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飞鹤:我的木雕艺术创作观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尽精微,致广大”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致广大而尽精微”,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广大处着眼、精微处入手而达到高深境界的途径与方式。1949年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在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时提出,把“尽精微,致广大”把这句话当作校训,以此规范中央美院师生的创作学习。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其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哲学思考的智慧理念,致力于传统木雕技艺的继承、研究和创新,同时将民间传统木雕和学院派美学理念相结合,努力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新传统流派,初步得到了木雕业界的认可与学术界的关注。以下结合我的代表性作品,分析我在创作实践领域对“尽精微、致广大”这一创作理念的理解与应用。
一、“尽精微,致广大”创作理念形成的前提与基础
1、综合技艺的支撑
在木雕创作方面,我一直坚持艺无巨细的创作与学习原则,创作中坚持小件木雕和大型公共空间木雕的多种创作技能。这种技艺的全面性为“尽精微,致广大”创作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小件木雕创作中,我通过精湛的技艺来雕琢细微之处,如人物的发丝、服饰的纹理等。而在大型公共空间木雕作品中加强对细节的把控,像大型佛像的面部表情、手部姿态等细节,都依赖于全面的技艺基础。在禅意作品《融通》中,我借助对镂雕技法的熟练运用,取得了“尽精微”的佛像背光装饰效果,同时在有限的空间内传达出渺远的意境,营造出“致广大”的宏大气象。
2、创作经验的积累
在多年的作品创作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的融合是我“尽精微,致广大”创作风格的重要源泉。我在小件作品创作中积累的对材料特性的深入了解,如不同木材对细节雕刻的适应性,能够运用到大型作品中。同时,我在大型作品创作中所获得的关于整体结构、空间关系的经验,也有益于我在小件作品中的创作,这也是形成我艺术上“尽精微,致广大”的原因之一。
二、对“尽精微”的理解及运用
从字面意义来看,“尽”有穷尽、达到极致的意思,“精微”则表示精细、微妙的部分。“尽精微”强调的是艺术创作活动中,要深入到细微之处,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将细节做到极致。对于一个木雕艺术家而言,需要在作品中加强对每一根线条、每一片树叶、每一丝动物毛发的细节刻画,使得艺术形象栩栩如生,体现出深厚的雕刻功底和艺术造诣。在这方面,我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渠道来处理的。
1、表现对象艺术细节方面
我在木雕创作中,是把“尽精微”体现在对木雕对象的每一个细微部分的精心雕琢上。在小件架上单体木雕作品中,我强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创作人物形象时,运用传统木雕的细腻刀法,把人物的面部表情雕琢得细致入微,将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面部肌肉的微小变化精准地呈现出来,让每一道皱纹、每一个眼神都仿佛诉说着一个故事,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例如在木雕作品《一叶菩提》中,我通过对菩萨颔首、低眉、垂目、微笑等细节处的深邃刻画,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纯净与安然状态,给与观众以美好的视觉及心理感受。在植物题材的创作中,我会根据不同对象的生理特征进行细致的刻画,不但将树叶的叶脉纹理清晰地雕刻出来,甚至连叶子边缘的微小锯齿都不放过。在雕刻动物题材作品中的皮毛时,我通过不同的刀法表现出毛发的长短、疏密、走向和柔软度,使动物具有极为真实的肌理效果与触感。
2、雕刻工艺技法应用方面
为了实现“尽精微”,我还会综合运用多种细腻的工艺技法,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服饰纹理进行精心处理。无论是丝绸的光滑质感还是粗布的粗糙感,都通过木材纹理和线条雕刻得逼真的体现。在罗汉、观音等神佛题材类木雕作品中,我在衣服褶皱处理上,会根据罗汉、观音的姿态和动作自然地呈现,并且通过不同的雕刻层次,让观者仿佛能触摸到衣服的质地。比如桧木作品《众圣来迎》,塑造了一大两小总共三个人物形象,对衣纹、飘带、波浪、莲花进行了精细有序的处理,使得人物形象动感十足,突出了作品静穆、神圣、崇高的核心内容。而在一些需要表现层次感的作品中,我会结合浮雕和镂雕技法,来丰富作品效果。把浮雕技法用于塑造主体形象的基本轮廓和层次,把镂雕技法用在一些关键部位上,比如花卉的花蕊、鸟类的翅膀、动物的腿足等地方,创造出通透、空灵的效果。在《红尘来去总是空》这件类似古典园林主题木雕作品中,我采用细腻的圆雕技法表现人物肢体结构与衣纹走向,在表示空间圆形时运用镂雕技法,使整个作品在细节对比上更加丰富和精致。
三、对“致广大”的理解与应用
1、宏观意境的精致营造方面
