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晖:抹香鲸与龙涎香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很自然的,许多人也产生了好奇;为什么叫抹香鲸?是因为与香有关吗?——还真是与香有关。由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种鲸鱼能够提供一种珍贵的香料——龙涎。
抹香鲸之名,也是得自于它能产龙涎的特点。在科学的生物学兴起以前,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有一种误会,以为龙涎香是抹香鲸的“精液”沫,于是英语就把那种鲸鱼命名为“sperm(精液) whale(鲸)”,直白不做作。及至近代,中国人引进西学,觉得如果直接译成“精鲸”或者“沫鲸”未免不雅,于是婉转地起了个优美的名称,以“抹香”代替“精”或者“沫”——我们中国人就是这么讲究。
实际上,龙涎香是抹香鲸胃里的结石。抹香鲸靠捕食其他海洋生物为生,囫囵吞下之后,那些生物的某些骨质部分难以消化也难以排出,其中一些棱角尖锐的骨质会刺激肠道,肠道便分泌出蜡状物将那些尖锐的骨质物包裹起来,逐渐凝成结块,那便是龙涎香了。抹香鲸在深海大量捕食大王乌贼,导致大王乌贼的喙部积留在鲸胃里,于是,往往形成包围着大王乌贼喙部的龙涎香。鲸鱼与大王乌贼都体型巨大,那让人们喜欢想象黑暗深海里鲸与乌贼激斗的场景,随着鲸的获胜,就有可能意味着神奇香料将会产生。
不过,抹香鲸在胃里形成龙涎香结石的概率其实很低,千百条鲸里也许只会有一条出现那样的意外,因此龙涎香格外珍稀。如此的结石,会有一小部分经由呕吐或排泄的方式,排出体外。但大部分会一直留在鲸胃里,不断被新的分泌物包裹,越变越大,直到鲸鱼死亡,尸体腐朽,在胃里久经年月的龙涎香块才会出现在天光之下。
如此,则龙涎香完全是一种奇异的自然现象,然而,在历史上,竟也曾经有知名的“产地”。在往昔岁月,印度洋曾经是抹香鲸自由自在、成群结队出没的辽阔乐园,千百年前,辽阔大洋上抹香鲸与其他鱼类数量之多,完全超出我们今天人的想象力。因为鲸的基数大,所以龙涎香虽然产生率很低,但在当年仍然能年年汇集成一定的量。鲸鱼呕吐或者排泄出的龙涎香,鲸尸分解后暴露出的龙涎香,都比海水轻,会漂浮在海上。由于洋流、季风、地理形势等自然因素的作用,那些龙涎香往往漂流到非洲之角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海岸线,然后被冲刷上岸,散落在海滩上。另外,还会有鲸鱼尸体冲上这一带的海岸,尸腐之后,露出内藏的龙涎。结果,非洲之角与阿拉伯半岛的海岸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知名的“龙涎产地”。
大约在公元916年前后,阿拉伯学者阿布·赛义德·哈桑编写《中国印度见闻录》卷二,其中有专门的“关于龙涎香”一节,记录了童话一般的场景:
龙涎香价值超过黄金,在该地区各民族当中留下了长久记忆。2019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庆祝建国48周年,举办了以“两种遗产”为主题的庆祝活动,那两项遗产一为珍珠采集,二为龙涎采集。活动中进行了艺术化的模拟表演,其中涉及龙涎的节目内容为:海边某个贫困的村落,一天忽然冲来一条巨大的鲸鱼尸体,带来很多龙涎香,全村人一起分享那意外的收获,惠及孤寡老幼。
阿联酋国庆活动上表演的“龙涎传说”——发现鲸尸
阿联酋国庆活动上表演的“龙涎传说”——村民们齐聚到海滩上
自古以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与中东、非洲联系起来。到唐朝中期以后,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与海航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运输能力和规模上都超越了陆上丝绸之路,印度洋贸易空前活跃。随之,龙涎香随着海船征途万里,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首次明确介绍了龙涎香的信息:“拨拔力国,在西南海中……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拨拔力国在今日非洲索马里北部亚丁湾南岸的柏培拉附近,而《中国印度见闻录》卷二则指明,最优质的龙涎香流散地之一包括“伯贝拉”,可见唐代人的信息非常准确。而阿末,则是阿拉伯语中龙涎香一词“anbar”的音译。
