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竹编艺术,传统手艺的美
时间:2024-09-20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0 分享:
四川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文鼎蔚、竹树繁茂,滋生出许多传统技艺,小编今日就带你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的世界。
挑竹、片竹、编竹,在匠人手中竹子成就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
竹编,我国的传统手工艺,用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编织出各种形态的工艺品。
青神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产品从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到竹编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青神竹编,制作要砍下慈竹,刮皮、分蔑、抽丝,从竹子制成薄如蝉翼的竹皮。
再把竹皮分成1厘米宽的竹线,每一根竹线还要再分成48根,甚至64根比头发丝儿还细的竹丝。
难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成品后,一件竹编艺术品可卖至上千元,因此在青神有着“竹丝贵过金”的说法。2008年“青神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走进北京奥运会,2010年出展上海世博会。邛崃市瓷胎竹编
竹丝扣瓷也叫瓷胎竹编,源起清朝,由于制作难度高,创始之时只作为皇室贡品。八、九十年代,瓷胎竹编作为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获得了市场认可和赞誉,曾风靡一时。九十年代末期,由于瓷胎竹编,作为工艺品的实用价值有限,导致瓷胎竹编,这项历经百年风雨的手艺,开始走下坡路。直到2008年,瓷胎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在保留竹编艺术性的基础上,竹编工匠们改进了瓷胎的质量,从实用化的角度设计出了真正适合茶事的丝竹扣胎茶具。作为四川最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目前全中国会这门手艺的只剩不到30人。这种工艺,只能用邛崃当地长在阴面的“慈竹”来做,而且要挑选节长66厘米以上,没有划痕、花斑的,长了两年时间的慈竹。这种慈竹的竹节长,能拉出比头发还细的丝,柔软,好编织,把竹子变成竹丝,要经历十道繁琐的工序。刮青,趁水分没有干去之前,竹子砍下后,必须立马刮去表面青色的胶质层,竹子即露出白胎。烤色,将晾置后的竹子火烤后,便能做出略微泛红的烤茶色。制丝,待烤色完成,匠人再顺着竹片用自制的排针按在上面,一抽即分出竹丝。最后用匀刀将竹丝再次加工,形成完全一致的粗细,每一道都只能手工完成机器无法操作。最难的还是编织,竹丝很细软,要紧贴着瓷身编织,不仅力度要拿捏得当,还特别费眼睛,很多人做到五十多岁,眼睛花了,就不能再继续做了,整个过程都要做到心无旁骛,才能确保不出错。竹丝长度有限,编织时需要拼接,但是,你看不到任何接头,也摸不到任何毛刺,这是这门手艺最厉害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也面临考量,是固步自封,还是寻求创新突破,关于瓷胎竹编未来的发展,平乐人也有了新的想法。国际奢侈品牌,爱马仕旗下的中国品牌“上下”,曾与我们平乐的瓷胎竹编工厂,一起打造了一款名为“桥”的“竹丝扣瓷”系列,畅销海内外,目前该工厂已与全球顶级品牌爱马仕达成长期合作协议。每年都会研发新产品,产品系列也从茶具拓展到了花瓶、手镯等多个品种,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匠人们的坚持,让这曾经的皇室贡品,如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道明竹编,竹,是天府文化最鲜明的代表之一,而道明竹编,则是崇州生活的写照,在安闲中享受美好,于平淡中孕育神奇。在道明竹艺村,这个因竹文化而兴旺的川西林盘,全景呈现着道明竹编的美学,从生产生活用具到文创设计作品,道明竹编从竹林中萌芽,在岁月的更迭中焕发活力。据《华阳国志》记载,远在2000千多年前的秦朝,竹编就已经在道明周边流传,人们取材当地盛产的慈竹,用于制作背篓、撮箕、挑篼等,生产生活用具。在商贸更发达的明清时期,道明竹编的品类逐渐丰富,工艺水平也随之提高,各类器物不仅仅畅销全川,也成为了蜀中代表性的特产。慈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在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后,以经纬编织法为主,穿插锁、插、穿、扣等工艺技法,就能编出造型优美竹编工艺品。传统的道明竹编品种繁多,除竹篼、竹篮、竹盘,竹碗、竹扇、竹灯笼、竹盒外,还有竹净百圆锣,竹套三花提篮、竹筷篓,竹纸篓、竹花插、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形书篼、竹花篼等,还有竹编玩具,花色品种极其丰富。而如今,通过引进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机构,融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等,现代美学元素,道明竹编完成了华丽的蜕变,从农家小院走上了时尚舞台。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运用道明竹编的文化内涵,网红建筑“竹里”,成为了中国乡村建筑的代表。文创作品中的竹编平安扣,更成为道明竹编中的明星产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道明竹编的传承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这门传统的非遗技艺。而走进艺术馆、博物馆的道明竹编正在展望着更精彩的未来。渠县刘氏竹编,刘氏竹编工艺,来源于四川渠县,其诞生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古代,賨人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近代,刘氏竹编精美绝伦的作品成为许多人的收藏珍品,是我国一个非常独特的竹编艺术流派。主要传承人是亚太竹工艺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嘉峰先生,他首创了提花编织法,以竹作画、技艺精湛,其作品具有薄如翼,细如丝,轻如尘,织如锦的艺术特点。刘氏竹编工艺从砍伐竹子,到完成成品有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精细严密,是现代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的。才得到竹编所需的篾丝,这仅仅是前期的准备步骤 ,可想而知,工艺有多么精细。刘氏竹编的作品设计新颖,在四川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国宝》、《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作品,均获得国际国内竹编工艺展品大奖。除了工艺精益求精,刘氏竹编的传人们将传统的竹编工艺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与茶道、花道、香道、文玩相结合,实践了“居不可无竹”的文化理念。刘氏竹编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竹编艺术品牌,被授予四川名牌产品。为了让“刘氏竹编”发扬光大,刘嘉峰先生一直广收学徒,20余年间,直接带徒和培训,竹编技艺人员1500余人,艺徒遍及省内外使传统的竹编技艺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竹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编竹人用一双灵巧的手,编出生活的琐碎与美好,希望这门手艺能传承和发展下去。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