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品晶 雷大海 刘焉陈:新发展理念下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研究”开题论证会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一、研究背景
在2020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重点在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等六大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从总体上清晰阐明艺术设计在城乡发展中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激发和创造作用。
具体到乡村的未来发展上,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乡村发展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是有共通性的,如乡村空心化、生态环境破坏、农业生产经济效益降低、乡村发展滞后等等。但另一方面,“乡村”这一概念、范围与状况在不同国家又有迥异的在地性与时效性,因此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亦不尽相同。以“农耕文明”享誉世界的中国,其“乡村”内涵更是无比丰富,并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广袤的国土地貌、多变的气候类型、独特的农耕传统,还有近现代以来农业艰难转型过程,更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中独特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如此等等,这就使得今日中国乡村的发展面貌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点。中国乡村的这些特点,很早就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行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中国乡村发展研究之中,中国乡村与中国乡村发展研究已渐成“显学”,成果颇丰。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层面提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宏观战略后,这类研究的热度、广度与深度更是不断加强。
2022年底,中央美术学院申报的“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研究”(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获得立项,并于2023年4月成功开题,这是中央美术学院因应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艺术类高校以艺术设计介入和赋能乡村振兴为路径,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价值基础的一次重要探索。课题三个核心概念其蕴含的内在逻辑为:“新发展理念”形成课题的时代语境和价值原则;“乡村振兴”形成课题的范畴、内容和目标;“艺术设计介入”构成课题的方法与战略,通过构建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整体价值和重大意义,最终形成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研究的具体指导方法。
中央美术学院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程一直保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因此对中国乡村发展始终抱有极大的热忱,从抗战时期到解放以后,几代央美师生在贴近乡土、服务农村的理念下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贡献,而十八大以来央美师生的乡村实践与艺术助力乡村发展的创作活动更是蓬勃展开,取得广泛的社会反响,为文化艺术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独特有益的探索。而现阶段学院也意识到,在新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这些既往艺术及艺术设计相关学科的乡村探索需要统合与集中整理,并在更为宏观的战略性层面加以梳理与研究。为此,在2022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范迪安委员所提交的“关于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便是一次在战略层面厘清艺术相关学科介入乡村振兴发展机制的积极尝试和主动探索。
二、问题的提出
在酝酿申报的过程中,课题组首先对国内外现有乡村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中国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持续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在长期投入中积累了宝贵的一手经验。而外国学者的中国乡村研究则具有外来者独有的敏锐,往往能在比较研究中准确地把握到中国乡村的某些突出特点,不落巢窠。这些成果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多维多元的观点与知识积累,促使我们深刻理解中国乡村地域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通过梳理以往既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在提出艺术设计介入乡村发展的战略性方法之前,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艺术设计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是什么?
课题研究需要厘清艺术设计在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未来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艺术设计的作用不能仅停留在“为农民盖房子、给粮油做包装、给村里画墙绘”的具体层面,更要看到艺术设计学科本身在创新性上的坚持、在实践性上的强调、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以及在社会应用及协同性上的特色,而这些都是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应有之义。抓住了艺术设计学科核心基因与新发展理念内涵的一致性,也就从国家总体乡村发展战略层面阐明了艺术设计学科自身的价值。
(二)如何突破研究视角的单一和研究内涵的局部化?
目前国内与乡村建筑设计相关的出版书籍及研究论文以乡村古建筑保护与乡村规划居多,主要集中在对乡村建设实践案例的展示和梳理,辅以评价、观点与解释;针对乡村艺术介入的书籍及研究论文则以主创者对实践案例的第一视角主观描述居多;针对其他设计领域的乡村研究则以对现状器物、服饰、图像的历史研究与发展现状的整理和呈现为主。这种过于依赖专业特性、过于强调艺术家或乡建团队自身特点的介入方式,“单打独斗”居多而无法有效呼应与统合。我们也意识到,这种呼应与统合不是单专业的实践者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从多领域、多角度、多尺度齐头并进,共同解决问题。
(三)艺术设计研究如何真正有效地嵌入整体乡村发展体系?