入宋以后,海丝贸易日益繁荣,促进了全方位的中外交流,中国人对龙涎香的认识逐渐加深。那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误以为,龙涎香是鲸鱼的“呕吐物”,受异国传来的误会说法的影响,宋人想象,抹香鲸就是海上的龙,它们吐出的口液凝结成香块,所以将那种天然香料赋予了“龙涎”的命名。南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中的观念便很典型:“龙涎出大食。西海多龙,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积而能坚,鲛人采之,以为至宝。”
另外,据阿拉伯地理学者伊本·胡尔达比兹撰写于九世纪末的《道里邦国志》记载,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中的群岛也能收集到龙涎香,那里的居民都是海上健儿,擅长游泳,看到往来东西的商船经过,会用嘴衔着龙涎香块,跳入海中一路疾游,追上商船,然后用龙涎向船上商人换取他们特别需要的铁。交易成功后,再用嘴叼着铁,一路游回去。如此衔着龙涎轻快游动的矫健形象,让中国人以为他们就是传说中的鲛人,于是,在传统中国,“鲛人采集浮在海上的龙涎”的美好传说便广为流行。
由于种种自然原因,从来没有过中国海岸线上出现龙涎香的记录,因此,我国本土在历史上是不出龙涎香的。自唐代以来,龙涎香始终依靠进口,并且主要来自遥远的阿拉伯海,便格外地珍贵。
既说龙涎是香料,那么,可能很多人以为,一定浓香扑鼻?然而并非如此,龙涎的气息很微妙,甚至带有某种腥气。它的功能在于合香,即,把若干种香料调和在一起,形成复合的、丰厚的香调,而少量龙涎在其中起到稳定剂的作用。
历史上,波斯人与阿拉伯人的国度紧邻龙涎的知名产地,得天独厚,所以最早致力于以龙涎调香。公元九世纪,阿巴斯帝国的大学者肯迪在《化学与蒸馏之书》中就开列了六种调制龙涎香的方子。另外,由于龙涎香料产量有限,属于珍稀之物,中东的调香师们便开动思路,利用各种香料调配带有龙涎气息、龙涎气质、龙涎风调的香品,然后把那样的制品也称为“龙涎”。此类没有真龙涎的调和龙涎香品,在中东地区发展成一个品类,其中包含多种配方,形成的香调互不相同,广受欢迎。
在宋代,丝路海贸,让中东的那些调和龙涎香品作为高档商品,随着海船乘风破浪,到达中国。宋代人非常欣赏此般外来合香精品的风味,便参照中东的配方与工艺,也研发出没有真龙涎的“龙涎香品”,称为“古龙涎”。古龙涎在宋代也形成了一个品类,同样是在大的基调之下拥有多种不同香方,所成香品各有妙韵。它们在香炉中烟丝袅袅,氤氲了宋人的生活,形成文明互鉴的一段佳话。
十六世纪起,欧洲人开始在全球海域从事捕鲸活动,海洋不再是抹香鲸的乐园,人类与鲸鱼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出现了《白鲸》那样的名著。鲸类在捕杀之下急剧减少,可想而知,海滩上时时飘来龙涎香块的场景自然也日益稀少。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捕鲸活动才终于停止,但,货轮会碰撞鲸鱼,渔网会将鲸鱼缠卷,等等,都威胁着抹香鲸的生存与延续。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2021年6月,阿联酋人传说中的故事,却变成了真实发生的事件。亚丁湾一个也门村落的一群渔民发现了一具鲸鱼尸体,从中获得价值巨大的龙涎香。他们除了平分收获之外,还拿出一部分资助同村的家庭。也门近些年饱受战乱之苦,那些渔民与他们的村落一直在贫困中煎熬,忽然收获龙涎香,对他们简直是天降甘露。虽然人类对大自然薄情,但大自然依然对人类慷慨。
龙涎香是那么的神秘,自然引发我们好奇,但,抹香鲸的意义并不仅在于龙涎香。它们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最大动物,据科学家们研究,抹香鲸在行为上具有社会性,它们智力敏锐,还有着非常活跃的记忆,使它们永远不会忘记朋友。它们还使用特殊的语音符号在瞬间彼此传递信息,有些研究者甚至怀疑抹香鲸拥有语言。
它们是海洋的王者,也是大自然另外的儿女。人们是多么地希望,修复海洋环境,恢复海洋的生机,让那头获救的抹香鲸,与它的同类们,能够在明波万顷中畅游来去,一切重归和谐。
也是因此,当获救的抹香鲸在明亮了亿万年的霞光下,游向蔚蓝了亿万年的大海,我们会那么的内心温暖,那么的,充满感激。
本 文 作 者
孟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