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研究 | 翁连溪:通俗的雅调——关于“姑苏版画”的思考(二)
时间:2025-03-3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三、姑苏版画家丁亮先和丁允泰的新资料
丁亮先是姑苏版画研究中一直格外受到关注的人物。一则他是姑苏版画创作群体中为数不多的“物勒工名”的基督徒艺术家;二则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无一不精,是一位技艺超群、艺术素养深厚的多面手版画艺术家。据冯德宝统计,全世界保存至今的丁亮先创作的版画不少于149件,在这些作品中,既有意境隽永的中国古典壁画连环画形式的《十二月采茶歌图》(款识:姑苏丁亮先制,大英博物馆藏),类似的构图方式在敦煌壁画中常常可以见到;又有“洋风”鲜明的“仿泰西笔法”的《西湖十景图》(款识:写于吴门嘉树轩、钱塘丁应宗,日本Umi-Mori Art Museum美术馆藏);还有29幅使用“拱花”技术制作的“笺纸”风格的精细版画(款识不一,Hans Sloane爵士旧藏,今藏大英博物馆)。它们不是对《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笺谱》的简单放大,而是丁亮先作为版画艺术家光芒万丈的炫技之作,见者无不赞叹。
然而,丁亮先作为画家的事迹并不见于史料。据张烨《洋风姑苏版研究》一书考证,我们倒是可以根据清代天主教相关文献和丁氏传世作品信息简单地勾勒出丁氏的一生。丁亮先,字应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生,曾居钱塘(今杭州)“嘉树轩”,天主教徒。清乾隆十二年(1747)冬,62岁的丁亮先因苏州“王安多尼教案”受到牵连,走脱。我们由其侄的供词而知,丁氏此时即在从事货卖西洋画的工作。乾隆十九年(1754),仍从事“货卖西洋画”职业的丁亮先再因“张约瑟教案”受到处罚,69岁的丁氏被“杖一百,徒三年”,从此再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蛛丝马迹。
2024年,在国内拍卖会上发现了一件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丁亮先版画作品,尺寸约十四开,上题有“金阊丁亮先制”,此作品为多色套印木刻版画,底本源自马豫画的《墨竹谱》, 刻竹叶纵横得势,飒飒有风,敷彩浓淡得宜,层次分明,尤其是最后一幅“雪竹”,如见雪霁未晴之时,颇类手绘,不类雕凿,几超原作神韵。据冯德宝研究,现存丁亮先创作的姑苏版画作品的年代在1738 年至1753年。那么,这册木刻的《墨竹谱》应为丁氏28岁时的作品。更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墨竹谱》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对姑苏版画的认知。《墨竹谱》的原画作者马豫,生卒年不详,绥德(今属陕西榆林市)人,家金陵,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官侍读学士,善画墨竹。他在功成名就的时候,选择委托年轻有为的苏州匠人丁亮先为其复制绘画,必然是看中了丁氏的高超技艺。画谱自诞生之日就是书籍的一种,历代画谱的刊刻都是在书坊中由刻工、印工等人合作完成的。丁亮先所刻的版画《墨竹谱》,证明了姑苏版画画家与发行商共同参与到书籍的刊行之中。
敝斋也藏有几件丁亮先创作的笺纸型版画。较为精美的有一幅《喜上眉梢》(图4)、一幅《金玉满堂》(一只螳螂待在梅子树上)(图5)、一幅《清供图》。这三件作品都采用了明代胡正言发扬光大的“饾版拱花”印刷技术。当表现花朵时,先用凹凸版不着墨地印出花瓣的轮廓,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出花瓣的层次,表现在《喜鹊登枝图》中的玉兰花上特别恰到好处,玉兰花瓣洁白润泽有厚度,靠近花蒂的地方又有一点毛茸茸的绿,非常形象。《金玉满堂》中的梅子有成熟黄梅和未熟的青梅,为了表现这些梅子的真实质感,它们至少被反复印刷了四五次,才有了让人一望止渴的视觉效果。而《清供图》丰富、典雅、繁而不乱的色彩管理令人称奇,其工艺的复杂可想而知,当年必定索价甚昂,不入寻常百姓家。
图片

