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健:以厂为轴 在紫砂长河中留下一粒砂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华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
196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1982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受到了严格的造型工艺训练,全手工成型基础扎实。在处理以方为主的造型方面得心应手,方圆之间游刃有余。其中“鸣远四足方壶”“觚棱壶”和“传炉壶”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长期从艺过程中,作品不断展现新的水平和面貌,不只是作品造型更加严谨,更富有表现力,更可贵的是对前辈紫砂大师作品的领悟更为深刻,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在汲取和融合中使自已的作品更富神韵,如近期代表作“大彬六方壶”和“莲莲登高壶”在传统风格中又增添了现代意味。
其实,华健进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颇有一点无心插柳的意味。
1981年,学校毕业准备工作的他,因信息误差,以为招聘的是原料总厂,考试时便没特别注重,考试后发现名字被摆在了青瓷厂门口,但成绩却并不理想,就这样错过了青瓷厂的招工机会,再之后,便进入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却不曾想,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成就了他……
随着改革开放,紫砂行业情况好转,时任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的高海庚对紫砂全手工制作与传承十分重视,厂里也一直实行着父母传子女、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老师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代代相传、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好的紫砂环境和学习氛围下,华健才有机会遇到了他的恩师顾绍培大师。
“我们这一批进来了大约四十个人,由顾绍培、吕尧臣两位师父分别教导,我到了顾绍培老师班里。”华健说,“我家当时在紫砂厂没什么熟人,被师傅看中,一是因为肯吃苦,还有就是顾大师看我毛笔字还可以,有这方面的天赋。能吃苦,有悟性,遇到机遇才能成功!”
上午七点,跟师傅一起到工作室,晚上七点以后才会离开。用他自己的话便是,一天不在泥凳前坐满12个小时,心里不踏实。这句话放在现在,颇像成名之后的感叹,但放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紫砂大环境下,你就能明白,这是一句由衷地热爱。在80年代,谁被分配到紫砂厂,甚至会回家偷偷抹眼泪,因为当时做紫砂壶并不被很多当地人看好,是一门远不如现在光鲜且非常苦的行当。
夏天的工作室,热得如蒸笼,冬天的泥坯,则像一块紧握在手中的冰。身体上的困难其实可以克服,但如果遇上生产任务艰巨,需要短时间内完成相当大数量的紫砂壶,完成不了面临“开除”风险时,那就是身体和心理双承压。
他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因为厂内调动,华健被调任到了后勤,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清闲、没有很强的工作压力、被领导侧目……他跟许多人一样,暂别了工作室,这一别却让华健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和热爱。“没有了泥凳的声音,心里面一下子就空落落的了。”华健笑道,“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还是师傅那里更适合我,虽然很严苛,哪怕上个厕所久了都会被师傅催促要抓紧时间做壶,但屋子里面都是工具的声音,就让人一下子踏实了。”
半年后,华健成为了第一个主动要求回到紫砂厂工作室做壶的人,即使领导曾善意提醒,回去就没办法再回来了,他还是选择了做壶。
成功从来都非偶然,除了刻苦与天赋,它还需要热爱和果敢,再凭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助力,华健做到了。
创新和探索 天地皆同力
重回师傅工作室的华健,似乎一下明悟诸多。前路不再充满迷障,心之所向,也皆为紫砂进步。1987年,中央工艺美院的到来,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那个时候,中央工艺美院的人来到了紫砂厂,给我们做了半年的培训,让我一下子对艺术和造型这一块明白了很多,再加上与很多艺术家沟通交流,忽然就发现原来紫砂壶还可以这样那样……”华健说。
华健《六角莲子》
华健《矮简洁》
华健《高简洁》
华健《大彬六方》
华健《莲莲登高》
华健《六方华樽》
华健《樽方》
华健《觐侯小六方》
也正是他徐徐图之的性格,让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经得起推敲,从线与面的变化,赋予紫砂壶另一种可能,遵循茶壶泡茶的本质,华健用几十年的时间,将从师傅那得到的知识,逐步演变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语言。
授徒加公益 树立新传承
而今,华健自己也做了师傅。
现在华健的工作室中,已经徒弟满布。地方虽然不大,但泥凳排放俨然有序,排排相邻,空间布置会一下将你带回几十年前的紫砂厂,那个华健曾经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时间就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会不经意间在脑海深处刻绘下曾经的种种。华健已经走过了那段与师傅顾绍培一起学习的岁月,师傅与徒弟之间依靠口手相传做壶的经历,现在延续到了华健与自己的徒弟身上,这一切,从泥凳的排放开始……
严格是华健从师傅顾绍培那里烙下的印记,也同样被他带到了现在的授徒之中。徒弟们专心做壶,工作室内只有工具声,没有任何闲聊。“我现在跟我夫人,都会在工作室做壶,因为人在现场,所以徒弟们大多比较听话,但有时候要出去,没办法时时刻刻都在工作室,正好工作室有个摄像头,有时我夫人就会通过摄像头看,工作室里面谁又调皮了,然后直接打电话让他赶紧做壶……”华健笑道,“徒弟们年纪都还小,喜欢动,就只能多盯着一点。”
岁月更迭,翻看中国几十年的历程,变化让人惊讶到无法形容,但紫砂这一门传统工艺,却依旧按照自己的规律在流传。
几百年师傅手把手带徒弟的传承没变,但它却也在不断进步的思想中,大开方便之门,不再敝帚自珍不予外人。
在公益慈善方面,华健和其夫人吴奇敏老师也积极参与由厂里和社区组织的一日捐、抗疫救灾、公益讲座等活动,关爱弱势群体,传递紫砂行业正能量,展现出一名紫砂陶艺人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这些年他们夫妇二人还一起成立了特色小镇紫砂技艺提升班,投身紫砂公益事业。“我们不仅仅是自己开个班讲讲知识这么简单,你看场地、学员们上课的泥凳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去弄来的,然后做宣传告诉大家我们这里开紫砂技艺提升班了,现场实操手把手教授紫砂壶的知识。我们也很担心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有限,没办法让学员们得到更多元和全面地指导,为此我和我夫人经常要跑到各个大师那里,跟他们商量沟通时间,请他们到我们班上进行现场讲座。”华健说,“几期做下来还挺累的,耗时间耗精力,但我们从紫砂中得到了许多,总要去做点什么,给它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个小火种也是好的。”
将藩篱打破,将自己一身所学,义务教授给那些肯吃苦钻研却苦于没有师门的年轻紫砂艺人们……这番颠覆传统的操作,实在功德无量,若是比肩先贤,亦是士大夫梦寐以求的“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三不朽。
华健以厂为轴,似乎已经在紫砂的长河中,留下了一粒属于他的砂……
来源: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