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人物|范伟群:百年壶韵 愈久弥香——“紫砂九隽”系列报道(七)
时间:2024-02-16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538      分享:

编者按:近日,凤凰网记者在江苏专访“紫砂九隽”,记录了他们在丰富紫砂文化内涵,扩大紫砂文化影响力,开拓当代紫砂新路上的动人故事。“紫砂九隽”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契合了学会“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把工艺美术产品打造成为生活必需品”的理念。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公众号以“人物”为报道方式,作系列报道,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遍观范伟群的作品,皆可在陶土温度中寻觅到古典人文精神的时代生命力。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古称阳羡。千年陶都,薪火相传。一代代紫砂艺术家用妙手匠心唤醒手中的五色泥土,阐述对生命的热爱、对历史的追溯、对时代的追随。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是永不褪色的时代话题。
2017年,“紫砂九隽”诞生,由史小明召集范建军、顾美群、蒋雍君、喻小芳、范伟群、蒋琰滨、毛子健、范泽锋共九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组成。不同于传统形式以名人命名或师门传承的工作室、艺术馆,这个艺术家群体打破了门户隔阂、融汇制技所长,力求成为新时代紫砂文化的拓展者。
六年走来,“紫砂九隽”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沉淀基因,用更贴近时代的紫砂作品诠释紫砂文化,并在更宽广更纵深的维度,丰富紫砂文化内涵,扩大紫砂文化影响力。近日,凤凰网江苏专访“紫砂九隽”成员范伟群,走进他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解读他在开拓当代紫砂新路上的动人故事。


2023年5月21日,联合国邮政发行了10款关于“茶与器”的纪念邮资票品,其中六枚主题为世界各地的名茶,四枚为茶器,其中两枚皆为宜兴范家壶:百年前由范大生所制的“东坡提梁”壶;当代由范大生嫡孙、宜兴“紫砂九隽”成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范伟群所制的“无相”壶。
范氏一脉,流光隽永。相隔世纪光阴的两把范家壶同时亮相世界舞台,这是历史的对话,是时代的回应。
回溯百年时光,范大生制作的“东坡提梁”早在上个世纪初便走向国际,1926年荣获“美国费城博览会”金奖,可谓“东坡提梁”这一壶型题材中的典范之作。范大生嫡孙范伟群则承祖辈风范,将翱将翔,代表作“无相”把中国天道观念纳入壶中,巧妙体现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充分展现出当下宜兴紫砂非遗传承人的一种态度、一种探索、一种情怀。

“大生”是范广善、范钦仁父子制壶共用之艺名。“大生”取自《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是陶艺世家的一种传承形式。当年,范家父子因制壶技艺精湛,作品形神兼备、精雕细作,发扬传统的同时将民族气节融入作品中,故而广受认可和尊重。“大生壶”则是人们对父子二人所制紫砂壶的统称。“大生壶”不仅荣膺宜兴紫砂第一个国际金奖,而且连续六次获得国际金奖,民国时期便享有“千金难求大生壶”之美誉。

“我有先天优势,一做壶就很快上手,但更多的还得益于老师的关心、长辈们的关怀。”作为“大生壶”的四代嫡传,范伟群自少年起就展现出关于制壶技艺的极高天赋。从14岁起进入紫砂二厂跟随吴同芬老师学艺,得益于家庭氛围的熏陶,老师的严格教导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范伟群很快便熟练掌握了紫砂的制作工艺。
有一次,紫砂二厂采用不记名、不落款的方式举办制壶比赛,从而筛选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的入室弟子的资格,范伟群在这次比赛中一举夺得一等奖,顺利拜在徐汉棠大师门下。名师出高徒,范伟群遂而在技艺和创作手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早早地在众多从业者中脱颖而出。1992年,年仅22岁的范伟群受聘为紫砂五厂的技术辅导,为紫砂行业培养了数百名新人。

此后的三十多年间,他不断钻研进取,紫砂技艺也日臻成熟。作品工于形,匠于心,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紫砂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宜兴市首届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相比杰出的成就,范伟群的人格魅力更加令人动容。“没人敢说自己已经登峰造极,所以要一直学习,更要一直创新,不断丰富作品的内涵和生命力。”他拥有着一双大师的手,却怀着一颗学徒的心。
遍观范伟群的作品,皆可在陶土温度中寻觅到古典人文精神的时代生命力。

范伟群说:“文化的浸润素来有一种安静的力量感,紫砂是精神之事、情感之事,可以成为任何传统元素、前卫设计的创造载体。”如作品“味象”,味是品味、审美、享受;象是山水之形状,自然之万象。纵目远观,敦而不失隽秀,一目了然。从古至今,中式之雅传递多少文人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致。“澄怀味象”通过留白的节制手法,剔去本身内外不必要的多余装饰,以达到超理智审美心态的统一。“格物致知”将轻松闲适的片刻感官汲取设计、定格,并巧妙地在壶身添加陶刻,展现和谐而独到的视觉效果,传递无物无欲的情趣意蕴。

