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广银:甘肃漆艺文化产业及其创造性转化的当代性思考——以兰州城市学院漆艺教学创新实践为例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研究 | 杨广银:甘肃漆艺文化产业及其创造性转化的当代性思考——以兰州城市学院漆艺教学创新实践为例
时间:2024-12-2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形成大漆文明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演变中,中国漆艺不断顺应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推陈出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由智慧与匠心创造了独特的漆艺。这种文化滋润了中华文明,也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基础。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科技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趋向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漆艺教学与创作中,不仅需要传承过去,更要创造未来,所以认真思考扎根于传统而又不束缚于传统的漆艺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大漆文化的源流入手,以兰州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漆艺工作室漆艺教学实践为例,梳理经验与问题,对漆艺的创造性转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当代性思考。

一、甘肃大漆文化的源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生漆并用以制作漆器、使用漆器的先行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形成大漆文明的国度。根据出土实物和史料记载,大约在8 000年以前,大漆作为古人美化生活的涂料就走进了人类社会,使用天然大漆制作漆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一件件精美漆器的考古发现,不仅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文化记忆,还是美丽、永恒的象征,它们历经时光的雕刻,在技术的进化中传承着华夏文明。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大漆文化的发展是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传统漆器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推动甘肃文化艺术产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漆艺在甘肃的发展历史已相当久远,甘肃考古发掘的大量漆器、漆棺的断片遗存可以证实甘肃漆器的使用历史久远和水平高。在甘肃平凉的灵台百草坡西周墓、天水马跑泉古墓、武威磨嘴子和旱滩坡、漳县城关镇等多处出土的大量漆器文物,足以表明早在秦汉之前甘肃已经出产日用漆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漆的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艺日趋成熟。天水地处甘肃南部,天水的雕漆曾被誉为全国著名四大漆器流派之一,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盛誉。史料记载,天水雕漆始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到现在已有1 000多年历史,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水、临洮两地成为甘肃大漆生产的两个重要区域。天水漆器产业尤为兴盛,在雕漆方面独具特色,最负盛名。天水雕漆工艺经历多个朝代的积淀和发展,已成为特色鲜明的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二、新时代语境下甘肃当代漆艺教育的创建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甘肃漆艺面临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问题凸显。作为非遗之一的雕漆已经不适应当代所需而淡出人们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企业改制,外销漆器市场的饱和与国内市场经济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天水地区漆艺产业的发展。高等学校要发挥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兰州城市学院作为地方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将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了高校的课堂教育中,通过漆艺工作室实践不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88页完,下接89页)形式,改变了师生的观念,增强了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兰州城市学院为秉承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理念,在建立应用型城市大学的目标定位下,艺术设计学院在应用美术学科与专业建设上试图探索出一条当代应用美术特色发展之路,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创造型设计人才。工艺美术专业以当代手工艺的“材料性、特色化、应用型”为主要方向,肩负起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高等教育职能,探索别样路径,采取“引火种计划”措施,以“外引内培”“外出访学”“校企联动”等一系列行动拓展应用型师资和课程建设,通过引来源头火种、积极推行前沿应用美术学科建设和特色课程建设,提升办学实力,体现办学特色。先后创建了陶艺、漆艺、纤维、首饰、印染、雕刻等与非遗相关产业的多门手工艺课程和工作室,漆艺是其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当代漆艺教学的源头火种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学院选派骨干教师赴外研修而引入。在“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教育理念和培养“当代工匠精神”的激励下,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快速发展起来,办学特色和优势也随之凸显,是甘肃高校最早开展大漆教学的院系。目前,漆艺工作室实践功能完备、教学内容丰富、课时充足,内容涵盖漆艺发展简史、漆工艺髹饰基础、漆画、漆立体等,通过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当代艺术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形成了有效联动机制,师生逐渐认识和体会到漆艺之美,经由每年的毕业设计展览和对外交流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校外交流调研机构,纷纷前来感受大漆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不断介入这种具有东方文化质感和温度的文化艺术,这也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热情。

