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融百家 绣随时代——姚建萍谈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访谈 | 针融百家 绣随时代——姚建萍谈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3-02-17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646      分享:
苏绣,起源于苏州,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最早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如今已经在无锡、常州等地遍衍开来,成为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被誉为“苏绣皇后”的姚建萍,不但继承了苏绣两千多年来积淀的传统技艺与手法,更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融针绣”风格,同时提出“绣随时代”的创作理念,创作了一系列表达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作品,将苏绣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期[案边点滴]栏目,特别约请姚建萍老师谈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阴澍雨(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本刊栏目主持):姚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在苏绣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请问您的苏绣创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姚建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我生长在全国刺绣之乡镇湖的一个苏绣世家,七八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影响下,拿起了绣花针,跟随母亲和表姐一起学习刺绣技艺,12岁时我就能独立完成一条刺绣领带。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放下这根绣花针,可以说苏绣贯穿了我的人生。
17岁那年,我做了一个大胆却改变一生的决定——放弃高考,学习苏绣。我在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刺绣班学习过,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孙茂娟、夏水金、李娥英老师常来指导各种绣法。而影响我一生的恩师是徐志慧和朱龙泉。徐志慧老师于1954年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1985年退休,任针法室指导员。徐志慧老师的师傅是朱凤先生。朱龙泉老师1961年进入苏州绣品厂,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调入苏州刺绣研究所,跟随徐绍青、周爱珍大师从事刺绣设计创作,后调入苏州绣品总厂任研究设计室主任。80年代至90年代,朱龙泉老师多次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室内艺术品整体规划设计。

姚建萍刺绣场景

1990年的秋天,徐志慧老师从苏州刺绣研究所正式退休后收我为徒。四年多的口传心授,我心摹手追,掌握了人物肖像中的结构关系,如光影明暗及透视,以及对蚕丝线光泽特性、刺绣丝理方向、取线的粗细、针脚长短的应用,创作了《沉思——周恩来肖像》。该作的底稿取自于意大利摄影师焦尔乔·洛迪的摄影照片,我将其转换成苏绣的针线艺术,在绣制眉宇间、眼角、嘴角等具体细节处,尤其在脸部很小的肌肉块面中,我使用针线之间细微的变化起伏和节奏韵律,进行肌肉块面转化,包括侧脸处,非常注重边缘线的虚实变化关系,整个面部在细节的处理和整体的把控上追求形神兼备。1996年,历时8个月之久,我完成了人生第一幅伟人肖像双面绣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在1996年9月镇湖举办的首届苏绣精品展上,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荣获一等奖,引起业界赞赏。1998年,《沉思——周恩来肖像》《吹箫引凤》参加中国(国际)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获两枚金奖。1999年,我被全国妇联授予“双学双比”女标兵,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的接见,从此我的苏绣创作开始从苏州走向全国。


姚建萍  沉思——周恩来肖像  苏绣  30×40厘米  1996

1999年,我开始筹备镇湖刺绣研究所,希望引进及培养苏绣原创人才。正在这个变革的困难时期得到了朱龙泉等老师的支持和加入,让研究所成为一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绣画兼备的创作团队,这也是被外界称为国礼团队的前身。我们连续四度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创造了新的纪录。我们探索原创设计的苏绣作品,实现了传统苏绣从内容、题材到形式上的创新性突破,如朱龙泉老师设计的大型苏绣原创作品《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被北京奥运博物馆收藏。开启了当代苏绣现实题材的创作,逐步探索形成“针融百家、绣随时代”的风格,用苏绣作为载体服务大国外交、连接世界友谊、反映美好生活、讲述中国故事。
如今,我依旧忙碌在创作一线,不知不觉已四十余年,可以说苏绣贯穿了我的人生,成为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徐飞(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您的“融针绣”开创了苏绣艺术的新境界。如何理解“融针绣”?请您结合作品谈谈具体方法。
姚建萍: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其作品的灵魂是植根于传统的创新。新时代苏绣的发展适逢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我正是在这种中国精神感召下,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融针绣”,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文化理想、创新理念的体现。
“融针绣”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时代性。这种绣法将“画面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相融合,将“写意和写实”相融合,将“江南之美的含蓄婉约和创新文化中的激情奔放”相融合。我在“绣意与绣真”“情调、意境、气势”“针融百家、艺开新境”等方面上下功夫,努力为中国刺绣的艺术创作做探路者。


