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晓波: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创新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讲座现场
2022年8月12日上午,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鲁晓波为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陶瓷艺术设计高职高专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作题为《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创新》专业讲座。
讲座现场
鲁晓波老师在讲座中强调了当代设计学科中艺术与科学融合的趋势和重要性,通过大量优秀设计案例的列举讲授了先进科学技术在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
同时,鲁老师也十分关注陶瓷材料和陶瓷设计,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向同学们提出了陶瓷设计的思路和对未来的展望。
2021年4月19日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首站来到美术学院,鲁老师作为院长陪同总书记参观了校庆特别展览并就学院工作向总书记作了汇报。
鲁老师讲到:“总书记对跨学科融合式设计案例表示关注和肯定,强调艺术和科学相辅相成,要将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要。在交流中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艺术设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才培养的殷切期盼,感到责任重大。”
鲁晓波与张雷、BMW、Designworks等合作主持的
宝马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设计
鲁老师认为,设计学科要保持开阔的视野,重视艺术、科技、文化的融合。设计师要了解当代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将创意设计与先进的制造设备相融合,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将为设计学科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宝马品牌合作的“华彩辉耀”典藏版设计,融合多种中国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晶,并不极度追求材料的昂贵,反而体现出艺术设计的奢华和东方审美的境界。
鲁晓波对于未来高速列车的设计
掌上电脑语音界面设计
鲁晓波设计
微软设计研究院
“艺术能够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文化的传播和保存、文化的选择、文化的批评、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化的更新创造都是艺术的功能,是我们需要坚守的。”鲁老师讲到,科学是求真,艺术是求美,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源于人类活动中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科学家也关注美术、拥有极高的想象力。
陶瓷材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如何推动陶瓷设计发展是中国的当务之急。鲁老师向学员们分享了自己与景德镇、龙泉合作的一些陶瓷设计项目,尝试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思考陶瓷设计问题。
鲁晓波的陶瓷设计
鲁老师表示,设计价值的源泉来源于人类情感,因此当代设计非常关注人们的情感体验。陶瓷材料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饱含温度的材料,蕴藏着人类的感情。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在掌握传统技艺、理解传统智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人类情感融入工业产品当中。
最后,鲁晓波老师强调设计创新和设计学科的发展需要更深层次的学科交叉,艺术与设计需要以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来驱动创新。鲁老师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前瞻和丰富的设计案例拓宽了学员们的设计思维,也引起了学员对于设计学科更加深入的思考。
合影
专家介绍
鲁晓波
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7年-1990年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和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学习,2022年受聘清华大学第二批文科资深教授。担任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米兰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科技部2035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
致力于在信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专著有《图形界面设计》等。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成员,“十三五”科技计划重点专项专家、中国科协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主持国家元首检阅台造型设计,主持上海世博会湖南馆设计,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项目《新媒体艺术形态研究》、《基于虚拟现实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验证与典型示范》课题、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设计卷主编,组织策划了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和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担任国际著名红点设计奖、意大利金圆规设计奖评委。策划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国际艺术与科学作品展暨论坛、联合策展“基弗在中国”、“新朦胧主义艺术展”,参加国内外艺术展十余次。曾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个人作品:
《上海世博会湖南馆设计》
鲁晓波主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的验证与典型示范”课题研究》
鲁晓波主持
《双洁》
鲁晓波绘画作品
《惠风》
鲁晓波绘画作品
《静月鹤影》
鲁晓波绘画作品
《仁寿》
鲁晓波绘画作品
鲁晓波标志设计作品
《王者之风》
鲁晓波绘画作品
原文载于:陶瓷工艺文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