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雪清:秀出中深通道的恢宏之美 展现针尖上的“超级工程”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人物 | 周雪清:秀出中深通道的恢宏之美 展现针尖上的“超级工程”
时间:2024-07-1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37      分享:

在缥缈云层的温柔环抱之中,深中通道宛如一条神圣的祥龙,蜿蜒匍匐于浩瀚无垠、蔚蓝深邃的伶仃洋上,既庄重又灵动。五桂山的苍翠与大海的辽阔在此刻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如此震撼心魄的景象,不是一张照片,也不是一幅画,而是粤绣(雪花仿真绣)非遗传承大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周雪清团队倾注三个月心血与匠心的作品:《龙腾大湾区》。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一针一线精心绣制“针尖奇作”。目前,这幅作品在中山温泉宾馆展示,在深中通道通车前夕,正式和大众会面。凝视绣作,山与海的对话,静谧而深邃,共同编织着一个关于生命力与希望的永恒传说,让人不禁沉醉于这份自然与科技的壮丽与和谐之中。


一、毫米绣风景,创作团队挑战极限精细

故事,要从一幅照片说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周雪清看到了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黄春华拍摄的深中通道,给了她很大的震撼。回忆起看到照片时的激动,周雪清感叹,“在云雾的围绕下,深中通道宛如一条祥龙匍匐在伶仃洋,既具有龙腾的气势,同时又不失柔美,刚好跟刺绣材料刚柔并济的性质能够融合。”


2024年2月始,周雪清携学生徒弟8人,开始了《龙腾大湾区》的创作。

各式绣画与旗袍等刺绣精品陈列其中,犹如踏入一个艺术展馆——这就是周雪清位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首层的工作室。一侧工作间内,只见两位绣师正埋首于针线之间,绣制着艺术精品。

“我们把整个刺绣的过程制作成一本小册子。”周雪清让学生拿来一本红色的小册子,随即,周雪清翻看着小册子介绍起《龙腾大湾区》的制作过程。

“真的不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落到一针一线。”在《龙腾大湾区》这幅作品的创作征途中,周雪清及其团队遭遇了重重挑战。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难题采取灵活策略,优先处理可行部分,逐步化解难关。

比如,桥墩的绣制尤为复杂,其蜿蜒多变的形态与光影交错,使得配色超过二十种色彩,需绣师精准捕捉光影变化,频繁换线,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精准无误,任何细微差错都需拆解并重新绣制。

绣品的精细,让人拍案叫绝:桥塔之巅,“深中大桥”四字以精湛绣技跃然其上。然而,这四个字,总长仅8毫米,每个字却精细至约1.5毫米宽,绣脚之细,每针不足1毫米!这不仅是对绣师技艺的极限挑战,更是对耐心与专注的极致考验。

“我们绣出来了,由于摄影器材的局限,这种效果(在原稿上)拍都拍不出来。”周雪清对此感到很自豪。

“1,2,3,4……”15根!周雪清一边数一边介绍绣制桥塔钢索时遇到的挑战,需先以捻丝技法模拟钢索质感,再通过繁复的定位过程——15根绣花针循环定位120次,确保每一根钢索都均衡定位。这个过程既复杂又精细,任何绣花针间距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需重新细致测量与调整。

在云层的表现上,创作团队起初尝试捻丝技法却未达理想效果,但周雪清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就像解不出来的数学题,一直记在心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雪清被随风飘落的木棉花絮所启发,决定将自然之美融入刺绣之中。经过精心挑选、清洗、晾晒与杀菌处理,这些轻盈的木棉花絮与蚕丝线巧妙融合,为作品增添了一抹云雾缭绕、如梦似幻的意境。

海面的绣制同样历经多次调整与创新。周雪清敏锐地捕捉到海风的灵动与水面的波光粼粼,果断调整针法,以交叉针法叠加于平铺之上,生动再现水波荡漾的景象。而天空的绣制则采用更为柔和的交叉针角度,使画面更显宁静与深远。

