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雕的艺术品位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赏读 | 根雕的艺术品位
时间:2024-06-27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65      分享:

根雕艺术,目前定位于工艺美术。从本质而言,工艺与美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简言之,工艺是有用之美,如柳宗悦所言“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所有的美都产生于服务之心。”美术是无用之美,如丰子恺所言“真的绘画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真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根雕作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实用的工艺品,如根雕茶台、根雕椅等,一种是偏向美学欣赏的艺术品,如根雕人物、根雕雅玩等,但不管是哪一种,对艺术品位的追求,都越来越高。随着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和创新,根雕艺术的定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根雕作品更多地朝着纯艺术的方向发展。如何理解和创造根雕的艺术品位?本文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达摩知了

笔者认为,根雕艺术有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根雕艺术追求的极致品位,可以与瓷器中的官窑对标,打造“根艺中的官窑”。

官窑,是中国宋代瓷器中的极品。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窑,分别是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其中狭义的官窑,专指宋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当时俗称“官窑”。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载:“宋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官窑瓷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制瓷工艺、独特的艺术之美为世人传为宝物,其风格高雅大气,釉质玉润温雅,造型庄重大方,冰裂纹片美自天然。据说当时的窑工为了保证出窑进贡到宫廷的瓷器品质,对残次品都要处理掉,不让别人发现。因此,造就了官窑瓷器精品、极品的口碑形象。南宋官窑流传至今的作品极少,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品。

凤还巢

追求创作“根艺中的官窑”,在根雕创作实践中,需秉承“取法乎上”的原则。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呼下,无所得矣。”一件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极致。根雕艺术,出身于工艺,技法于雕刻,借形于绘画,蕴势于书法,

根雕的艺术品位,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作和提高。

一是主题立意。主题立意体现一种格局和气度。每一件根雕作品,除了如红木家具等实用工艺品之外,总是需要有一个主题的。一截树根适合于创作什么主题的作品,全在雕者的思想、文化、见识、格局、气度、和审美品位,甚至与雕者的哲学思考深度一定的关系。把根材雕成一个辛勤劳作的乡野村夫?还是雕成一个婀娜多姿的飞天美女?还是要雕成一尊安详妙相的观音菩萨?选择什么主题,其实已经体现了雕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传达了作品的一种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以本人的根雕创作经验,比较喜欢表达自然天趣、生活妙用、生命升华、禅道文化等方面的主题。在表达自然天趣时,接通的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如瓜果根雕系列、《平安樽》等。在表达生活妙用时,主要通过根雕作品的细节雕琢和“无用之用”的思辨,体现对某种物事的豁然开朗和会心一笑。表达生命升华时,通过传统文化中约定俗成的典故赋予作品的内在生命张力,《鲤跃龙门》、《金蟾献宝》等作品。另外,我通过观音、达摩、弥勒等佛教形象,表达慈悲、静定、安忍、法喜、利他的积极思想。

鹤鸣九皋

二是艺道境界。艺术之道,其高度也算是一种哲学,关乎人生、关乎社会、关乎价值、关乎哲学。艺术之道的境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可以借用禅师悟道的三个次第来类比说明。中国禅宗经典《五灯会元》记载:“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一层境界:见山是山,见根是根;第二层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根不是根,而某个具体的人或物形象;第三层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根雕还是根雕那个根雕,根雕人物形象还是那个形象,但那个形象背后的文化元素、思想倾向、价值判断已经与雕根者、观根者产生了微妙的审美共鸣。这种不可言传的境界就是艺道的高境界。通过独特的自然根状和根雕师的构思立意、妙手巧雕,一块根材就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可理解为哲学,可称之为“道”。

虽然“道”这个东西很难说清楚,根雕作者有时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极力地想表达出来,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根雕作品到底有何深意,另一方面又不想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观者,生怕会打扰观者的审美体验,因为“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于是,这个“道”最后只能由观赏者自己想象、体悟了。

鲤跃龙门

三是精雕技艺。根雕创作,以不雕、少雕、巧雕为基本原则,崇尚“七分天然,三分人工”。精雕,与巧雕相辅相成,都是为了最大化的保留根雕作品的天趣。这是根雕与木雕以及所有的雕塑艺术不同的地方。根雕是在原来已有的基本树根形状为基础进行构思,依形造势,依势创意,从而创作出天下绝无二样的根雕作品,每一件都是孤品,每一尊都是绝版。因此,每雕琢掉树根的一部分,都是在做减法,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如何不雕、如何少雕、如何巧雕?是考验根雕师最基本也是最难的技巧能力,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对人物面部形象特别是眼睛的雕刻,多一毫则庸钝无神,少一厘则干涩无趣,不多不少神韵立现,如同现代人用收音机接收各种波段节目,只有调谐到最准确的频率赫兹数,才能将电磁波段信息转换成声音,为人们的听觉神经所接收。对这种细微之处的玄妙把握,就是根雕师一辈子追求的精雕工艺境界。

信者

根雕是造型艺术,其形由点、线、面构成,各种形的组合再构成一种看不见但能体会出来的势,各种形和势的有序或无序组合,与根雕师或观赏者的脑波突然契合,于是审美快感乃至类似于悟道的法喜油然而生……如果到此境界,根雕作品已达神品矣!黑格尔说:“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在描绘这类对象时正是为着要显示主体方面的塑造形象的才能。艺术的原始的旨趣在于把原始的对客观事物的观照和带有普遍性的重要思想摆到眼前来,让自己看,也让旁人看。”当根雕作品的技艺水平趋近于道的高度时,其艺术品位自然提升。

根雕创作,多数情况下是雕者在静默中孤独地创作,并不刻意迎合他人的要求,在这种无我无他的状态中,完成自己对根雕作品的定位和实践,在积淀中形成自己的艺术品位。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追求效果一般是侧重面向观众的企图,这就导致作品(形象)不再是独立自足、静穆而爽朗的,而是转身向外,仿佛和群众打招呼,迎接他们,凭表现方式来求和观众建立联系。这两方面,静穆自持和面向观众,当然是艺术作品都应该有的,但是两方面应该达到最协调的平衡。”如果做到了这种平衡,用中国先哲的话说,就是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如能达此,则可望实现“根艺中的官窑”。

立意、境界、技艺的提升,打造根雕艺术的高品位,是一种综合努力的结果,既要靠根雕师多年创作实践的积累和思考,更要靠雕外的功夫。如雕塑、绘画、书法艺术等。

自在观音

艺术是相通的,根雕艺术虽然在古代仅有只鳞半爪的零星散记,未能如书画一样普遍,但关于艺术品位的一些评论观点和创作思想还是可以借鉴的。宋人黄休复著有画论《四格》,将唐、五代至宋初的画家分为逸、神、妙、能四种品格。其中逸格“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神格“应物象形,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妙格“自心付手,曲尽玄微”;能格“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这些关于绘画品格的表述,完全可以用于根雕的创作以及根雕的审美评论。

根雕作品,“得之自然”,自带天地之气,根雕师“思与神合”,然后“自心付手”,最后“曲尽玄微”,在雕与不雕之间,妙手取舍,化朽成奇,将一截干枯的树根赋予一种新的生命气息,在与观赏者的审美互动中完成艺术价值和艺术品位的传达。(来源:《上海工艺美术》杂志2023年第四期 作者:胡月亭)

荷塘情趣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