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章法:风格独特,自成章法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钱章法,又名钱樟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委会副主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三届中国西部陶瓷峰会大赛评委,第一届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评委,第二届“越窑杯”传统青瓷创意设计大赛评委。曾获2018年中国陶瓷艺术设计贡献奖。钱章法从事紫砂工作30余年,从初识到有成,他历经了探索之艰辛、成功之喜悦,在紫砂艺术道路上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在传统工艺结合创新理念方面不断寻求突破,这已经成为他的理想与信念了。
(1)与泥结缘-初入紫砂
钱章法1966年代出生于浙江长兴,因家住陶器厂附近,年幼时他会经常去捡一些拉泥工从板车上掉下的陶土,自个把玩,捏一些小动物什么的,从此就爱上了泥土。1984年,他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学习深造,在做雕塑方面有了新的提高;一年后,他经人介绍,进入了长兴陶器厂紫砂车间工作,从事雕塑创作。工作中,他开始学习紫砂壶制作,初师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蒋淦勤,后又师从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鸣先生。
90年代初,钱章法进入宜兴江南紫砂厂。期间,他接触到诸多制壶大师,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刻苦钻研,逐渐学到了紫砂壶的制作真谛。台商与他“面对面”的洽谈交流中,比较喜欢他的紫砂作品。宜兴是“陶都”,工艺追求、商业氛围均很浓,在这里,他一方面要面对市场、另一方面也思虑着如何提升自己,使自己既能在传统工艺上出类拔萃、又得在创意上独树一帜,在当时看来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2)开创壶风-相遇经典
1999年间的有一天,章法去一个度假村游玩。他发现里面有很多太湖石,造型各异,大的是园林造景太湖石,小的是室内摆设太湖石,这些瘦漏透皱的太湖石的美让他灵光一现,倏然拨动了创作心弦,由是就一头扎进了“太湖石”壶系列的创作中。他的第一件“太湖石”壶(石壶)2001年成功入选了“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作品展”。此后继续太湖石系列创作,受到中国美院陶艺系陈松贤和刘正两位教授的指导,作品《守望》2006年获得了第四届韩国世界陶艺双年展铜奖,《本质》1-2系列入选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作品《守望》
初有成绩,钱章法并未放弃在专业上的追求。他有一个信念,就是“提升提升再提升”。2006年间,他有幸接触到曼生壶。因艺术馆馆藏的曼生壶珍品太珍贵,不便经常拿出来展示,故把壶复制出来,便于活动展示,就成为一种迫切需求。他们把这份信任交给了钱章法。章法不负使命,花了近两年时间反复试制、调整修改,终于复制成功。不但让观者“以假乱真”,他自己在此过程中,对传统曼生壶的器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要再一次超越自己。很快,他再次扎入对曼生壶的深入研究,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他要注入“时代性”。钱章法将曼生壶加以重新设计,使其更加简约,再融入太湖石元素为效果,几番实验、修正、提升……他的“章法曼生十八式”终于问世。
(3)传承发展-守望匠心
在传承授徒方面,钱章法要求徒弟先从传统工艺入手,将掌握传统器型视为重要基础,同时鼓励徒弟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摆脱窠臼创新工艺攻克难关。鼓励学生弟子们,创新作品中有新的表现手法,只要不懈努力、精益求精,就会有新突破,诞下有自己的个性面目、独特风格的作品。传道授业,鞭策鼓励,多年下来,他的学生弟子、徒弟们成绩可观,许多作品在省级、国家级陶瓷专业评比会上获得金银铜奖。业精于勤,“传承是使命,匠心当守望”已成为章法曼生壶研究院的宗旨。
作品欣赏
钱章法《斗转星移二》
作品“斗转星移”壶,是在曼生合欢壶的基础重新创作的。它再次以弃繁从简的造型来设计展现,概因此乃作品装饰效果的需要,“以简胜繁”,装饰不显多余,同时也使紫砂作品内涵表现更加突出。改造设计的“斗转星移”壶,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
“斗转星移”勾连寓寄着我国民间流传的谚语:“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作品“滴水穿石”壶,原型是曼生井栏壶——井栏壶的基础加以设计,融入太湖石效果和水的韵律之美,使紫砂壶作品有了新的意境。
水以柔为特性,石以刚为特点,一滴水微不足道,但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就会形成无穷的力量;水能以柔克刚,滴水就会穿石,“滴水穿石”寓意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钱章法《莺歌》
作品“莺歌”壶,它的形成是运用了两个卵形重叠的设计,壶盖和壶身的侧面运用了太湖石的漏透为装饰效果,造型似鸟,故名“莺歌”壶。莺歌羽毛虽不绚丽,但它的歌声动听悦耳,歌唱春天到了,林子里到处莺歌燕舞。
业精于勤,矢志不渝;探索创新,迈向精进。
有人说梦是远隔重洋的彼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人们只能想象而不能触碰。钱樟法的梦如星如月,璀璨绚丽,时刻照耀着他前进的方向,他在自己那方纯粹无瑕的天地里,全神贯注地雕塑出一个个精巧的紫砂壶,壶里有茶也有情,待得茶香四溢,便是梦想的种子在散发动人的芬芳。
原文载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