姚建萍  吹箫引凤  苏绣  40×30厘米  1998

1915年苏绣大师沈寿(1874—1921)以仿真绣法所绣《耶稣像》,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大奖。从此,“仿真绣”使苏绣走向世界。2015年,相距一百年。一件神形毕肖、艺术精湛的苏绣《岁月如歌》承载着我的艺术梦,誉满英伦。这件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为题材的苏绣珍品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的国礼。这是新时代苏绣崭然于世界的重要标志。在此之前我已有多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并深得赞赏。我很荣幸在新时代能够连续承担国礼创作任务。
回眸苏绣在近现代走过的路。沈寿先生的仿真绣在强调“排比成线、密接其针”传统的平针绣基础上,注重丝理变化,融入西洋光影法。这相对于平针法是个转折性的突破。杨守玉先生在艺术教育家、美术家吕凤子(1886—1959)创办的正则艺术学校的氛围里受西洋绘画影响,其绣法形成凹凸隐现的肌理,闪耀着丝线多彩的色质,被称为“正则绣”,也称“乱针绣”。尔后,苏绣经任嘒闲(1916—2003)、李娥瑛(1926—2018)、顾文霞(1931—)等大师名家的不断探索,在新中国工艺美术的土壤上绽放新彩。


姚建萍  蒙娜丽莎  苏绣  78×55厘米  2001

阴澍雨:您在传统基础上融入新法,还有哪些重要的代表作品?
姚建萍:我在苏绣传统题材表现上融入新法,例如代表作“荷露娇欲语”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是我和著名书画家钟文刚老师一起用几年的时间酝酿、构思,把荷花高洁的品质和江南情调及苏绣的特质进行系统的思考。构思时作品主体选用一花一叶进行集中描绘,正是呼应了佛学经典语论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构思《玉兰白鹭》《锦霞仙姿》时,我把玉兰花中有绽放的、含苞待放的和新枝有机组合,两只白鹭相互呼应映衬。在针法表现上富有新意,将传统绣和现代绣有机融合,巧妙发挥丝线光泽性、色彩渐变性及针法的灵活性。这种特殊艺术效果所表现出的立体感、层次感,以及白鹭、花瓣和叶子在光合作用下的透明感,使整幅作品生机盎然。
另外,现代建筑的空间拓展,客观上也为刺绣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绣法要适应新的审美。刺绣要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大众,最重要的是公共共享空间。我不断思考,为苏绣的现代性转型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大型原创苏绣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是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门原创设计,朱龙泉老师几易其稿。首先要解决画面的大构成,采用最具民族代表性元素的长城、长江,以及祖国的名山胜景等作为主要元素。其次在近景、中景的山石构造、肌理、质感和山脉的连绵走势等表现中,须气脉贯通,虚实共生。在色彩的冷暖对比与相互映衬下,形成明朗、清澄的玉宇气象。我以平针夹乱针铺陈大面积的远景;中景以仿真绣结合乱针绣梳理山脉走向,融丝理于石理、树理、云理;近景以乱针绣表现出山石的厚重与坚实。层层递进,在诸绣法的交错运用中表现出墨彩交融、酣畅淋漓、云蒸霞蔚的壮阔景象,又不失江南小景的精致婉约,设计绣制出具有宏大壮美和江南精致相融合的作品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


