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国之重器:青铜礼器的文明弧光(上)
时间:2023-09-2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255 分享:
从殷商到西周,青铜器的功能内容具有浓厚的宗教化、伦理化的色彩。为适应祭祀的功能要求,殷人按照一种“神”的尺度来设计祭器。神本来并不存在,既然在殷人的意识中,神凌驾于人之上,那么,神的尺度实际就是超人的尺度。
后母戊方鼎 通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 商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青铜鼎,高33.9厘米,商,公元前13~公元前11世纪 早期的鼎都无盖子,春秋之后附盖子的铜鼎愈来愈多,这可能与鼎兼为陈列之器有关,基于卫生与保温的考虑。同时有些小鼎带盖与流以盛酱醋,是考究美味的表现。鼎在汉代之后消失,大致是因这个时代大量架设立体灶,鼎的支足成为多余。 妇好铭饕餮纹青铜扁足方鼎,高42.4厘米,商晚期,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子龙”青龙鼎 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人面纹方鼎 商代晚期 湖南省博物馆藏,1959年宁乡黄材寨子山出土 青铜礼器食贵族用以表示威仪的物品,故也被大量铸造。春秋时期以后,也许冶铁的发明,替代了部分铜器,有余铜可以铸其他物器,因此不但用以铸造生产的工具,也发展到非生产性的建筑物,用之作为木材的框架,代替榫卯以结合木构件,达到增强结构与美观的效果。“盂”青铜鼎 周康王时期(?—公元前1057年),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 大盂鼎宏伟凝重,是西周早期大型青铜鼎典型式样。鼎内壁铸有长篇铭文,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一事。平盖兽面纹鼎,西周早期,1981年宝鸡纸坊头1号墓出土 宝鸡青铜博物馆藏呰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宝鸡石鼓山西周墓3号墓出土 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藏蟠虺纹大鼎,高75厘米,宽102厘米,口径77厘米,重64.2kg,西周晚期,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 鼎圆形,侈口,敛颈,有附耳,圆底,蹄形足,腹前后有环,环上饰兽头。颈饰重环纹、蟠虺纹、三角纹,腹上下饰二道绳纹,间饰蟠虺纹、下垂蕉叶纹,足饰兽面纹西周晚期出现的重环纹,至春秋时逐渐被蟠虺纹等所替代,而本器上同时有重环纹和蟠虺纹,是两种纹饰转换过程的反映。九年卫鼎,西周中期 共王,约公元前922年~前900年,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岐山县博物馆藏 铭文记裘卫用车和各种皮革同矩伯交换土地的经过,是一篇土地交换的契约。四十三年逨鼎(丙),西周晚期 宣王,约公元前827年~前781年,2003年眉县杨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宝鸡青铜博物馆藏 杨家村这块宝地多次出土西周青铜窖藏,2003年那次发现很大一个窖藏,出土青铜器数量之众、形体之大、精品之多、铭文之长、内容之珍贵、纹饰之华丽、保存之完好都是极为罕见的。淳化大鼎 西周早期 淳化县博物馆藏,1979年淳化县石桥乡史家塬村西周墓出土 淳化大鼎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青铜鼎(也是历代圆鼎)中最重的,重于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它造型独特,通常青铜鼎只有左右对称的两个耳,而淳化大鼎在鼎腹还多出了三个耳,这样的造型也是独一无二的。(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