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建国:打造中国当代雕塑文化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人物 | 胥建国:打造中国当代雕塑文化
时间:2024-05-2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59      分享:
“雕塑是人类精神与情感外溢的物化形式”,传承着文化,印证着历史,是一种既古老又崭新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雕塑作为揭示民族精神和展现民族情感的艺术形式,在城市空间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化环境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提升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品味。胥建国作为一位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他几十年耕耘在雕塑的创作、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行走在中国当代雕塑的前沿,以灵魂工程师的视角创作了大量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为人民大会堂、总政歌舞团和多座国家级纪念馆等设计大型标志性或主题性雕塑,在业界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还通过策划组织的一系列大型国内国际艺术活动为打造中国当代雕塑文化,促进中外艺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胥建国知识渊博,文雅谦和,是国内第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雕塑家,几十年的生活阅历和创作教学经验使他在雕塑艺术的多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伴随着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也印证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人要懂得感恩,知道回报”
胥建国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他却常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生长在一个好的时代,好的生长环境,在艺术道路上总能遇见伯乐。
1962年,胥建国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他的父亲是一位南下“老政法”,在胥建国的印象里,父亲慈祥和蔼、待人宽厚。他说,“父亲对我们几个孩子要求非常严格,身居高位却严于律己,从不借职务之便为家人谋私。”
从胥建国的眼神里能看出他对父亲的敬爱与思念,能看出在思想和为人处世方面对他的影响。这种对国家的真诚和对民众的热情,以及乐于奉献的精神也都传承转化到了胥建国的身上。他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雕塑发展和优秀艺术人才培养,实可看做是他以自身的才学对社会的回报。

《红旗插上孟良崮》铸铜  11m×4m×7m  2013年  山东临沂革命纪念馆

《和而不同》花岗岩  3m×3m×1.2m  2012年  芜湖国际雕塑公园

《风节》大理石  5×1.5×3m  2011年 北京

《一鼓作气》铸铜  7m×3m×4.5m  2015年 郑州美术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成功一定是天赋加勤奋”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拉小提琴和二胡到五年级开始学画画,少年光阴里,胥建国追逐着艺术的时日不曾虚度。1973年,他被将自己引向艺术之路的恩师——著名国画家李伯安收为学生。“那年我10岁,他28岁,他教我画画,我叫他李叔。他来我家,我母亲会给他打两个荷包蛋吃,我住他家,他做的最常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往来简单,而情意亦浓。”胥建国跟着恩师一学便是十年。“我对美术的概念和基本理解是在李伯安老师那里获得的。”胥建国说。
1983年,胥建国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5年,进入著名雕塑家郑可教授工作室;1990年,为寻求更大发展,胥建国再次考入母校跟随“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锠教授攻读硕士,1993年凭借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并担任雕塑教研室主任;此间正值中西艺术交融、碰撞、发展的起步时期,他深刻地意识到雕塑创作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和匮乏尤为严重,为了更精进艺术,打造中国当代雕塑文化,改变当前理论靠资料堆砌,没有实践支撑缺乏指导意义的局面,1997年,他又考上了学院史论系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美术理论家奚静之教授,开展中西雕塑比较研究。
1999年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胥建国获文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雕塑家。2000年至2002年,他应邀到北京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韩国牧园大学讲学,受邀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进行艺术考察。同年被调至清华大学担任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办)主任。
胥建国近二十年本、硕、博学习加工作一路走来,让他在艺术理论和雕塑文化学方面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学养,在创作实践、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等方面更是收获颇丰,并填补了许多理论和教学空白。

