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德和:树根里的乾坤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人物 | 张德和:树根里的乾坤
时间:2024-04-2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06      分享:

树木漫山遍野。

有树就有根。树根的去处多种多样,像用作工业原料,当作柴火烧掉,或者自生自灭。其中也有少量的根材或树桩,凤毛麟角一般,凭着本身奇特的姿态、卓异的质地,成为制作艺术品的原材料,工匠艺人根据其自然形状与肌理,用双手和刀具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根雕。

在浙江宁波辖下的象山县县城,在一幢青瓦白墙、马头墙高翘的江南庭院风格的建筑里,我沉浸在一方荟萃了根雕艺术佳作的天地中,流连不已,心醉神迷。

象山德和根艺美术馆外景

眼前的玻璃展柜里,摆放着众多的根雕佳作。这是《瓜瓞连绵》,一段被雕琢成葫芦形状的光滑的竹节表面,贴附着弯曲柔韧的葡萄藤叶和果实,细腻而富于质感;这是《姥姥》,一截竹节顶端,是一位老年农妇的头部,饱经沧桑的脸上皱纹纵横,神情沉郁倦怠;这一件《眷恋》表达的是出塞和亲的王昭君的思乡之情,她怀抱琵琶,顶部雕琢成云髻,前额位置的竹疤,被点化成了头饰;这一件《真善美》描绘的是观世音菩萨,柔美流畅的线条,柔和下垂的目光,流露出无边的慈悲怜悯。还有一件《罗汉头像》,倒置的竹根上,密匝的天然根须被处置成罗汉虬曲而浓密的须发,颇具视觉冲击力。不过放在展位上的是一幅照片,实物多年前已被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收藏……一个个根雕作品,充分体现了造化和人工的结合,凝重而飘逸,坚实而飞扬。我的目光被牢牢地吸引住,不舍得移开脚步。

这一处建筑名为“德和根艺美术馆”,由建筑大师吴良镛设计,收藏展示了创建者张德和的数百件根雕作品。他有一长串的头衔:中国根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等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开始从事竹根雕开发创作,几年后作品率先打进国际市场,带动了象山乃至全国竹根雕艺术和产业的发展。他的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艺术殿堂收藏。欣赏过展馆里的这些陈列品,联系到他获得的那些引人瞩目的荣誉,你会想起一个说法:实至名归。

张德和工作照

对张德和来说,这个成语背后,是长达几十年的漫长的奋斗历史。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一个刚读完初中即学习根雕谋生的学徒,到一个缪斯女神的追随者,一个造诣不凡的工艺美术家,他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发生过哪些故事?一定会有不少,也不难追溯出,但参观时间有限,我只想尽可能多地观赏作品。毕竟,最能说明一个艺术家的是他的作品,它们包括一切,也阐释一切。

张德和的根艺作品中,以竹根雕为最多。象山竹林密布,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原料。展厅的一处墙壁上,有一段他自己写下的文字:“余生长山区,自小与竹为伴,挖竹笋,捡竹梢,骑竹马,环竹轿。成人后更是画竹、雕竹、吟竹、种竹,直至以竹谋生,几近竹痴”。日夕相对,他熟稔竹子的姿态和习性,主客无间,物我相融,情感的深挚投注,让他能够得心应手地捕捉和表达对象之美。就像米芾的书法,从石头的怪诞夸张的形状中获益,他的爱石乃至拜石的怪癖,不过是一种情感表达。郑板桥笔下的墨竹瘦硬坚劲,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他那一份“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痴情。

根雕作品对原材料的依赖性很强,动手之前,需要对根材或树桩进行细致的观察揣摩,根据原料的姿态质地,确定适合表现什么题材。在此基础上,随物赋形,顺势而为,通过象形、立意等方式,在关键部位进行适当点化,于天然之上施以人工,最终产生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作品。

我被告知,这个构思过程经常会很艰难,耗时漫长。此时,我正驻足于一件名为《茅屋·秋风》的作品前,它表达的是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境。画面既繁复又清晰,两丛蓬乱的根须下,有拄杖的老翁,胡须被狂风吹得高高扬起,有几个躲藏的孩子,蹲伏的姿态充满童稚气息。人物彼此呼应,景色层次鲜明。张德和告诉说,作为原始材料的这两块形状奇特的竹根,在他家里放了十多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直到有一天,冥思苦想中,一道灵光闪现,思路豁然畅通。说到这里时,他脸上露出了孩子般开心的笑容。

