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漆砂砚的故事
时间:2024-03-06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205 分享:
清代乾隆年间,扬州漆匠卢映之偶然在南城门外得到一方宋代宣和内府制造的漆砂砚,形质如澄泥而极轻,入水不沉,于是开始仿制。经卢映之和其孙卢葵生的不懈努力,最终仿制成功,从道光年间开始,卢氏所制漆砂砚名声大噪,当时的扬州八怪之首的书画家金农为卢氏制漆砂砚专以作铭:“恒河沙,沮园漆,髹而成,研同金石,既寿其年,且轻其质,子孙宝之传奕奕。”从此,以木质作胎,髹漆制作,砚堂有极细的金刚砂涂层的漆砂砚便在清代开始流行,颇受文人喜好。对漆砂制砚失而复得的工艺,学界的研究结论是:漆砂砚是汉魏始有,至宋代末期失传,清代恢复制作。
中国髹漆制物的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漆木碗,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诸文化遗址出土的漆绘彩陶器,都证明了髹漆工艺很早就在中国南方流行,到战国秦汉时期工艺水平已经是登峰造极。有关髹漆制物的文献,最早是见于《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尧舜时曾以木制食器“流漆其上”,“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制作祭祀器具。有关髹漆制砚的最早记述是晋代张敝的《东宫旧事》文中所载:“晋皇太子初拜,有漆砚一枚,牙子百副。”可见髹漆制砚的历史不会晚于晋代开始。漆砚是指漆砂砚,又称漆泥砚,即是指以木质作胎和烧陶制胎,外表用髹漆工艺涂层,并在砚堂的涂漆中加入极细的金刚砂,使砚堂表面既坚实耐磨又利于研墨。对漆砂砚历史研究的结论,自清代以来的学界是认为制艺在宋末时失传,在清乾嘉时重新恢复制艺。在此展示数方辽金和蒙元时期制澄泥漆砂砚,或可颠覆并修正此项历史定论。
一、辽金时制城垒形澄泥漆砂砚
砚式圆形,砚身高起厚重,形如城垒,砚侧环周刻城垛形纹饰。以澄泥制胎,只在砚面上涂漆,漆层较厚,其余部分仍保留澄泥状。
二、元代制双虎戏球形澄泥漆砂砚
砚式长方形,以澄泥作胎,在澄泥胎体的砚面和砚侧制成朱红色漆壳,砚背和砚足仍保留澄泥状。在砚首处以髹漆工艺雕双虎戏球的立体形塑像,为元代制砚最为常见的样式,砚堂微凹,阳光下可见极细的金刚砂颜色。
三、元代制荷叶池澄泥漆砂砚
砚式长方形以澄泥 作胎,全砚周身涂黑色漆。墨池为荷叶形,砚堂宽阔,不设挡水沿,研池微凹,砚背不作修饰,保留澄泥堆塑状,为元代制砚常见,四角有足。
四、元代制方形四足澄泥漆砂砚
砚式正方形,以澄泥制胎,除砚背和四足外周身涂黑色漆。墨池分三格相通,为元代制砚首见。砚堂宽阔平展,单线勾勒出挡水沿,漆砂涂层不厚。砚背保留澄泥堆塑状,为元代制砚常见。
五、元代制双屐形澄泥漆砂砚
砚式为双屐形,以澄泥制胎,周身涂黑色漆,砚面涂层较厚。双屐形砚式宋元时多见,分设两组双格式墨池和两个砚堂,以单线勾勒出挡水沿。砚侧底边作牙口形装饰,为元代制砚常见,砚背为澄泥堆塑状,四角有足。这五方澄泥漆砂砚的展示,可见在宋亡之后的元代,以澄泥作胎的髹漆制砚工艺并没有失传,古老的烧陶髹漆制艺的方法仍然在黄河流域的澄泥砚产地流行。学界关于漆砂砚在宋末失传的结论并非符合历史实况。漆砂砚真正失传的时间应该在元末明初时,因为明代澄泥砚制艺,无论是在淘澄制坯技术,还是在塑形烧造工艺,都得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制成的澄泥砚已不需要再用砚面髹漆工艺加强研墨效果。制砚首先是为了实用,一种新的工艺制作技术的出现,会使原先的制艺手段被完全颠覆,也会使一些工艺方法消失,这也许就是漆砂制砚的工艺在元末明初时被逐渐失传的原因。以此论辨,还望学界及藏家指正。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聚砚斋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