艺术设计研究如何真正有效地嵌入整体乡村发展体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乡村振兴研究的主导者仍以知识分子群体居多,虽然大量的研究实践结合了在地的村庄调研,也提倡最大程度的村民参与,但实践成果多集中在具体的实体成果的呈现,而难以融入到软性的村民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得村民积极而持续回应的案例更是不多,艺术节、乡土季或乡村建筑落成,虽有短暂热烈的时效性,但依然难以真正渗透进日常的乡村生活。诚然,在当前乡村状态下,外来的文化艺术影响仍是主要的,但如何获得乡村社会的持续回应及融入仍然必须被着重考虑,并应成为介入方法评价中的一个有效权重,而这也是在大量研究中被广泛讨论却依然无解的问题。地方政府、村集体或某些经济组织在乡村发展谋划上,也更多去关注实体营造数量与经济获得等容易客观量化的指标,而不懂得或不重视乡村社群参与的恒久价值,这当然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难题与矛盾。如何在矛盾中协调发展是值得本课题去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四)如何从具体的案例分析进入乡村设计方法论和系统建构?
如何从案例分析研究进入到乡村设计方法论和系统建构研究,是本课题尝试解决的一个关键难点。一般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多是从案例分析、艺术家特点或派别归类来展开的,或许受此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介入乡村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案例成果研究上,案例总结与感性化叙述居多,不重归纳,难以形成稍具系统的概念和规范,这也导致对艺术设计乡村实践效果的很多评价仍保有艺术家及艺术评论家个人化色彩。虽然这种个人化的评价在艺术及艺术设计学科评价范畴中有其合理性,但在自然、文化及社会条件极其丰富的乡村地区全面推进振兴发展的当下,过于个人化、案例化的分析显然无法对全局做出一个清晰的判断。因此,在尊重艺术设计学科自身特点的情况下,在纷繁多变的乡村发展环境中提炼出富于前瞻性及一定普适性的战略性方法指导,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难题。我们的研究既要尊重艺术设计学科依托案例注重实践效果的传统,又要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去推导出一些具有战略指导性与广泛适用价值的方法总结。
以上几个问题将从宏观到局部、从个体到系统,从实践到理论这几个不同的维度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始终,为每个具体的研究板块提供思考整合的线索与依据。
三、问题的展开
在提出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之后,课题研究进一步将围绕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教育战略、环境战略、造物战略、媒介战略、事件战略”等五个维度,建构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能力,形成艺术设计在乡村教育发展、环境建设、造物体系、媒介创新与事件塑造等方面的整体策略与实践价值,探讨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乡村艺术设计方法构建。五个维度的子课题研究均以新发展理念的五大科学内涵为指引,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五大振兴目标分别予以回应,从而达到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研究的总体要求,各子课题之间各自平行、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五个子课题内容简要如下:
(一)教育战略——从艺术设计教育介入乡村教育的整体战略。
乡村教育解决的是关乎人的根本问题,子课题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乡村艺术设计教育何以可能、以何可能介入乡村教育的某些迫切难题,这其实更多地会为艺术设计在教育方面的介入划定出相对清晰的边界,对乡村教育的本质进行某种艺术与设计视角的反思。在具体方式上,通过目标、方法、内容三个层面的战略规划,对以往从城市视角出发的乡村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问题,尝试探索一些以乡村视角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特色教育模式。教育作为一项既长期又难以完全量化的建设发展任务,在乡村的工作开展尤为艰难,但同时教育又是百年大计,因此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强调创新、实践、协同的学科门类,在这一奠定乡村社会发展根基的领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作为。
(二)环境战略——从全局性思考乡村振兴的环境系统建设目标。
乡村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不局限于审美范畴上的乡村景观风貌营造,工作范围也不限于乡村物质性空间的存续、保护与修复,它还应在乡村生态关系适应修复,乡村生产关系结构支撑以及乡土社会激活再生等方面有所作为。乡村振兴艺术设计环境战略的建构,就是要将以往以乡村建设导向为主的发展体系,逐步转换为构建以地域生态性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性乡村人居环境支撑体系,并进一步形成具有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新时代乡村宜居和美环境。
(三)造物战略——通过艺术设计介入创新乡村造物生态和思想。
