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花的三重境——文化、艺术和生活中的美学表达
时间:2023-07-28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405 分享:
在这个时代,文化、艺术和生活总是被绑定在一起被讨论着。并且在传统复兴的洪流中,这三个概念被重新认识:文化是是民族性的特征,也是文化间差异性的体现;艺术则是一种具有时代感的表达,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时代感就是现代性和国际性;而生活是人文景观的整体建设,大到城市和乡村建设,小到生活用品。这三者的组合正在悄悄地建设着一套这个时代的立体民族人文象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文化、艺术和生活都不再是独立的,而是同一个象征系统的三个层次:从文化到艺术,再从艺术到生活。传统在其中被作为一种抽象的精神和一种抽象的美学主张;艺术表达作为一种表达传统精神和美学主张的观念;而生活则用着当下的方式贯彻着传统的精神和美学主张。文化、艺术、生活形成的是人文象征系统的三重境。以此为起点,产生了“花的三重境”项目。这个项目不是单纯的艺术或设计的创作和实践,而是通过构建体现中国本土美学性的场景,探索如何在当下和未来延续中国的美学主张,在传承中创造这个时代的传统。所以“花的三重境”从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美学的艺术表达作为起点,在美术馆中构建艺术场景,再通过设计的形式让这种美学表达蔓延到生活空间中。大型空间场景艺术装置作品《花的三重境》已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中展出,展出时间为2023年7月18日至8月10日。近期在展览场地中将开设文创区域,上架“花的三重境”设计系列。《花的三重境》艺术场景中身着“花的三重境”服装的舞蹈表演
大型空间场景艺术装置作品《花的三重境》介绍
一、艺术作品形式介绍
《花的三重境》呈现了一个独立的高度6米,占地100平米的错层镜面空间,数个直径3米左右的由蓝色绒线(内有钢丝加固)悬挂的大型青花瓷花窗在这个空间中缓缓旋转,和空间中的行动着的观众、表演者一同映照在空间中的镜面墙面和地面中。在这件作品中,观众和艺术空间融为一体,体验着一个自己的行动融入其中的梦幻般的艺术场景。
《花的三重境》艺术场景中的场景流
《花的三重境》是综合了不同艺术门类的传统与创新的艺术新物种,在这件作品的创作中使用了陶瓷、绒线、不锈钢、玻璃等综合材料,并在这次展出期间还会结合系列的多种形式的“中国式”表演,即所有地表演节目都是以突出中国符号为主体,这是造型艺术家和表演艺术家以及观众们共同打造的中国式艺术场景。为此,营造《花的三重境》艺术场景的艺术造型,有着极强的当代感,但是所呈现的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象征的青花和花窗视觉符号,并且天上悬吊下来的花窗,映照在有观众行动着的地上的镜面中,所形成的天地人形式空间结构,以及青花瓷体现着强烈的中国气韵美学特征,使整个空间场景充满了由造型性和哲学性的中国文化象征所产生的艺术形式意味。因此这件作品体现的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中国式现代化式的艺术表现探索。
《花的三重境》艺术场景中的身着“花的三重境”服装的艺术家团队成员
作为艺术场景的《花的三重境》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创造着不断产生未知的艺术事件、艺术再生产的“艺术场景流”:在艺术作品空间场景中连续发生的事件所形成的不断变化和流动的艺术场景,因此这件作品具有不可预知的时间性,也意味着在这件作品中具有不确定性的时间审美大于确定的空间审美。在这样的艺术场景中,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艺术观赏者,而是主动参与艺术体验的行动者,自我表现者,自我记录者,他们是作品的一部分。并且那些被观众、表演者主动以图片和影像形式记录下来的在作品中发生事件的文献,将在互联网的空间中形成可互动的“文献流”,因此物理空间的场景流和数字虚拟空间的文献流,一同自然地生成着新形式的民族志,所以方李莉教授将这种空间场景流式的艺术展称为剧场民族志。
《花的三重境》艺术场景中的场景流
《花的三重境》是由朱乐耕艺术工作室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的“恒源祥线逅绒瓷”艺术工作坊项目中完成的艺术创作成果。此艺术工作坊项目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艺术创作方法的研究作为目的,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以现代形式的艺术观念进行表达,并最终以艺术作品形式向社会公众展出,实现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以最当下的观念和技术,以不断更新的方式,将古老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传递给当代和未来。这件作品的制作和在本次展览的展出都获得了恒源祥集团的大力资助。
