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晓娜:宋代漆工艺生产方式及审美取向的社会分化与共生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研究 | 冯晓娜:宋代漆工艺生产方式及审美取向的社会分化与共生
时间:2023-07-16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29      分享:

中国漆工艺发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历经夏、商、周上古文明的工艺萌芽期;春秋、战国的工艺形成期;秦、汉的工艺跃升期;三国、两晋的工艺衰弱期;隋、唐的工艺复兴期;及至宋代。宋代漆工艺在继承和保有汉、唐已来的工艺技艺之上,在生漆精炼、胎体加工、髹涂技艺和工艺审美等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后世所传承的漆工技艺和漆器品类,均可以在此阶段觅得源头,诚如明代漆工专著《髹饰录·原序》中所述“今之工法,以唐为古格,以宋元为通法”。中国古代漆工艺自此进入全面成熟的艺术发展轨道。

一.宋代社会结构的嬗变与影响

宋代是一个矛盾的时代,一个战乱与发展“共生”的时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转折期,宋代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以及文化思想上都存在着历史性、结构性的冲突与转化。这最终促成了宋代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形成,以及多元化社会需求的产生。

(一)政治形态: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实现了华夏民族的重新统一。统治者为了消除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了“抑武崇文”的治国方略,兵权、财权收归中央掌控,皇权巩固的同时却造成了国防的“积弱”,面对强悍外族的持续威胁,无力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佑文”的国策,使文官集团成为国家的管理阶层,在宋代初期“政治清明”的局面下,人才辈出,言路顺畅,后期则奸佞当道,腐败丛生。“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使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经济和文化政策却相对开明与宽松,阶级矛盾得以缓和,客观上国家对民众的人身禁锢和思想控制有所放松。

(二)经济形态:北宋前期和南宋初期,国家的暂时安定局面,为农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在生产规模和社会影响上都超越前代。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全面兴起,超越了以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品化的广泛适用性,带动了社会需求的释放,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兴起,加之对“互市”和海外贸易的开放,使得各地的农产品、食盐、铁器、布匹、瓷器、漆器等各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交易频繁。商品和商业税赋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为宋代社会结构的转变,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社会形态:宋代由于战乱的影响鼓励农耕垦荒,注意减轻和减免农民的劳役、徭役和兵役负担。随着土地的商品化,租佃关系替代了以往的隶属关系。农民的迁移流动也更加“自由”,大量的无地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手工业或工业商者,社会身份随之转化为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主阶级的文人、士绅社会地位提升,成为国家政权的管理者,对政权的依附性和向心力也大大加强。教育的普及以及科举制度的实行,使社会各阶层社会地位的转化成为可能。总之,宋代的封建阶级关系虽然依就存在,但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阶级差异和阶级矛盾逐渐缓解弱化,原有的社会形态被打破,“多元化”的社会形态被确立。

(四)文化思想:宋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以及社会形态影响下,儒家学说与隋、唐五代兴起的佛教,以及受到帝王青睐的道教三足鼎力,出现了宋代儒、释、道融合并存的文化现象。新儒学即“宋学”的产生,打破了儒教原有的政治性和陈腐性,并逐渐把儒家这一政治学说,引入道德和审美的文化范畴。新儒学的程、朱“理学”最终被确立推崇,获得了文化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理学”致用化、哲理化、思辨化、考据化的治学理念得以全面贯彻。宋代的文化思想发展活跃,各种学说、学派林立,并且在各自的传承中相互交锋,相互汲取,兼容并蓄又相斥趋同的发展,促生了文化、艺术、美学思想的发展,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也得以提高和普及。 

二.宋代漆工艺生产方式与审美取向的分化与共生现象

宋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的激变,多元化社会需求的产生,直接影响到宋代漆工艺的发展和演进,对实现漆工艺“艺用”与“器用”分化、共生的艺术成就有极大的推动。同时对宋代漆工艺在生产方式、器用价值、艺术表现以及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 