乡村造物整体战略研究作为一个新提法,其目的在于将乡村生产生活中从建筑到工具,从服饰到用具等全方面的物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乡村生产生活物品是一体构成的,在很多方面没有特别明确的分类与工种的细分,这也是乡村工匠思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乡村物品系统与其造物工匠系统共同建构了真正属于乡村的经济、生活、审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品质和标准。此方向的研究即是要通过艺术设计介入中国乡村物品系统及工匠传统的案例方法进行深入梳理,来尝试建构基于可持续发展和高品质美好生活需求的乡村造物设计原则和标准,并最终形成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造物战略和实践路径。
(四)媒介战略——通过艺术设计塑造和发展乡村的形象和媒介能力。
乡村媒介发展战略研究的确立,是基于当代乡村形象塑造和媒介表达能力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与社会影响力。通过艺术设计来总体塑造和发展乡村的视觉图像、文字符号、色彩纹样等各个方面,使之具有主动传播意识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媒介形态,促进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的城乡协调、内外联动、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地,通过艺术设计特别是当代设计新技术、新思想的引入运用,对乡村媒介进行批判性地改进与提升,构建人、地、物、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传达,形成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目标的战略驱动。
(五)事件战略——通过艺术设计激活和建构乡村情感、文化和文明共同体。
乡村事件战略研究,其根本指向在于乡村生产生活中的日常及节庆文体活动部分,乡村社会维系相较于城市更多地需要这些社会性活动事件的持续产生。乡村事件活动在凝聚人心、构建集体意识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当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如何对乡村事件活动进行挖掘,传统节庆、日常习俗等如何传承,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形成和发展,艺术设计的介入又如何对它们进行再组织和再设计,对于乡村振兴特别是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五个子课题各自的任务及相互关系为:乡村教育战略研究是从基础美育和实践美育的角度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将人的发展放在乡村振兴的核心位置;乡村环境战略从生态环境和乡土特征视角研究乡村社会、造物、交往和事件发生的场所,探讨人、设施、环境的关系;乡村造物战略从器物制造、使用、存续的总体视角进行研究,从乡村不同类型造物行动中提升与整体生产生活品质有关的策略立场;乡村媒介战略聚焦于视觉建构、品牌建设与传播策略,展开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总体信息机制研究;乡村事件战略聚焦乡村振兴参与者的生产、生活、交往、治理、节庆和文体娱乐等多重活动的再创新、再艺术与再设计。
所有子课题在材料选择、研究对象确定和案例数据调查等维度上,都将遵循共同的标准和原则,通过课题所确定的总体数据、案例、材料和对象模型,形成五个子课题不同研究视角的实施策略,共同确保课题总目标达成的一致性与完整性。
四、目标与展望
“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研究”课题作为一个由中央美术学院牵头的高校合作研究项目,其对艺术设计学学科的关注是其中应有之义。高校学术机构介入乡村振兴发展,自身学科建设的任务必然要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体现,而学科建设的发展亦会进一步促进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不断深入提高。我们将在学术思想上明确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战略价值,建立艺术设计创造力与新发展理念“创新提供发展动力”科学内涵间的理论联系,建构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认识论、方法论和评估系统;在资料文献利用上,一方面基于艺术设计新视角对乡土的历史文献与民间文献进行再整理与研究,另一方面通过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类型研究和总体研究,建立中国乡村设计案例库与数据库;在学科建设发展上,以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艺术设计战略导入,建构基于艺术设计、乡村社会治理、乡村经济生产、乡村环境发展、乡村生活创新、乡村生态与文化建设等为核心的中国乡村设计方法和中国“乡村艺术设计学”,初步建构中国“乡村艺术设计学”的学科框架。
(本文为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研究》[项目号: 22ZD16]阶段性成果,项目首席专家:吕品晶;子课题负责人:邱志杰、段胜峰、郭巍、韩涛、何崴)。
吕品晶, 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雷大海,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刘焉陈,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
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