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人物|蒋雍君:天人合一 万物生长——“紫砂九隽”系列报道(六)
时间:2024-02-1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31      分享:

编者按:近日,凤凰网记者在江苏专访“紫砂九隽”,记录了他们在丰富紫砂文化内涵,扩大紫砂文化影响力,开拓当代紫砂新路上的动人故事。“紫砂九隽”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契合了学会“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把工艺美术产品打造成为生活必需品”的理念。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公众号以“人物”为报道方式,作系列报道,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作品赋予生命的灵动,带着时空的记号,倘若观者为之驻足片刻,我希望收获的是唯美的、向善的、舒心的享受和共鸣。”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古称阳羡。千年陶都,薪火相传。一代代紫砂艺术家用妙手匠心唤醒手中的五色泥土,阐述对生命的热爱、对历史的追溯、对时代的追随。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是永不褪色的时代话题。
2017年,“紫砂九隽”诞生,由史小明召集范建军、顾美群、蒋雍君、喻小芳、范伟群、蒋琰滨、毛子健、范泽锋共九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组成。不同于传统形式以名人命名或师门传承的工作室、艺术馆,这个艺术家群体打破了门户隔阂、融汇制技所长,力求成为新时代紫砂文化的拓展者。
六年走来,“紫砂九隽”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沉淀基因,用更贴近时代的紫砂作品诠释紫砂文化,并在更宽广更纵深的维度,丰富紫砂文化内涵,扩大紫砂文化影响力。近日,凤凰网江苏专访“紫砂九隽”成员蒋雍君,走进她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解读她在开拓当代紫砂新路上的动人故事。


“作品赋予生命的灵动,带着时空的记号,倘若观者为之驻足片刻,我希望收获的是唯美的、向善的、舒心的享受和共鸣。”——蒋雍君
走进蒋雍君的工作室,一件件紫砂工艺品映入眼帘,形、意、美兼容并蓄,点、线、面恰如其分,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仿佛是大自然独特的恩赐。作品如人,蒋雍君与生俱来的雅逸气质,骨子里透出的那种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劲,始终有着一股让人无法抗拒的美。

蒋雍君现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优秀教师、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英才、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技能大师、江苏工匠,兼有全国工艺美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委会常务理事、全国轻工教指委艺术设计专委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无锡市委委员、宜兴市人大常委委员、宜兴陶协女陶艺家分会会长等职,是宜兴“紫砂九隽”成员。
当你逐渐走近她灵动秀美的作品和刚柔并蓄的内心,你会发现,她则更是一位女性、一位母亲、一位教师,一位能在柔指之间流淌出万物韵律的紫砂艺人。
志之所趋 无远弗届
宜兴,泥性、心性、灵性荟聚之地,是这位陶艺名家的桑梓故里。
1990年蒋雍君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艺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学院派”的经历塑造出她相对平衡的紫砂艺术背景。张守智、杨永善、王建中等陶艺前辈在艺术上的教诲,使她获得了学院系统教育的支撑,较宽广、合理的专业学术视野、专业知识结构与扎实的传统技艺传习融合,有可能通达更为和美、更具包容的境界。
她毅然回到了宜兴,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潜心从事陶艺创作、陶艺教育和教学管理,转眼间已整整33年。

“对紫砂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每当触摸到泥的温凉滑润,总会使我的心情变得放松畅达,思维也在泥的变换中不断开启新的创作视角,我很享受一抟紫砂泥带给我内心的自由和平淡的幸福”。紫砂,使蒋雍君的艺术生命更加丰富而精彩。
视野的重构,让熟悉的紫砂更为灵活,点、线、面、体、空间、肌理与色彩等创作要素在她的手中幻化万端,一件件作品如诗歌般流淌出来。

“创作的作品具备学院充满表现力的气质和民间艺术质朴归真的气质,两者兼具是我陶艺创作的追求。”
大学求学的经历,使她以更加自主的意识探寻从创作观念、材料择用、工艺处理到形式意趣的诸多表达,思考紫砂在环境空间里的综合呈现。与此同时,她亦在材料、工具、技艺与审美上吸纳和借鉴根植于生活的民间艺术,让紫砂保有历史渊源、常人共识和本土风范的印迹。
“创作应取于自然又归于自然。我做陶常常顺着泥的感觉走,捕捉泥在手中产生的细微的瞬间变化,探究深藏于泥中的无尽的创作能量,我觉得自然才有灵性。”

大自然形成的各种物质与生命形态,体现着自然的力量、美感与规则,彰显着形态内力与自然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成为她作品灵感、想象、创意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大自然物象的取舍和抽象,从整体到细节加以凝练并展现,自然与抽象在她的手中终于完美合一。
事实又并非如此单方面,许许多多的概念、表达方式时时出现,让她的作品在某种自然或合乎法度之下,包含了许多内涵的东西,使其合乎法度,却又超然法度;质如自然,却又气韵天成。
就像达·芬奇画笔下那个著名女子,似笑,而非笑;与你对视,却又超然世界。
妙手匠心 神韵千云
“我喜用点、线、面来映射自然界中的形态,唤醒手中的土,赋予紫砂以生命的温度。”这正是她的创作特点,也是她的作品魅力所在。