(一)生产方式——官营与私营分化并存

宋代的手工业依然分为官营而私营两类。官营手工业专门从事宫廷用具、服饰、器物等各类日用品和奢侈品的生产和供应,并涉及军需、营造等专项事务。它们的生产都由宫廷或政府直接控制或垄断,并设有专门的机构和职掌的官吏进行管理。在材料、技艺、规模和分工管理上更为精细和庞大。宋代官营手工业及御用品的生产,主要由少府监所属的文思院负责。《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十九之一》记有“文思院,天平兴国三年置,掌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彩、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及凡器物之用,隶少府监”。漆器作为皇家、贵族重要的专享品,由“漆作”和“漆器作”专门从事生产制作,归后苑造作所也称内府直接掌管,显示出宋代帝王对漆工艺的钟爱与推崇。宋代宫廷内府生产的漆器多为工艺繁复,材质奢华、纹饰逼真的雕漆和螺钿漆器。明人高濂《遵生八笺》记有,“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曹昭《格古要论》也记有,“螺钿,旧作及宋内府中物,俱是坚漆,或有嵌铜线者,甚佳。”这里所谓的“宫中”和“内府”都是对皇家漆器和官营宫廷漆作的泛指。官营漆作为了保持和提升自身的工艺水准,在生产中还逐渐破除了原有的劳役制采用雇佣制,《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十九之三》专门记述有“庶得易为和雇手高人匠,造作生活”,即从民间雇佣工艺高手专门从事关键工艺岗位的生产和管理。官营内府漆作生产的漆器,尽显皇家漆器富贵奢华的同时,也全面的反映出宋代最高级别的漆工艺生产水平和管理方式。

宋代商品经济活跃,民间私营手工业兴起。私营漆作坊设立普遍,并且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民间漆作坊生产的漆工艺产品,主要为城市中的士绅、大贾以及富裕市民所享用,所以私营漆作坊大多设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北宋时的京城汴梁(开封),南宋时期的临安(杭州)、嘉兴、温州、江宁等地都是著名的漆器产地。私营漆作生产的漆器,多为适用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的实用漆器,兼或有对宫廷雕漆或螺钿漆器的仿制,以适应文人士绅的审美欣赏需要。其产品大多题刻年款、产地、商家名号或工匠姓氏,以此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私营漆作的生产发展,使民间漆器成为可供交换的工艺商品,促进了漆器贸易的兴起,各种专营漆器的漆器行和店铺应运而生。宋代漆器还作为重要的特种商品,在对外官营互市贸易和民间海外贸易中也产生重要的经济价值。《宋史·食货志》载:“西夏至景德四年于保安军置榷场,以香药、瓷、漆器、姜、桂等物易蜜、蜡、麝脐、毛褐等。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入贡之京者,纵其为市。”。

宋代“特殊”的社会结构和商业需求,促成了漆工艺生产中官营与私营分化共生的发展方式。尤其是民间私营漆作的生产发展,使历代只为贵族、皇家专享的漆工艺品,逐步转化成为更加适应于多元化社会需求的漆器商品,这为后世漆工艺的技艺传承和审美发展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器用价值——欣赏与实用分化并存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以及审美思想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抑武崇文”的治国策略以及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文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大大提升,文化知识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推崇。加之儒学的复兴,新儒学即理学的产生,促进了理性思维和人文意识的解放。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宋代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整体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和进步。

宋代漆工艺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审美的提高与转变,器用价值开始显现出漆器的实用性与欣赏性分化共生的社会现象。首先,官营漆器作为宋代漆工艺最高等级的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家、贵族的礼仪和文化生活,漆器中原有的实用性即使用价值逐渐弱化,繁复、逼真、写实的装饰,使漆器的艺术审美价值得以凸显。明代张应文《清秘藏》所述“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阁楼、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画,为绝佳耳”。官营漆器创作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使之逐渐成为显示和代表宫廷审美和帝王喜好的艺术品或观赏品。私营漆器作为手工艺商品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器用价值更多的侧重于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日用生活需要。从已出土的宋代民用漆器实物中可以发现,多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漆杯、漆盘、漆碗、漆茶托(茶盏)、漆奁等,器物造型简约质朴、精巧适用。私营漆器的实用性即漆器的使用价值,作为漆器的主要的功能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可和推崇,反映出宋代民用漆器注重实用的社会取向与器用价值。

由于宋代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影响,作为手工艺范畴的漆工艺,其器用价值中的实用性与欣赏性发生分化,同时,二者由于社会需求和审美需求的互动交融,分化之中还不断发生相互影响的共生现象,即民间观赏漆器效仿宫廷漆器的审美风格装饰美化,宫廷日用漆器则汲取民间漆器的功能样式增进实用。实用性与欣赏性不断的分化融合,对宋代漆工艺在工艺技艺和工艺审美发展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最终演化成为宋代独有的“艺、器”相投的工艺精神沿袭后世。

(三)艺术表现——逼真与意象分化并存

宋代多元开化的社会情势以及理学“格物致知”的文化思想影响下,艺术创作逐渐摆脱了以往单调的政治或宗教题材的约束,转化为对人文意识或自然景物的现实表现和抒写。在漆器艺术表现和装饰手法上,逼真与意象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分化并存,分别适应于人们不同的审美需要和生活需要。 