“花的三重境”艺术工作坊项目总指导朱乐耕教授与“恒源祥线逅绒瓷”艺术工作坊项目执行委员会主任,恒源祥集团董事长陈忠伟先生在《花的三重境》艺术场景中之所以用艺术的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研究,是因为艺术是一种最直观的文明形态的展示方式,这是当下中国最需要的一种对传统的转化手段,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是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一种诠释。
在这个艺术工作坊项目中的具体的艺术创作是基于一系列的学术理论,如朱乐耕教授的“线的气韵构成”、方李莉教授的“剧场民族志”、朱阳的“从人本人到人文人”、李宁博士的“人和关系”、张学龙博士的“空间模块”以及林朗明博士的“从造物到造境”等。《花的三重境》是该项目的第一件艺术作品成果,也是一项集体性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
《花的三重境》艺术场景中的身着“花的三重境”服装的艺术家团队成员
《花的三重境》是在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交替中完成的。其表达的对象是中国的文化之花——园林花窗。园林花窗是中国最普遍的花造型艺术形象和形式。不但大量在中国传统园林和建筑中以不同材质、造型的形式出现,还以没有实用功能的纯装饰形式点缀着现代人文景观,比如城市街道的墙面、户外海报广告、商场和酒店的室内装修。这种以园林花窗形式的造型融入到人文环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式美学文化。
《花的三重境》中的造型是以青花瓷瓦片组成的园林花窗
而任何美学都是一种语言式的表达手段,这种表达手段的“语法”也可以被称为美学编码,是所有美学的基础结构。花窗造型的美学编码来自于原始的瓦块拼图,明显地保留在现在的鱼鳞花窗和铜钱花窗中。所以《花的三重境》中的“文化之花”的具体体现是瓦片拼图形式的花窗美学编码(花窗的瓦片所拼出来的图形还体现着许多如以“圆满”、国画中线描气韵等美学表达方式)。朱乐耕艺术工作室成员首先在数字世界中以三维模型的形式进行这种美学编码的形式学习,之后在以3d打印的方式进行构成这种美学形式的瓦片单元现实化,在现实世界中以“拼图”进行直观的艺术造型创作,产生了一批艺术造型。之后在现实中以3d打印瓦片“拼图”形式创作出的花窗造型,再制作成三维和二维的数字化图形。
《花的三重境》艺术场景中的身着“花的三重境”服装的艺术家团队成员
这件作品是不同美学编码的立体叠加结果,除了花窗美学编码之外,“花的三重境”延续了朱乐耕艺术工作室创作的《莲之镜像》、《绒之百花·春之镜像》等镜像系列作品形式美学编码:以从天上悬挂的花造型,和映出其镜像的地面镜子装置,与花造型和镜面装置间的观众一起,形成了天地人式的宇宙结构。在此系列的艺术作品中,观众即使见证作品的见证者,同时也在见证作品的时候,在镜像中看到自己与花造型“同框”的画面,从而打破了观众与作品,见证者与见证对象之间的界限,使作品与作品中的观众共同形成了一个中国式天地人式的整体宇宙观。
有人进入《花的三重境》才能组成完整的天地人结构
《花的三重境》艺术作品在数字世界中的创作,主要进行二维和三维的数字化图形绘制和生成。和很多的数字生成艺术作品不同,《花的三重境》的数字创作以文化性的美学形式和美学编码作为输入的初始“数据”,也作为作品输出的结果。窗花的美学编码一方面作为艺术作品的立体造型的输入初始数据,另一方面花窗的美学编码和康熙青花美学编码叠加作为平面装饰的输入初始数据,康熙青花美学编码在本项目中,被描述为:粗细线和边缘被勾勒的晕染面在动态气韵中形成的构成形式。由此通过的数字运算,生成了一系列抽象的数码青花图案,这些图案即延续了传统青花和中国气韵美学的特征,又以现代数字技术创造着这个时代的传统表达形式。
《花的三重境》艺术场景中的身着“花的三重境”服装的艺术家团队成员
数字世界中创作的“花的三重境”立体造型和平面装饰,以现代数码工艺结合综合门类的制作工艺,完成了实体的大型空间场景艺术作品《花的三重境》。这组作品叠加了朱乐耕艺术工作室标志性的体现天地人宇宙结构的镜像形式美学编码、园林花窗的瓦片构成美学编码、康熙青花美学编码、数字生成美学编码、现代艺术中的解构、悬浮、极少美学编码,形成了一套被创作团队称为“具有准确的复杂性的美学编码交叠系统”。《花的三重境》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艺术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还在继续。
《花的三重境》中表演的芭蕾舞《青花瓷》
进入《花的三重境》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件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他们可以是观众、行动者、表演者、摄影艺术家,他们行为所产生的事件,形成了这件艺术作品的场景流:《花的三重境》
来源:花的三重境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