《众志成城》不锈钢着色 15m×15m×36m  2001年 秦皇岛

《旭日东升》不锈钢着色  9m×9m×15m  2007年 洛阳

《玄门》不锈钢 耐侯钢  11m×4m×3m  2019年 漳州

《大漠孤烟》铸铜  9m×1.5m×3m  2020年 民勤

“用作品说话,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雕塑艺术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成就,更反映出当下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进程。长期以来,胥建国坚持在创作中体现民族精神,强调作品蕴含时代文化内涵,他将这些艺术理念应用于自己的一座座大型雕塑之中。
1997年主创的位于香港会展中心新翼广场的作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根据含苞待放的紫荆花的形状雕刻而成,基座圆柱方底,寓意九州方圆,环衬的长城图案象征祖国永远拥抱护卫着香港;2001年创作的作品《置景艺术·百家姓》,将中国传统的宗法文化运用于当今的公共艺术探索之中,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协调统一,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2012年创作的作品《和而不同》,采用构成主义的形式,分解、组合形体,以雕塑独有的语言和形式揭示了当今世界文化的异同,倡导了不同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的并存,引领人们思考时代发展与文化的繁荣;2017年创作的作品《大道至简》采用构成主义的形式,通过对一到三的形体组合穿插,结构与解构,表现了自然之道简而化之的理念,用雕塑的形式诠释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关于艺术本身的价值,胥建国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今天所谓的创作,不管其采用的是写实、抽象、写意中的任何一种方式,实质上都是生活经验在艺术家心灵深处的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与发酵,最终转化成为艺术创造力,创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因此,他的创作总是直面不同地域间群体精神意志,进行本源性思索,通过深挖中国古代神话、传统文化底蕴、民间非遗等,为推动雕塑艺术融入百姓生活不懈努力。因而,他的雕塑作品也总能以某种方式与周边时空、历史产生对话,勾连人们的心灵。胥建国表示,“只有你对自然充满了热爱,对生命充满了热望,你才能够感悟它,体悟它,才能够真正从自然和生命中寻找到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东西,所要表现的东西,才能尽可能的达到你所希望表现的那样一种形象,并通过这样一种形象使观赏到你作品的人由此感动,产生共鸣,感到生命的伟大与自然的神奇。”

《马骏胸像》铸铜  1.2m×4m×0.95m  1994年 北京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主创) 铸铜镀金   6m×6m×6m  1997年 中国香港

《大道至简》锻铜  7m×7m×10m  2017年 潍坊

《秦皇东巡》铸铜  0.9m×0.4m×0.45m  2017年 秦皇岛

《飞龙在天》铸铜  0.18m×0.15m×1.2m  2024年  北京

“我想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雕塑发展多做点事”
在三十多年的教学中,胥建国持续推进“中国传统雕塑”的教学与研究,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教学方面坚持开设《中国传统雕塑》和《中国彩塑艺术》两门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并坚持让学生沿着本硕博不断精进,探索自己的专业学习之路,这样才能系统地培养出更有深度更优秀的艺术人才。在他的推动下,学院的“中国传统雕塑”教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研究、创作体系,赋予了“中国传统雕塑”新的时代精神。
“食为天,守金山,晓法度,随自然。”这是胥建国对自己多年来关于“中国传统雕塑”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行动总结。对于年轻一代,他认为很好地掌握一门技术,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练习,可以让人生更加游刃有余。他也常提醒学生们:艺术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十多年来,胥建国在1999“中国雕塑论坛”、2004“世界雕塑大会”等十多个国内国际雕塑论坛或研讨会做主旨发言,策划组织2001北京夏都国际雕塑公园展暨学术研讨会、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展暨学术研讨会、2003中国福州国际城市雕塑展暨学术研讨会等。近几年为了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他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的艺术活动,促进了当代中国雕塑多元化发展。他说,“我的理想就是打造中国当代雕塑文化,让中国的雕塑真正走向世界,繁荣世界的雕塑艺术。”
在谈及今后的艺术方向时,胥建国用“回归艺术、超越自己”八个字来表达。在他看来,作为一名艺术家,不能忘记历史使命,要肩负起民族、历史、社会的责任,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共创未来》不锈钢   9m×4m×21m  2008年 重庆

《开天辟地》不锈钢  9m×8m×28m  2009年 重庆

《轮回》不锈钢 耐侯钢  1.2m×0.4m×1.2m  2011年 北京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锻铜  8m×0.5m×5m  2013年 总政歌舞团

《大漠风尘》铸铜  0.9m×0.25m×0.45m  2016年 北京

《逝者如斯》不锈钢 耐侯钢  1m×0.4m×1.2m  2019年 北京


胥建国: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理论家、教育家。1962年生于河南洛阳,祖籍山东。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和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