在我的木雕创作中,“致广大”表现为通过木雕作品传达出宏大的意境或主题,尤其是在一些人物与环境结合的场景类木雕作品中,我往往通过对众多人物、场景的组合和布局,突出对整个宏观意境的营造。比如作品《竹林观音》中,我通过对山峦、飞鸟、竹林、典籍、莲花、水波的细腻刻画与精心安排,烘托出一个场景式的宏大氛围,让观者仿佛能感受到整个画面中的场景气息。在创作抽象题材的木雕作品时,我会利用木材的形状、纹理和色彩等元素,传达出一种广阔的精神境界。例如《母亲》选用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木材,根据其天然的形状和纹理,通过简洁的雕刻和精心打磨,塑造了母亲与两个婴儿之间的美妙情感,传达出母亲大爱无疆的抽象意境与广阔空间。
2、文化内涵的广泛表达方面
让木雕作品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致广大”的一种体现。我在创作中,会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理念相结合,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广泛的文化信息。例如我在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木雕作品中,会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神话传说等元素。比如《海岸线》这件具有福建地域文化特征的木雕创作中,出现美人鱼、礁石等元素,借助民间广泛流传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传承和弘扬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
四、“尽精微、致广大”创作理念的整体呈现
在我的木雕创作中,“尽精微、致广大”体现在创作态度方面,代表了我对艺术的尊重和敬畏;体现在艺术素养方面,展示了我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其在艺术风格方面所体现的,范围更广也更加深入。
1、作品细节与整体的统一
在其木雕作品中,既有引人入胜的细节,又有能够统摄这些细节的整体意境。例如木雕作品《浴火重生》中,禅杖、火焰以及罗汉身上的纹饰等细节刻画得十分精细,而这些细节又共同构成了罗汉那开阔宏大的慈悲心怀。从远处看,作品呈现出罗汉形象雄伟的精神风貌;从近处看,又能发现衣纹饰物丰富的细节之美。
2、作品材料与主题的呼应
为了突出与表现木雕作品的质朴自然之美,我经常选择具有天然纹理甚至具有疤结的木材,在雕刻过程中巧妙地利用这些木材的原始特征,使作品的细节与整体在材料的质感上达到和谐统一。我在作品《生命的旋律》中,就充分发挥了木材本身的材质之美。细密等距的木纹在妙龄少女身上如流水一样流淌,与身体动态、衣褶走向、空间营造相映成趣,很好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
3、创作思维与手法的综合
作为一名现代木雕艺术家,要在“尽精微、致广大”理念的影响下,具备综合性的创作思维与手法,既像工匠一样专注于细节的雕琢,又像诗人一样挖掘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我在创作《西方来迎图》这件人物众多、空间复杂的作品时,一方面精心雕刻人物的表情、神态、衣纹、饰物等细节,另一方面考虑众多人物所组成的场景以及作品所传达的内涵、价值、以及对观众情感的触动等因素。这种综合性的创作思维促使我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以创作出更具深度、广度和力度的木雕作品。
4、空间占据与视觉冲击力的拓展
除了创作单体的小件木雕作品,我还擅长在大型公共空间内创作体量巨大的木雕作品。比如我在中国及东南亚一些寺院中创作了许多木雕佛像,有的高达数米甚至数十米,有的由多件作品构成,以巨大的面积及体积呈现在公共空间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扩大对所在公共空间的占据,营造出更加恢弘盛大的气象,加上佛像本身所具有的庄严、神圣、摄人心魄的文化属性,仿佛能够包容和庇佑所在的整个空间与民众。我在创作寺院类公共空间中的大型木雕场景作品时,通过对场景的宏大布局、众多人物的精心排列、建筑环境的穿插构建等,营造出礼佛场景中繁华的氛围与宏大的气势,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氛围之中,获得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的虔诚体验与认知。
结语
总体而言,“尽精微,致广大”的创作风格为我木雕创作提供了艺术理念上的引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创作小件作品时不是单纯的雕琢细节,而是将这些细节与更广袤的意境相联系;在大型作品创作方面,我在营造宏大气象的同时,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这种艺无巨细的理念促使我不断探索大型作品创作中局部与整体的和谐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宏观上把控整体以及微观上驾驭细节的创作能力,从而在艺术之路上取得了突出的创作成绩以及社会影响。
林飞鹤,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非遗学会副会长、莆田学院客座教授,莆田市丹桂工艺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雕塑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