最终,这幅凝聚了无数心血与智慧的《龙腾大湾区》得以完美呈现。

扎根中山,推进粤绣与苏绣交融

周雪清出生于苏绣世家,从事刺绣40余年,扎根广东中山创办工作室,工作室被评为“中山市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中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

1995年,周雪清跟随爱人来到中山,至今已经29年之久。作为刺绣人,到中山后,她时刻关注粤绣相关的动态,接触粤绣的针法,探索粤绣针法的创新。在不断了解中,她发现粤绣和苏绣很多针法都是相通的。

2006年,周雪清在中山书画院开展了自己的首次个人刺绣展览,让中山市民第一次近距离地领略到刺绣之美。不久后,市群艺馆也与周雪清合作开办工作室,对外教授苏绣。很快,周雪清成立了“周雪清刺绣艺术工作室”,也称“清绣坊”。此后,她致力于把苏绣和粤绣技艺融合创新,获奖累累,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其中百花奖3项,省市级50余项。

“我一直在酝酿创作描绘中山元素的作品,创作《龙腾大湾区》之前,也做过一些孙中山、郑观应的肖像,但我一直希望能做一些人文景观类的绣画作品。”周雪清说,刺绣与绘画不同,不能乘兴挥洒,必须先有绣稿,再经过针线分析绣稿内容,理清绣稿的构图与细节,接着上绣绷、配线、定针法,最后刺缀于织品上。

恰逢这几年深中通道的建设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周雪清直觉深中通道会是一个不错的主题:“我就想可以先把深中通道这个概念做起来。”经朋友的介绍,结识了黄春华与他的摄影作品。

“《龙腾大湾区》不算是苏绣作品,而是一种粤绣和苏绣的融合创新,包括我的一些新的针法。”其中,雪花针法就是周雪清在探索苏绣与粤绣的融合时创新而成的。


“深中大桥”的文字绣制效果

周雪清告诉笔者,其独创的具有香山刺绣特色的“雪花针法”,是在继承和延续苏绣60种针法的基础上,将苏绣的乱针绣与广府的旋针、鸡毛针在实践中进行的融合创新。雪花针法能让刺绣作品呈现出立体感,从不同的角度闪烁不同的光泽。在周雪清的作品里,对雪花针法的应用颇多,在《龙腾大湾区》上也不例外,“在山脉上有一些树、一些绿意就是用雪花针法做的,南沙岛的这部分也基本上是用雪花针法来做的,包括我们云盯上去也是用的雪花针法。”她解释。

二、怀着“崇敬之心、敬畏之心”创作

“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像我这样的绣娘在做这么一件事情,刺绣艺术才得以传承。”谈及《龙腾大湾区》这幅作品对刺绣艺术传承的意义,周雪清谦逊地指出,她既是这一古老技艺的传递者,也是受益者,“每每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都会怀着一种崇敬之心、敬畏之心。”

“尽管在制作的过程中花费很多时间,但看着作品一点点成型,(我)感到非常兴奋。”周雪清在《龙腾大湾区》上也在不断地做新的尝试和创意,诸如以木棉花絮巧妙模拟云层翻涌,或是以五桂山的意象替代实景建筑,这些灵感的突发奇想都是在创作中迸发的。她认为历史上无数绣娘在创作过程中,或许也经历了类似的灵光一闪,正是这些偶然的巧合与不懈的努力,共同编织了刺绣艺术丰富多彩、代代相传的针法图谱。

历时3个多月能顺利完成这样一幅作品,周雪清很感谢团队成员和社会的助力。“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当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多材料就都有了,大家都在助力这件事情。”周雪清感慨道,若仅凭一己之力,这幅作品的诞生恐需跨越至少一年的漫长时光。

“我很荣幸能够创作这一幅作品,作品被安置在一个好的位置,文化能被看见,对于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是很有意义的。”《龙腾大湾区》是一幅历史性的作品,她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幅绣品的诞生,更是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们的最高礼赞,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


周雪清,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粤绣(雪花仿真绣)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正高)工艺美术师职称,荣获全国轻工技术能手、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三八红旗手、中山市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张燕冰 罗丽娟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