姚建萍  锦霞仙姿  苏绣  75×100厘米  2015

2013年至2015年,我领衔创作了苏绣“丝绸之路”系列作品,为了真实再现丝绸之路,我和主创团队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丝绸之路展览。特邀我馆艺术顾问、油画家、书法家刘华龙绘制,将构思的两个画面一一呈现。画面一,以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总体色调为绿色和赭色,画面中心以中亚商贸人群为核心。他们远道而来,通过丝绸之路在长安采购丝绸、铁器等物件,装载在驼队上,正要启程回家,故名《丝绸之路——满载而归》。画面二,以大汉盛世为历史背景,总体色调是赭红色,核心人物是张骞,他神色凝重地带着人马,刚刚走出长安城,背后的建章宫若隐若现。这一去,虽为谋和平发展,但可能路途凶险,故名《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作品以苍浑而深厚的橙黄、酱红色调似见历史的渊深与悠远。张骞的绣像不仅是表现的重点,而且还要解决人与马、人与人之间的众多关系的协调。人物整体结构及面部的骨骼肌肉乃至瞬间的表情都要作深入刻画,对于只能通过丝线的色阶和绣针的穿引表现的苏绣来说,是一件要花功夫努力探讨的工作。我充分发挥了“针融百家”的优势特点,着力在整体与细节的协调性上,通过绣张骞等人物来塑造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从该作的穿引进展中,可以看到每一丝、每一针所凝聚的心智劳动和不懈追求。


姚建萍领衔  丝绸之路——满载而归  苏绣  200×300厘米  2013-2015

阴澍雨请谈谈您的苏绣作品《初心盛放》的创作过程。
姚建萍:我们通过“融针绣”风格的“绣随时代”理念献礼建党100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百年征程,开时代新篇。早在2019年我们创作团队就构思要创作一幅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主题作品。近年来,我们去过井冈山、中共一大会址等革命圣地,学党史,走红路,深受教育,通过绣党史,绣党的辉煌奋斗历程与成就,体会党的初心和使命。此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给予了我们这个机会。
苏绣《初心盛放》创作过程一年半左右。我率领上百人从设计绣稿到针法研究,再到具体刺绣语言的表现和绣制呈现,力求把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融为一体。我们创作设计团队打开思路找到了路径,确定了以中共一大会址和上海陆家嘴建筑以及上海市花玉兰花为主要元素。这为苏绣《初心盛放》的诞生开好了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作品主色调为金色,预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大地,带领国家和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绣稿设计由我们艺术馆设计总监李文博担任。通过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陈项目总设计师胡晓云等专家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以苏绣“融针绣”理念与风格进行绣制。


姚建萍  初心盛放  苏绣  230×369厘米  2021

设计绣稿确立后,第二步刺绣实施是重中之重。由于本作品是原创巨幅作品,我不仅需要亲自参与设计和刺绣创作,更要统一协调、指导和带领百人创作团队共同完成创作,绣制时间只有半年。作品除了有江南文化的婉约,同时还融合了红色文化的激情以及海派文化的包容。因此在画面呈现效果上,有的是含蓄的、朦胧的;有的是体现红色文化的厚重历史和表现上的力量感,还要彰显海派文化的博大。
《初心盛放》相较于以往作品,还取得了针法技巧上的重大突破。不满足于以往平面的刺绣表达,这次的创作更立体,层次更丰富,因此在花朵的绣法上综合运用了丝缕、韵光、行针、粗细、平针、乱针、打籽等丰富多样的针法。绣法多样性的同时,选用难度更大、更富挑战性的立体刺绣——也就是在刺绣的三维空间展现上做了更多的尝试。具体到技法方面,更是融入了垫绣的技法,在粤绣垫绣的基础上,与刺绣本体玉兰的形象质感做了更为贴切的融合,加入了悬空立体绣,创造了可单独翻瓣的花瓣,这充分体现了当代苏绣艺术的包容性,以及姚派艺术融针绣风格的特色。
整体作品以金色为主色调,同时兼具玉兰花的洁白,及其他建筑群的厚重色调,作品中改变了以往一贯用的套色(也叫固有色),每一朵花都可能需要用到至少五套颜色,通过不同颜色针线的层层叠加,在还原自然效果的基础上,增强艺术效果,体现出融针绣风格在色彩方面的匠心独运。
总之,作品从思想文化以及针法融合上,打破常规,突出立体效果,用兼容并蓄的理念,把各种优秀针法融合到一起。在色彩上,更是创新突破固有色体系,颜色千变万化,艺术效果呈现也是丰富多彩。我们在拓展传统刺绣新的审美路径,并以“平针绣”“仿真绣”“乱针绣”丝理、画理的互用,在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姚派的“融针绣”。