图4 丁亮先《喜上眉梢》版画32cm×25cm 清雍正乾隆年间

图片

图5 丁亮先《金玉满堂》版画24.7cm×33.3cm 清雍正乾隆年间

还有另外一条关于丁允泰的新资料,也是颇颠覆性意义的。冯德宝藏有两幅西方古典主义铜版画风格非常明显的《丁氏仿泰西笔意墨线版画》(画面最上方分别印有:“Liu Ngan Tim Xi Pi”款识,意为履安丁氏笔),牛津大学博德莱安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各藏有一幅出自同一系列的版画。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之版画素描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日本海杜美术馆(Umi-Mori Art Museum)还分别藏有几幅丁允泰的“洋风”风景版画,款识分别为:信天翁允泰之笔、姑苏丁来轩藏板、钱江丁允泰写、Tim Paulo(丁保罗)等。与丁亮先不同,丁允泰没有运用中国传统技法创作的作品传世。这是否说明丁允泰是一位纯以“泰西笔法”制造迎合外国人口味的外销画匠人呢?丁允泰于史无传,其子记载见于乾隆年间张庚《国朝画征续录》卷下“闺秀丁瑜”条:“丁瑜,字怀瑾,钱塘人。父允泰,工写真,一遵西洋烘染法。怀瑾守其家学,专精人物,俯仰转侧之致,极工适。”
张星曜是清初禁教之前的最后一代天主教徒,是当时著述最多的中国信徒。他在著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的《天教明辨》一书的自序中说:“颜曰《天教明辨》,从予友丁子履安之意也。履安家世天教,纯粹温良,吾党共推。”还说:“济阳丁允泰履安氏创意,钱江依纳子张星耀紫臣氏手辑,子又龄度九氏校雠。”
透过这些五花八门的材料,我们可以得知丁允泰的生平,字履安,生卒年不详,画家,工写真,天主教徒,作品使用西洋烘染法,活跃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之前至清乾隆初年左右。
清代《翁斌孙日记》中载有一条关于丁允泰的记录:“初九日,阴,巳午间大雷雨,霹雳数声,如在屋之左右,一震之威,洵可畏也,申刻雨止,日光皎然。邵甫来别,明日即往威县履新矣。杜华亭自京来见。丁允泰所画《太白醉酒图》,海公府旧物也,神采绝佳,咸泽山以二百五十元收之,又见钮叔所藏东坡墨迹,并墨竹合卷,祁文端旧藏,亦佳。”虽然只有很少几个字,却给我们提供了极重要的信息。首先,除了版画,丁允泰也创作水墨画,而且水平非常高;其次,他的画在民国索价甚昂,日记中提到的“二百五十元”不论是墨西哥鹰圆还是刚投入使用的“袁大头”,折合成人民币都是价值不菲的。
作者吉恩·弗雷德里克·伯纳德(Jean Frederic Bernard)和版画家伯纳德·皮卡特(Bernard Picart)合作的《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仪式和习俗》一书被誉为“改变了欧洲的书籍”,这两人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客观地介绍世界各国、各民族迥然不同的宗教信仰、习俗,讲述普通人如何被塑造成神的故事。近年来,随着国际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材料被挖掘曝光,不断刷新我们对姑苏版画的认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字图书馆将《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仪式和习俗》(Histoire Générale des Cérémonies, Moeurs, et Coutumes Religieuses de tous les Peuples du Monde)的四种不同语言版本进行了数字化。该著作的初版为1723年至1743年出版于阿姆斯特丹的法语版,出版于1728年的第四卷中有一幅插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一幅关帝像(图6)。关羽身后的墙上悬挂着不知所云的书法和飞龙楼宇主题的绘画条屏,最左边的条屏以非常显眼的清晰可辨的宋体字写着:“姑苏丁来轩藏板”,正是丁允泰雕版工坊常用款识。根据版画下方的纪年可知此画创作于清雍正四年(1726)。“关羽坐像”版画下面就赫然写着:“关帝宗是中国的神明,他是中国最早的帝王。”(QUANTECONG DIVINITE CHINOISE que les CHINOIS disent avour ete leur premier EMPEREUR)。当然,两位作者从未踏足中国大地,他们关于中国神明的知识必然来自其他渠道,其中将“关帝宗”形象定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这个说法很可能来自“姑苏丁来轩”出品的姑苏版画。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藏有一件关帝像版画,关羽头上的匾额赫然写着“亘古一人”,想必那两位法国人所见的“丁来轩”作品也采用了类似的表现方法,只是由于语言的隔阂错译了。不过这倒是可以说明早在雍正之初,“丁来轩”制作的姑苏版画已经远销欧洲,并被一部分人所熟知了。
图片

图6 《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仪式和习俗》插图页 1726年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图片

图7 《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第二、第三次出访大清国记》图页 1670年 上海徐家汇藏书楼

四、有趣的延伸
继续顺着这条线索挖掘,发现《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仪式和习俗》中“关帝宗”主题场景的来源是清康熙九年(1670)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第二、第三次出访大清国记》(Gedenkwaerdig bedryf der Nederlandsche Oost-Indische Maetschappye, op de kuste en in het keizerrijk van Taising of Sina)一书。顾名思义,这是一部记录荷兰人在中国见闻的书,其中有数百幅描绘中国风情、地理的版画,《关帝像》就是其中之一(图7)。首先我们必须申明,尽管这部书的出版比《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仪式和习俗》早了50多年,但它并不能作为姑苏版画传入欧洲,或者被欧洲人熟知并记录的直接证据。因为书中的铜版画中并没有任何标记说明所描摹的是一幅中国版画。而且关公和侍从背后的画屏上明确地用法语写着:“关帝宗:中国的偶像”(Quantekong: Idole des Chinois)。《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作者显然读了这本书,版画家伯纳德·皮卡特在此基础上通过把关公面前的桌子横过来的方法将画面扩宽,并且用屏风隔出来另外一个厅,使画面变深、变立体了。对于另外画面的一侧,他工作室的墙上大概正好张贴着“姑苏丁来轩”的作品,合二为一真是聪明的办法。
溪,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美学院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美术杂志社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