中西交融的宽广视野与蒋雍君对点、线、面的深度理解同音共律。

在她看来,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马蒂斯的作品《舞蹈》中的线条,可以说是舞蹈流动的痕迹。手拉手循环舞蹈的造型,富有节奏的韵律,充满了流动的动感,张扬着生命的能量。她同样能在音乐中感知到线的律动。如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德彪西有一首曲子《更为缓慢些》,曲中的旋律线条如同流水般柔美。而在龙山、大汶口、马家窑等中国彩陶纹样上,她则进一步领悟出将实际对象提炼和抽象化的艺术演绎之法。
凭着对线条的敏锐感知,蒋雍君触碰到自然实体物象的灵魂深处,读懂了潜藏在绘画、舞蹈、陶艺等众多领域的音乐之感、流动之韵、线条之美。
通过对“线”深度理解、吸收,再转化表达于陶艺,蒋雍君走出了一条紫砂装饰美学的新路。不同于写实具象的传统装饰模式,她结合紫砂塑雕工艺,灵活使用纹饰,建立起了一种气氛、一种风格、一种角度,将线的运动极致推演,恰当表达自然中某一形态的属性(如水或云),将无声的紫砂实体变为生动的语言和音乐,构建起了简洁、流畅、自然的风格,赋予紫砂器物以情感、以节奏、以韵律。

如此的装饰风格也被运用于首饰、文房、陈设等作品中。

创作“紫微”首饰作品,乃是有感于唐代韦应物的《咏玉》:“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一组“紫微”,别于商资华丽的金、光芒闪烁的钻、光晕淡淡的玉,散发紫砂独具的含蓄芒辉、气韵灵性、温润致美。

“致源”文房系列作品,则将无往不在的客观实体——流水作为创作元素,以线的反复体现流水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韵律之美。

而《水云间》,则以自然行纹为创作元素,壶与杯的装饰肌理运用点线面的表现手法,行纹似风似云似水,杯纹对应壶的主体纹,倾依交合、互为呼应,体现自由与灵动,达到功能效用与艺术审美的融合,传达云自舒水自流的清逸境界。
谈及对设计的理解,蒋雍君有着这样感性的认知,“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设计和技术之间应该是一种协调关系。我想一个优秀的设计是要能够打动人心的。”

如何将这种灵动自在的艺术美感表现得恰到好处?蒋雍君认为要义在于“稍微”二字。
北宋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用得精巧,不同于“又到”“又过”“又入”“又满”,当他走出船舱之后,看见了江南的满眼新绿时,他找到了那个“唯一”的“绿”字。
而在蒋雍君的设计中,对点线面的把握又何尝不是同王安石的“绿”字般精微。稍微高一点或低一点,偏右一点或偏左一点,实一点或虚一点,减弱一点或加强一点,凭借审美直觉而把控的“稍微”几笔,恰是艺术感染力诞生的原点。

“她的作品有空的禅味,有乐感,点画(泥塑)之间,心生喜悦。”有人曾这样评价。在作品“韶华”中,她以自然界的微小形态 (花叶)为线索,叙述自然与生活,借此留住时间。女性温婉和时间印痕融入了作品肌理,一壶一世界,起承转合间,令人顿生感叹。
嘉言善状 春风化雨
蒋雍君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做陶教陶,是幸运更是责任。”
作为一名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她深感“感人心者,莫过于艺术;传文明者,莫过于教育”。

蒋雍君长期在教学一线,坚守教育初心,对工作和专业用心、用情、用力,乐此不疲,励志竭精。在学校陶艺专业建设中,她带领教师通过调研,摸准社会需求,本着对“活态”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率先使非遗紫砂进课堂。2000年起,改革陶艺人才培养方案,陆续开设了《传统紫砂工艺》《紫砂陶刻》《紫砂泥绘》《茶道艺术》等6门陶艺专业核心课程,让古老工艺在学校的教学中焕发出新生机,使非遗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赋予了传统紫砂工艺丰富的时代内涵。
“脚踏实地、笃学善思。”这是她经常对学生讲的话。在技艺传授中,她甘心当园丁,辛勤育良才,坚持严谨治学,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
多年的心血换来的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园。每当听到学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每当看到学生作品在全国陶瓷设计大展、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捧回金奖时,她无比的欣慰自豪。
学生受益是她最开心的事情,看到一批批的年轻人愿意把做陶、做紫砂择为终生的事业,并逐渐崭露头角,这是她最大的愿景。

一段往事历历在目。200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专业大二学生到丁山考察,他们目睹了原本无定形的紫砂泥,在她手中逐步地化为形、意、美兼有的紫砂壶雏形。同时,师姐蒋雍君那与生俱来的雅逸气质和娓娓道来的和风细雨,在那个夏日显得那么清爽宜人,学弟学妹们一时间纷纷被感染与吸引。
两年后前缘再续,有学生一毕业即赴丁山,兑现了当年萌发的念想,认准了紫砂艺术这门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再往后,师姐的身份悄然转化为师母,她对那些外来的学生,给予了技艺和生活方面细致入微的关爱,使这些紫砂新人能够更好地成长和笃定地前行。
蒋雍君对待教育、对待专业、对待艺术的自觉意识、恭敬态度与极致追求,早已潜移默化融入更多学生的内心。在教育和艺术交织的韵律中,蒋雍君始终以从容的微笑、沉静的心态,去唤醒手中每一抟温润的土,触动身边每一颗年轻的心。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凤凰新闻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