姚建萍  荷露娇欲语  苏绣  70×100厘米  2012

徐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您在苏绣技艺传承与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姚建萍: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非遗苏绣传承人和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是我的责任与使命。
师徒传承方面,我培养了近一百位传承人、设计师和品牌运营管理团队,有一批已陆续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公司。院校传承方面,我作为兼职教授,在南京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以开班、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苏绣的传承和传播工作。品牌传承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姚绣品牌的传承,我把两个女儿姚兰、姚卓引入传承苏绣中来,同时,又吸引了一批热爱苏绣,做设计、做传播、做手艺的年轻人。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品牌跨界合作成为趋势,涉及影视、游戏等相关互联网合作,让苏绣受众群体年轻化、社会化,走进更多年轻人的心里。


姚建萍  玉兰白鹭  苏绣  114×100厘米  2020

2014年2月16日,“首届姚建萍中国刺绣高研班”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式开班,共18名学员,双导师制(姚建萍、朱龙泉),“一制双性、严谨灵活”,期间,我为全体学员做了题为《绣出时代新光彩——论中国刺绣的传承和创新》的导师公共课,努力培养“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中国刺绣新一代复合型人才。同年,3月18日,“清华美院姚建萍中国刺绣高研班教学实践基地”在苏州镇湖揭牌。10月20日,首届高研班学员携带毕业作品赴浙江东阳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并获“2014年中国原创集体特别荣誉奖”。高研班的开设,为探索中国刺绣产学研的发展平台、培养新一代刺绣人才、推动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中国刺绣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努力。
带领从业者走向创新创作之路,成为我的社会责任。2020年,我与中央美术学院邱志杰教授共同策划了首届“中国苏州工艺双年展”,并于2021年4月19日在中国刺绣艺术馆举行了艺术家结对仪式,6位艺术家代表与6位工艺美术大师代表结对携手全新的艺术创作。当代艺术家代表邱志杰、吕越、史金淞、宋振、李洋、喻红分别与姚建萍、邹英姿、卢福英、梁雪芳、朱寿珍、沈德龙结对,并互赠书籍。同年,9月23日,“第十三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在镇湖开幕,“首届苏州工艺双年展”作为刺绣艺术节的开场展览同时开幕。展出近三百件艺术作品,来自11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展。同时,成功的碰撞出了一批跨界融合的作品,如我和邱志杰老师合作的一组作品《五双眼睛》亮相展览。这是一场当代工艺美术在变革中探索新的形式的展览。


姚建萍领衔  古韵今风  苏绣  200×500厘米  2014

推动苏绣整体走进艺术殿堂,走进高校。2017年我组织完成了北京恭王府“锦绣中华——水墨姑苏”系列活动,多维度地向人们展示了民族艺术之美。2019年7月,我组织特邀了全国各绣种的名家大师代表,共同走进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锦绣中华——江苏刺绣艺术精品展”,为祖国献礼,向人民汇报。2021年1月,策划南京大学联合苏州高新区管委会打造的年度大展——“锦绣中华苏绣艺术展暨苏绣走进南大”活动,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推动江苏文艺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始终期待能够以身作则带领和推动整个行业共同进步,携手各界共同促进中国优秀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姚建萍领衔  丝绸之路——西出长安  苏绣  200×300厘米  2013-2015

徐飞:您对苏绣未来整体发展有哪些期待?目前苏绣小镇发展情况如何?
姚建萍:当前,苏州正在努力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苏绣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和载体。苏绣已传承千年,历来是代表苏州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苏绣未来一定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思维,现代的设计,重视人才的培养,融入苏州城市发展格局中去,助力江南文化品牌,为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做出该有的担当。
目前苏绣小镇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面貌,在政府的重视下,各项配套设施在逐步健全完善中,着力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以苏绣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建设一个集非遗手作、文化体验、美食度假、亲子娱乐于一体的乡村度假目的地。(本文由笔谈整理,经姚建萍审阅)
原文载于:美术观察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