宋代漆工艺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发展和完善了素髹、雕漆、螺钿、剔犀、戗金、描绘等漆工艺和漆器品类。漆器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婉约意象与写实逼真分化共生的艺术风格。其中尤以素髹和雕漆工艺为各自代表。素髹工艺即单色漆涂饰工艺,多施用于盘、碗、盒、奁、茶托等宋代日用漆器的工艺装饰,由于不施纹饰也被称为“无纹漆器”。艺术表现上,素髹漆器充分借鉴了宋代瓷器朴素温婉的艺术风格,漆色单一素雅,温婉大气,造型多为菱形、葵形、花瓣形、瓜棱形等对自然形态的艺化。注重形制变化与适用比例的同时,极力追求简约质朴、婉约意象的宋代审美。雕漆多施用宫廷漆器或观赏漆器,尤其注重审美欣赏的需要。受到当时帝王推崇的“院画”审美影响,充分发挥出雕漆工艺,雕镂入微、工整细腻、逼真写实的工艺特长,实现了被后世称颂不已的工艺创举。如张应文《清秘藏》记有“所刻山水、阁楼、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画,为绝佳耳”。高濂《遵生八笺》也记有“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始刻人物、楼台、花草等。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雕漆工艺逼真写实的艺术表现,开创了中国漆器装饰艺术的“写实主义”,更显现出宋代漆工技艺的整体提升以及艺术思想的成熟。

宋代漆器艺术创作中分别呈现出或“逼真”或“意象”的艺术表现,源于宋代漆器生产方式以及器用价值的社会分化。二者不同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追求不时的产生社会融合,并随着宋代多元化社会需要和商品交换的广泛应用,最终衍生出宋代漆工艺特有“归真返璞”的艺术风貌。

(四)审美意识——雅意与俗适分化并存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趋于成熟的历史阶段,更是中国本土文化(华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巅峰时期。著名学者陈寅恪即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后渐衰微,终必复振”。①以宋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艺术,上承汉、唐下启元、明,其自身传承发展的同时,更衍生出宋代文化特有的雅意化与俗适化、文人化与市井化、美学化与通俗化,分化共生的审美意识。

首先,漆工艺器用作为宋代文化、艺术审美欣赏的物质载体,受到当时文人绘画和理学思想的影响,漆器的审美装饰一改隋、唐以来,金、银、螺钿、五彩叠加的恢弘绚烂,更多具有自然主义和人文意识的人物、花鸟以及自然景物,成为漆器审美表现的主体。其清新自然的装饰元素,温婉意象的审美情趣注入漆工艺的装饰之中,显露出宋人对自身中原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正如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记述的“唐代华丽,宋代优雅;唐代开廓恢宏,宋代严谨含蓄。宋代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从美学的角度看,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宋代“雅意”的工艺审美,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化精神与审美意识的缩影。其次,随着宋代社会经济和人文意识的进步,市民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更趋主动的追求文化自娱和物质享乐。漆器由于其坚固耐用、轻便易洁的材质特性,也成为市井庶民风靡的生活用具。漆器的实用性和耐用性,作为其工艺价值的重要部分,在民间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凸显。民用漆器因其不需纹饰,形制简约,轻便耐用的工艺特征,增进了漆工艺与人的社会关系,其“俗适”化、实用化的功能审美,最终演化为成为宋代“简约、质朴、俗适、实用”的社会审美传承并影响于后世。

宋代漆工艺“雅意”与“俗适”分化共生的审美意识,源自宋代社会开放、经济发展、文化提升与人性解放等诸多因素。两者背后所隐含着差异化的“器用”与“艺用”审美需要,最终在多元化社会需要中融合汇集,发展成为宋代“雅俗共赏”的审美底蕴。


结   语

综上所述,宋代漆工艺的全面发展,首先,源于宋代特殊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一方面宋代政权始终在战乱纷争、屈辱苟安的循环往复之中。一方面宋王朝作为整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始终没有动摇。在政治制度、阶级关系、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思想等诸多层面的发展上,取得了划时代的历史进步。其次,得益于宋代特有的社会、经济形式,宋代由于战乱频繁国势积弱,封建专制制度对社会各阶层民众的人身禁锢和思想约束被削弱。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文化、物质、精神需求得以释放,客观上使手工艺和文化、艺术、商业的交融更加密切。随之释放出的无限社会生产力和艺术创造力,极大的刺激和转变了漆工艺原有的生产目的和器用价值。

宋代漆工艺在生产方式、器用价值、艺术表现和审美意识等方面,通过“艺、器”分化,“雅、俗”并举的工艺发展,积极地顺应了社会需要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实现了宋代漆工艺“承上启下”的艺术成就,以及“雅俗共赏”的审美提升。宋代漆工艺生产方式与审美取向,分化共生、兼容并进的艺术发展现象,对我们当前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工艺美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全面复兴,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借鉴意义。 

作者介绍:

冯晓娜,1978年生于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髹事录公众号

(上述文字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