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惊石:石不惊人刻不休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人物 | 潘惊石:石不惊人刻不休
时间:2021-11-10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429      分享:


  寿山石是一种以主产地命名的名贵印石,元、明之际,寿山石雕刻印章开始兴起。寿山石章钮饰题材十分广泛,包括动物、人物、花果等,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浅浮雕以及阴刻等。

  196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的潘惊石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师从工艺美术大师陈建熙先生。1980年从事寿山石雕刻至今,作品分别入藏于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福建博物院、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在福州、青田、香港、上海、深圳、厦门举办《凤山雅集-潘惊石师生石雕艺术巡展》,并出版《唯美寿山石-潘惊石精品集》、《凤山雅集-潘惊石师生印钮艺术》、个人著作《百兽率舞-潘惊石印钮艺术》。潘惊石擅长雕刻传统印钮及拉丝技法,精于俏色应用、随色赋形,其作品风格多样,尤以爬虫类作品最具特色。

《瓦当蜥蜴》潘惊石

  潘惊石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万物中立意取材,以刀为笔,技法灵动。他说:“我视寿山石为一种天赐瑰宝,是世间万物中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我对手中的每一块材料,都抱有极大的虔敬。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刻刀感恩大自然,传达‘善待生灵,呵护生命’的理念。”无论是古籍中的神兽珍禽,还是现实中的奇草异虫,都能在他的刻刀下“活”起来。那些石皮石脉中闪耀流动的缤纷色彩,经过巧妙的调适、组合,仿佛有了生命的节拍和律动,令人拍案叫绝。

《仓颉造字》潘惊石

  在潘惊石眼里,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间没有围墙。从青铜文化到玉文化,从古典文学到传统绘画,尽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将文学、绘画等创作资源引入印钮,是潘惊石的一个重要尝试。例如,他的成名作《商颂》,就是一组以商文化为题材的印钮,其中《玄鸟》取自《诗经·商颂》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造型来源于青铜语言;《知秋》则借径于诗句“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的隐喻。

《商颂》潘惊石

       潘惊石说:“我现在有股强烈的创作冲动,要把自己以前的所有古兽钮式全部推翻,要越过明清,直追汉唐气象”。艺术与工艺的分水岭,就是后者可以批量复制,而前者则需要创作意识的觉醒。潘惊石警惕“重复”,不愿意掉入程式化的泥潭。他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的状态,因而能够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养分和更新自我。 

《蟠螭砚》潘惊石


      一个艺术门类的生命力旺盛与否,取决于艺术家群体的创造活动是否踊跃。而这些“创造”能否站得住脚,则直接关系到这门艺术的时代高度。寿山石雕,与所有置身于汹涌“湍流”中的传统事物一样,式微或光大,消逝或重生,充满各种不可预知的机缘,而历史的淘滤将是无情的。


   2003年6月,潘惊石自掏腰包,创办了互联网上第一家寿山石专业网站——“寿山石部落”。当时大多数艺术类网站纯投入而无收益,创办这样的网站是一种需要远见和魄力的“冒险行为”。潘惊石感慨于整个寿山石行业的资讯闭塞,而且,从材料的开采与交易,到作品的雕刻和流通,都存在着一些行业的“潜规则”。雕刻师之间几乎互不交流,对一些技法细节讳莫如深。正是他的“冒险行为”,让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告别了闭塞。

       潘惊石在“部落”里发的第一个重要帖子,就是将自己雕刻印钮的全部技法流程,以图片配合文字的形式公诸于众,包括近乎失传的古兽“拉丝”技法。同时,他发动了一些志趣相投的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和创作体会发表在网站上。2007年年底,在“寿山石部落”的基础上重组而成的寿山石文化门户网站——中国寿山石网正式开通,当时的宣传材料上写着一句朴实的话——“从今以后,全世界40万寿山石从业人员、收藏家、爱好者、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家。”

《天风海涛》潘惊石

  潘惊石工作室自1993年成立以来,带徒授艺46人,以传、帮、带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200余人,学生中有5人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6人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12人取得国家高级技师证。通过精益求精的创作和持续不断的传承推广,潘惊石致力于推动寿山石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品展示


《曹操诗意-龟虽寿》


《山海经-酸与》


《环颈蜥》


《常曦沐月》


《城市蝼蚁》


《开明兽》


《轮回·出尘》


《轮回·高洁》


《轮回·争鸣》


《向日葵》


《奢比兽》老挝独石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