| “抟土为神——史延春彩塑艺术作品展”及学术研讨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近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共同协办的“抟土为神——史延春彩塑艺术作品展”学术研讨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
史延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为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西长治彩塑艺术研究院院长,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尊者》《宏愿如海》等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胥建国先生主持。胥建国先生认为,中国彩塑艺术历史悠久,是世界雕塑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焕发生机。在新时代,彩塑艺术该怎么去守正创新,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去思考。“抟土为神——史延春彩塑艺术作品展”展出了史延春大师高质量的佳作。
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盛杨先生谈了自己与彩塑艺术之缘,强调了中国的彩塑伴随着数千年华夏文明延绵不断发展至今,很值得我们研究、重视、发展。并从中西方彩塑的差异比较,对中国传统彩塑的艺术性进行充分肯定。盛扬先生对史延春在寺观彩塑修复和发展创造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史延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殊为可贵。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振华先生认为,史延春的艺术成就依托于其对传统的深耕与领会,其彩塑创作的特点体现在他较好的处理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较好的处理了宗教造像仪轨和个人风格的关系,较好的处理了彩塑的神性和人性的关系。史延春打破了学院雕塑体系和民间雕塑体系之间的壁垒,把这两大系统串联起来进行双向互动融合。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邹锋谈到,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史延春彩塑艺术作品展立足时代,意义重大,撬动了全国对当代雕塑的一个思考。彩塑艺术是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从对本次展出的史延春彩塑艺术作品进行了系统分析,依次谈了彩塑的历史、山西彩塑以及彩塑的当代创新等问题。他认为中国彩塑遗存丰富,都是历代杰出工匠们的创造。山西保存了中国能够看到的80%的辽金及以前的重要彩塑及壁画,在雕塑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当代雕塑已经不再是一个单色的造型艺术,有很多的雕塑家都有机融汇了彩绘的元素,构成了彩塑的当代创新和发展。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王雪峰认为,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的古埃及雕塑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高度,对后来对古希腊、古罗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亚历山大东征,西方的雕塑直接影响了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产生,对中国的佛造像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文化传播和交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中国美术馆征集部主任朱剑围绕“抟土为神”的“神”字展开论述,谈了“神品”“神气”“神性”。作品有神气,是技术赋予彩塑以生命,出神入化,把艺术家的生命力体现在作品中。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副所长邓柯对史延春在彩塑艺术方面的严谨研究精神高度赞扬。邓柯认为中国彩塑艺术中注重处理形与色的相迎与相离。中国艺术的形与色、塑与绘之间是特别密切的一种联系,是一个整体。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毅谦强调,从史延春的展览可以看到中国彩塑所注重“塑绘一体”,是从色彩、造型、线条、意境等角度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这是一种在创作过程中的先知先觉 。陈毅谦还提倡加强对存世的彩塑的定期修复,形成有效保护机制。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健磊认为史延春在传统寺观彩塑修复和创造中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力和高超的创新能力,开拓了一个题材的转变。
《雕塑》杂志编辑、湖北美术学院雕塑家李冰讲到《雕塑》杂志之所以开设传统雕塑专栏,就是为了开辟传统雕塑的研究阵地,加强传统雕塑的理论建设。美院的雕塑教育要尽量学习、拓展、借鉴传统雕塑的智慧。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四川大学道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李翎先生,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富春先生做了视频演讲。天津大学博士张航以传统彩塑技艺文化为研究对象,也在会上做交流发言。
学术研讨还对中国彩塑艺术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提出了建议,对彩塑的传承发展方向,在如何继承传统、创新与开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