但确定蓝图还只是开始,距真正实现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雕凿毛坯,半成品修光,成品打磨……与这些外在的程序动作同步发生的,是创作者心灵中的探询求索。自表象进入内里,从形似达到神似,准确把握诸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将精神理念恰切自然地灌注入物质形式之中,这些都令他念兹在兹。艺术无疑是超凡脱俗的,但其实现过程却是具体、琐细甚至枯燥,需要笃实耐心地进行。为了给予内容以恰当的形式,他需要熟悉艺术的辩证法,掌握好夸张和变形的尺度火候,将自然和人工的比例拿捏妥帖。

《出没风涛》(竹根)

这些都关涉创作者的眼光和见识、文化修养和美学根底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要求。张德和深知自己先天不足,发愿努力学习,以勤补拙。他大量阅读历史、文学、美学、哲学、艺术心理学等综合知识,细心学习揣摩大师名作,并向众多姊妹艺术门类借鉴,如木雕的刀法、石雕的巧色、雕塑的造型结构、国画的写意传神、漫画的夸张变形等等,并自创了局部巧雕、乱刀雕、连体雕、组合雕等多种根雕技法。经过坚韧不拔的探索,他一步步抵达了艺术的化境。

我无从知晓这种追求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但却分明能感受到它对于追求者艺术人格的蓄养。陪同观赏时,张德和不停地谈起一些给他启发的中外美术名作,提到引领他走进艺术殿堂的几位美术家和艺术理论家的名字,语气中充满敬慕和感念。展柜里有一件竹雕《张飞》,呲牙咧嘴,双目暴突,他指着头像夸张的表情,提到唐代画家吴道子的那句名言:“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在另一件作品前,他援引巴尔扎克的一个说法:“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他说到创作要“心手眼并用,形意神兼顾”,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的语气,表明他曾长期思考并已经了然于心。他不断地将创作心得写成文章,事后我读到过一篇《杰作与要素》,里面谈到了一件完美的根雕精品,应该是“奇材、慧眼、神思、巧手四者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澹泊》(油松) 2003年 获“第三届(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金奖;2004年 获“第二届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评定会”精品奖

跋涉于根艺之路上,他的目光望向远方。问起他今后的打算,张德和用几个字来概括:“问道不已”。精深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共同构建的民族精神天地,化作艺术的丰富滋养,让他徜徉沉浸,迁想妙得。庄子哲学中贴近自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直至回归自然的理念,尤其契合根雕艺术的本质属性。它们的材质完全取自山野间,枯根朽木中充溢着天地自然的气息和律动,等待着艺术家去发现和表达。嗜酒者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壶里乾坤大”,作为一位痴迷根艺者,形形色色的树木根桩中也有着无穷无尽的蕴含。这也是他过去一直在做的,但他相信随着生命体验的丰富,艺术修为的跃升,今后还会有更多更深的感悟。由术而臻于道,由技艺上升到哲学,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是他不懈的追求。

这个听上去有些玄远缥缈的话题,在一件作品面前,变得具体真切,易于理解。这是一件羊食果木根雕,铭牌上的名字是《大智》。一块样貌浑沌的瘤状树根,一面雕琢成东方老者的容貌,长髯飘拂,神态超然,另一面是典型的西方面孔,鹰钩形状的鼻子,目光犀利。同行的一位作家朋友啧啧称奇,说它造型独特寓意深刻,两个人多像是老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精神的两大源头,两人的合体,又分明喻示着两种文化的对话和融合。

从一楼走到三楼,一边欣赏作品,一边听介绍讲解,不知不觉间大半个上午过去了。与作品的目接神交,分明也是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圣哲先贤的对话。这个过程中,有情感的交融,有思想的浸润,有自然界的风云雷霆,有人世间的形相况味。时值仲冬,又赶上大幅度降温,窗外天色阴沉,寒风呼啸,罕见地寒冷,但置身展馆中,却感到身心都沐浴在一片明亮温暖中。

本文作者:彭程,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有散文集《杯子上的笑脸》《漂泊的屋顶》《急管繁弦》《在母语的屋檐下》等多种。曾获中国新闻奖、报人散文奖、丁玲文学奖、丰子恺散文奖、北京文学奖等。

张德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竹工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海内与海外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