三、敦煌文化再生研究联动甘肃大漆文化当代性探索

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成果的最有效的途径,将抽象思想转化为艺术作品必须通过独特的路径、方法。在学院实施“引火种计划”的过程中,2011年聘请著名当代敦煌再生文化学者、别现代理论的创建者王建疆教授来校,成立了当代敦煌文化艺术创意研究中心,由此联动引智项目,邀请国外专家并与艺术设计学院合作,在王建疆的“敦煌艺术再生”理论指导下,以漆艺工作室开展敦煌艺术再生的创作实践和研究工作,目的是探索唤醒传统和当下的契合点,着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敦煌艺术再生”是针对莫高窟中原生态的敦煌艺术,在传承了敦煌艺术的自由精神、慈悲精神、创造精神和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运用别现代主义的“有别于”的求异思维,在窟外进行了再创造,并形成了窟外敦煌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方面的典型案例。为此,王建疆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前往德国科特布斯出席“世界的多样性与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大会,介绍甘肃省当代敦煌艺术窟外再生创造与研究活动,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在艺术再生理念的影响下,学院由美术学科带头人左义林教授领衔开展当代引智陶艺项目探索实践,他提出了“后彩陶”当代文化创意实践概念。他认为:“后彩陶”亦非复制彩陶时代艺术,也不是按照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路径去解构彩陶艺术,相反,就是“试图通过特别的路径探寻突破点”,在纯艺术与应用美术之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创作之间形成交汇和融合,别开生面。因此,在“别”和“后”的冠名之间寻求更多的精神上和艺术上的连接点,在探索当代性的创意原则引导下,漆艺工作室教学突破局限,开启了大漆文化的当代性探索,师生大胆想象,探索实践,锐意创造出属于本土的当代生活文化。以边缘效应、嫁接等别样多元的方法向大众呈现作品研制的新理念、新材料和新方法,总结新理念的生成过程,从而为当代手工艺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路径,使传统再生为更丰富、更有当代传播力的艺术形态,作品叠加了不同时空的思维方式,给悠久、厚重的甘肃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了独特的甘肃本土当代漆艺语言。

四、对甘肃漆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构想

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漆艺创新人才,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和使用漆器,笔者作为学院漆艺教学的创建者和工作室负责人,带领团队师生不断在当代设计元素与中国传统漆器手工艺方向深入探索,经过日积月累,创意研发了大量当代漆艺作品。虽然成效显著,但工作室的漆艺教学还仅仅停留在教学和创作层面,而针对国家对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扶持要求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针对上述甘肃漆文化的源流和兴衰流变的梳理,通过对甘肃漆文化产业传承和创造性转化的当代性思考,应用学院当代应用美术学科创新实践的方法论,将边缘效应、跨界创新与思维嫁接等创意方式介入当代艺术教育理念,总结实践经验,激活传统资源,探索一条具有差异性的推进应用美术学科发展的道路。(89页完,下接90页)

(一)跨界整合和思维嫁接可以促进观念的多元化转变

概括基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观念和方法是当代应用美术学科发展的基础,其不是仅仅以物态的作品为目的,更强调人与物、人与生活的关系,其本质逐渐体现在科技化、人文化和生态化方面,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的综合思考与体现是当代应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所以,更新观念和方式方法,是再生、创新的必要条件。

(二)具有时代精神与多元化跨界协作能力是当代工匠人才的显著特征

应用美术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艺术设计学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将师资队伍结构逐渐转型,促进教师跨界思维的培养和应用水平的提升,培养教师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探索实践精神,加强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开展多层次的跨界合作实践。大漆手艺的应用要具备当代性的思想观念,必须要有一个归正、反思、求索、再出发的多元化的跨界协作过程。漆艺产业发展对当代性思维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漆艺产业作为正在复兴的传统工艺产业,面临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为此,甘肃漆艺教育需要深入研究漆艺人才的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如何与产业发展发生联系。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养的应用型漆艺人才,在当代漆艺创意设计、漆艺制作、经营管理等培养目标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还要充分整理散落民间的漆艺资料,充实教学实践内容,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从而相互激活,校企合作共同促进甘肃漆艺产业的发展。

(三)多元化的跨界教育方式

当代应用美术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艺工结合。多元化、丰富性与个性化是应用美术学科发展的方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把应用美术教育由传统的课堂引向实践的企业工厂,使研究、知识、创新、经营相互协同起来。课程设置要结合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发展创意产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高校漆艺教学在时代的背景下,应与时俱进,改变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脱离产业发展需求的局面。学校还要深入企业调研所需人才的标准和规模,和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达成统一认识,据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倒推院校的教学理念的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构建校企联动的漆艺产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将企业产品的研发引入教学实践,共同探索创新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经过实际设计任务的历练获得成长。

(四)地域文化与漆艺产业发展的融合

弘扬传统,贵在创造。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建立在再生的基础之上,包括思想、情感和记忆的再生,更重要的在于传统与现代的适应性。所以,只有再生传统艺术才能使传统艺术更好地发展,传统艺术的更新和再生并不是一味地看过去,必须要关注当下,更要看未来。

漆艺独特的表现方式蕴含着传统地域文化基因,而能再生成为当代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更具有现实意义。甘肃地域经纬跨度大,自然景观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众多,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我们要站在创造当代生活文化的历史纬度上重新审视过去、现在与未来,更好地将甘肃漆艺文化传承发展下去,走出一条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当代大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结束语

漆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化。大量古代漆器蕴藏着丰富的漆艺技法。甘肃漆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和独有的艺术特色。在当下,如何促进甘肃漆艺教育与产业化共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漆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要在当代社会重现光芒,并以一定的兼容性和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既离不开民间漆艺前辈的传授,也离不开新时代高等院校漆艺教师的精心教育,探寻新时代漆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求校企共同面对漆艺在当代社会应用的可能性。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甘肃漆艺教育与产业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甘肃经济文化事业,通过企业、高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开拓甘肃漆艺文化产业的当代前景。

杨广银,兰州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工艺美术系漆艺工作室负责人,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天工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