中国传统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器物设计形态,同时器物形态又影响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悟”这件作品为提梁式,相接之处,转折恰似如意,整体空间虚实相应,以智见禅。壶身浑圆,壶盖作涟漪纹饰之,壶盖中央塑一禅修壶钮,可见其面容森严,衣纹清晰,拂之自然。俯视,如临水之上,道法自然。壶腹饱满,壶肩呈一弧面,巧思细作。

“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即太极之先,万物先天机也。”此件作品围绕“无极”之哲学思辨进行创作,造型灵动自然,阴阳相交。壶体以“圆”的造型结构呈现,代表着永无休止地运动,恰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亦是暗合“抱圆合一”的东方哲理,如始育万物,于苍茫无极中凿开混沌,清浊相汇,氤氲化生,道起鸿蒙的本源。壶咀、壶把的搭配由散而聚,由隐而显,细观,壶咀设计于壶腹延伸而出连接壶把顺势而为,其势扶摇而上托起整壶壶韵,与壶盖上“阴阳”造型壶钮相映成趣,壶钮写实写趣,区别以往一条曲线的表达,壶钮以堆塑的手法呈现一种立体的“太极”纹样,恰契气孔之用。俯视,简洁明快;平视,一侧为满,一侧内凹,结构均匀对称,象征一种阴阳调和、平衡的哲学内涵。整观,一条流畅的“S线”贯穿壶身,使得器面光影流转,动感十足,有光气氤氲之妙也。

再如范伟群的代表作“无相”,平视该壶,它仿佛一颗棱角分明又成熟饱满的橄榄核,又形似一朵含苞待放的昙花。俯身观它,壶面既像一片秋叶,又似一艘浮于水面的扁舟。其形态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既有现代主义陶艺之理性骨骼,又具备传统紫砂艺术之感性情趣。
古语有云:壶中有乾坤。中国人几乎都有一个将人和自然万物视同一体的宇宙观,既擅长以大观小,也长于以小见大,即使是设计一个普通日用器,也会巧妙体现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范伟群也如此,他很智慧地从天道观念中发展出艺术创作的语言逻辑,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文化传承的强大惯性力。“无相”这把壶也仿佛超越了它的泥性,成了一个自在自为的生命体。

关于紫砂文化发展,范伟群有着更加深度的思考。“我更希望的是,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将来紫砂文化不仅仅停留在茶桌上,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闪耀中华大文化。”范伟群如是说。
在与紫砂相伴的几十年间,他不仅是一位手艺人,更是紫砂文化的布道者。他曾先后多次赴美国、法国、英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举办紫砂作品展,并出版《宜兴紫砂简史》《民国紫砂简史》《范伟群紫砂艺术作品集》等多部专著与学术论文,矢志不渝地推广紫砂艺术,传播紫砂文化。
这种愿为紫砂行业倾力奉献的璞玉精神实则为千百年来范氏兴家传家的“精神密码”。
相传春秋末年,范蠡携西施泛舟太湖,隐居宜兴,忙时务农,闲时制陶。经范家后人代代相传,至清乾隆时期,范章恩创办了“范家农庄”,这是紫砂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紫砂陶坊。“范大生”作为宜兴紫砂手工艺人的楷模,在时代的浪潮中,打破封建守旧,将制壶技艺公开传授,成为宜兴紫砂职业教育第一人,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为宜兴紫砂注入了蓬勃生机。

承载前人重任,范伟群在传承发扬紫砂文化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在多次对外交流、推广紫砂文化的过程中,范伟群意识到紫砂的生产模式应该主动变革,走品牌化的道路。于是,他承先贤之风,不仅牵头成立了“西望村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还创办了享有盛名的“范家壶庄”。

如今,范家壶庄不仅是做壶的地方,也是壶艺交流的场所。壶庄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紫砂,热爱紫砂。壶庄是开放的,任何人慕名来访,都可以来学习紫砂制壶技术,范伟群不仅自己倾囊相授,还经常邀约知名前辈来指点斧正。

壶庄更是承载紫砂文化记忆的基地。壶庄内的大生艺术馆陈列着数十件经典的大生壶。而在大生艺术馆对面的紫砂名壶馆则收藏了从汉罐开始到现代的上百件名家作品,就像一本记载了紫砂艺术前世今生的历史书,每件藏品背后都在述说着一个沧桑的故事。

岁聿云暮,龙年将至。今时,走进瑞雪覆盖的范家壶庄,一个以“龙窑”为主题的紫砂文化体验馆已全新亮相,修缮一新的“大生园”也即将完工。天地间一片雪白,凝结住百年时光,更蕴藏着无限的新生力量。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凤凰新闻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