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潘鲁生:90艺术家的乡愁——谈《杨先让艺术回顾展》
时间:2024-08-07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48 分享:
2024年8月3日“艺泽乡情——杨先让艺术回顾展”开幕式在烟台美术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烟台美术博物馆及烟台美术家协会承办,展览时间为2024年7月31日至8月20日。此次展览展出杨先让先生在1955年至今七十年间创作的绘画作品近200幅,展览分为彩绘、国画、写生、版画、油画几大板块,共同展现了“乡情”与杨先让先生的家国情怀。本文为潘鲁生在展览开幕式上的致辞。今天,筹划已久的《艺泽乡情——杨先让艺术回顾展》在烟台开幕了,杨先让先生九旬回乡办展,对于老先生自己和家乡,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杨先让先生不仅是一位富于创造力的艺术家,贯通版画、水墨、油画等创作领域;是我国当代民间美术研究的开拓者,创建民间美术系,奔走黄河流域执着抢救记录民间美术;更是一位充满了强烈社会责任感、深沉文化热情、质朴乡土情怀的艺术家。在大半个世纪艺术生涯中,扎根在生活的深处,体察时代的心声,理解人民的情感,怀抱对乡土民间的热爱,在美术创作、学术研究和艺术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期盼和要求。 “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杨先让先生以自己数十年的追求和探索做出了回答。在版画和彩墨等创作中,凝练刻画时代的缩影,深刻捕捉社会的脉动,真挚表现民众的情感,富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形成了十分深刻的感染力。如果要问:艺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是什么?艺术最独特的魅力是什么?那绝不只是艺术的语言和形式,也不是某种符号或母题,更不是个人的激情和灵感,而是来自民族、源于历史、蕴含于人民群众和社会时代的一种精神的凝练与回响、抒发和表达、凝聚和共鸣。杨先让先生的创作实践和作品带给我们生动的启示。
艺术不能是无根的浮萍,而要源于生活,来自人民。杨先让先生曾指出“民间美术是我们的营养,我们的根,我们的源头”,“民间不只有艺术,还有民间哲学”。可以说,《黄河十四走》不仅是关于民间美术谱系的考察和追寻,也是民间美术之美的重新发现和传播,更是美术与民间联系的阐释和构建。杨先让先生不仅自己以民间美术为师,并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创建者,将民间艺人请入美院课堂,为开办民间美术系和教学的需要持续开展田野考察,深入记录研究民间文化,不断阐释和传播民间美术,推进艺术创作和教育传承,由此形成了中国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立体化地探索和示范。无论何时,理解自己民族的艺术,理解古往今来的生活,理解艺术之美中的理想和精神,都将是我们继续创作和创新的出发点。
本次展览展出的200多幅作品,包含油画、版画、彩绘、国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最早的创作于1955年,最新的创作于2024年,是杨先让先生艺术创作与艺术思想的经典呈现,是世纪人生的回首,也是对家乡父老的艺术献礼。
九旬艺术家的乡愁令人感动!我们很荣幸有机会这样全面系统地研读先生的作品,更期待作品中展现的创造活力、思想和精神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启示。2024年1月,杨先让先生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民间文艺)
2008年10月,与杨先让先生、杨阳女士共同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九十年校庆活动
《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 2018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杨先让先生采访库淑兰部分展览作品
出圈 22.5x34.5 cm 木刻套色版画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
蓬莱仙阁 47x49cm 纸本彩墨 1961年
渔村 34x45cm 木刻套色版画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梨渊 45×45cm 木刻油印套色版画 1980年
乡情之十三 69x95cm 纸本彩墨 1998年
恩师徐悲鸿 30×24cm 木刻版画 1999年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潘鲁生民艺馆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