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履生:美术评论(一)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评论 | 陈履生:美术评论(一)
时间:2024-08-09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5      分享:
一、美术评论的艺术视角
作为美术评论,艺术的视角是最为重要,它是评论的本体。如果历史的视角希望以历史知识和美术史的知识为基础,那么,艺术的视角以艺术基本知识的掌握就非常重要。艺术的基本知识包括在美术某一方面的擅长。就一个人的经历和能力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有研究,有人擅长于绘画而疏于书法;有人擅长雕塑而疏于油画;有人擅长油画而疏于中国画,如此等等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在丰富的知识中融会贯通。从艺术的视角可能会表现出在某一方面的擅长,其中题材、语言、表现、形式、特色、综合性等等,都决定了艺术的视角,也决定了评论的风格。
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可以攻其一点而广及其余,还可以宏观的视野来谈方方面面,这对于美术评论来说都有可能是一篇好的文章。我曾经做过一个专题的研究,就是研究何海霞,以何海霞为例,主要是讲何海霞在新中国的创作不成功的原因。美术评论基本上都是讲成功的,一般来说,论述不成功往往是点到为止。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有一些很严肃的学术批评,很尖锐,而且形成交锋,针对某一件作品会评论其有如何的问题,如何的不好。尽管那时候的评论受制于时代有一些局限性,但今天这种文章已经很少见了。

何海霞 工地一角 50年代

何海霞 略阳八渡河 1958年

何海霞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他作为张大千的学生,他专注于像黄河三门峡这样的题材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画,为何不能得到当时业界和同人的认可?为什么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缺少他的地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做研究的。何海霞在建设题材的美术创作上花了很多功夫,画了很多作品,其中有《工地一角》《宝成铁路图》等作品,像他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笔墨功夫的画家,在50、60年代的美术创作中应该算是比较突出的,画的比较好,笔墨功夫也很深厚,时代特点也比较鲜明。但是,我们看到这一时期在主流评论中,很少提到何海霞与其作品,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在主流之内。问题在哪里?为什么不成功?


何海霞 征服黄河 1959年

何海霞 驯服黄河 1959年

何海霞 征服黄河 1979年

以《征服黄河》为例。《征服黄河》以黄河三门峡的建设为题材,不仅是何海霞画黄河三门峡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何海霞所有主题创作中着力最深的作品。可是,如果将其与江苏画家宋文治画的《山川巨变》相比,大致就能看到不成功的基本原因,所以,宋文治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山川巨变》有好几个版本,《征服黄河》也有好几个版本,不同的版本中,不管是宋文治还是何海霞都有横构图和竖构图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的画家对于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会不断探索从构思立意到表现之间的变化,会不断向纵深发展。《征服黄河》从1959年的竖构图到1979年的竖构图历经了20年的变化,一画再画为什么得不到学界的认同?为什么不能引起专家和社会的认同?

宋文治 山川巨变 1960年 

宋文治 山川巨变 1960年 

宋文治 山川巨变 1960年 

宋文治 山川巨变 1963年 

相反,《山川巨变》一鸣惊人,虽然它在当时就受到了评论家的批评,可是主流还是肯定了它。问题在哪里?面对何海霞的作品如果讲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如果讲画面的丰富性等等都有它的特色和时代的特点。大家却不认同它,原因在哪里呢?


再对比谢瑞阶《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地》,谢瑞阶用的中西合璧的方法,基本上是用水彩的方法,这是不同于何海霞的一个特点。而这个特点恰恰是当时中国画改革中所出现的一种主流性的倾向。而谢瑞阶画面的构图,山川连绵不断,构图比较奇险。而何海霞的作品,包括《秦岭新貌》画了建设题材中的很多新的内容,可是,他恪守着张大千一脉的笔墨,基本上是张大千笔墨的延续,并没有时代的新气象。通过这些对于艺术本体的研究,如果没有历史的视角,如果没有艺术本体中的时代考察,而是就画论画,那就不可能看到其中的关联问题,更不可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看到具体作品的成败。


谢瑞阶 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地 1955年


二、美术评论的现实视角
现实的视角和历史的视角有所不同,基于现实的评论,主要是评论一些当下的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 
现实的视角需要对当代美术有所了解。对当代美术的基本了解是从事与现实关联的美术评论工作所必须的,如当代艺术,全国美展、画院创作等等。如果仅仅是知道张三不知道李四,仅仅知道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而忽略了更为主流的内容,那对于现实视角中的判断将会出现问题。
要注重研究方法或评论方法,不管是历史的视角,还是现实的视角,对于现实中的美术创作的判断,都应该有一个从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的关系。现实的视角同样有就事论事的问题,虽然谈不上思接千载,可是大致的源流,以及与整体关系等,都应该在一种相互关系审视其现时的问题。即使从最为基础的好坏谈起,也不应该是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

林岗《大音希声》

所以,对现实的理解是一方面,对现实状况的基本判断则是另外一个方面。比如评论家只知道某一位画家,或者某一位雕塑家与你比较熟,你就认为他是中国雕塑家中最好的,而造就了对他的错误的判断,这是批评家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缺少了基本的判断,评论就会走形,就会变成没有底线的吹捧。当然,批评家要需要了解和认识在现实的视角中的批评状况以及批评所存在的问题。当展开对一位艺术家与其作品的评论,首先要了解别人对他的评价,对他的批评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很多人忽视的在内容。没有经验的评论者因为对当代美术缺少基本的了解和基本的判断,可能会因此“炒冷饭”,可能会人云亦云,当然是发现不了问题。使得对这样一个现实视角的认识是模糊的,因此就不可能尖锐的、入木三分的评论。


美术批评中现实的视角,需要有独特的批评精神,这是批评的品格之所在。因此,现实的视角就要求能切中时弊,表现出批评的力量,展现出批评与创作这一特殊的关系。切中时弊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批评不能切中时弊,不痛不痒;不能做到入木三分,或者是言张三而谈李四,那就不能达到批评的目的。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评论,基本上是属于电脑中标准的范本,因此,换一个名字而用在另外一位艺术家身上也可以。这种无关痛痒的标准话语现在已经形成了批评的常态,尤其是现在可以用电脑输出一些关键词之后能够自动生成一篇文章,那么,这类的评论基本上是毫无价值。今天的美术评论要挑战的就是电脑,要超越电脑的编程,要突破电脑编程中的概念化和公式化。而评论话语在写作中不能总是那几个惯用的词汇——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形神兼备;有笔有墨——而有没有针对性。现实的视角也不能仅仅是构图特点、语言风格、题材表现等等的基本结构,而没有独到的发现。


“首届当代雕塑名家作品展”展出作品

陈履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