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酒盏旋将荷叶当——南宋史绳祖墓玉荷叶杯(二)
时间:2024-09-2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0 分享:
粗看之下,玉荷叶杯与同时期的把杯外貌相去较远,所以从未被放在一起讨论。只有透过纷繁表象,聚焦器物的功能性结构才能找到联系。这是因为,该杯在设计时将肖生象形的手法极大发挥,视觉效果上“荷叶”的辨识度远远大于把杯。依物描摹源自绘画的影响。宋代工艺美术的两股重要潮流即仿古和绘画性装饰。院体画主张的传神精切、自然生动传递到工艺美术,肖生象形成为立体造型的典型手法。得益于材质的延展性,金银能最大程度实现对花卉、瓜果的写真模仿,依形造器成为时代特色。不论盘盏还是杯碗,花卉形金银器几乎都是取形花头制成器皿主体,指向的是单一物象,或芙蓉,或牡丹,或莲花。而玉荷叶杯上汇集荷叶、莲花、茨菇叶,用茎秆串连,主次有别,错落有序,其组合指向的是场景式意象,即荷塘。宋辽金时期,“池塘小景”主题颇为流行,绘画和工艺美术均有表现。有些会加上士子泛舟、岸边垂柳,有些减省为鸭鹅戏水、莲荷野逸。画面组成或简或繁,不妨视作镜头的推进摇远,本质是对同一母题的演绎。(图9)到南宋,它作为装饰图案逐渐定型,由莲荷、水禽两大要素构成,名曰“满池娇”,一直流行到元明。9. 9-1. 莲舟新月图卷,赵伯驹,绢本设色,24.2 厘米×591.8 厘米,辽宁省博物馆;9-2. 白釉印花折沿盘(线描图),辽金,1992 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9-3. 刺绣人物花鸟纹抹胸,金,长33.5 厘米、宽38 厘米,山西金墓,故宫博物院藏;9-4. 红绿彩水禽纹碗(磁州窑),金,高6.5 厘米、口径17.3 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受“池塘小景”图式影响,荷叶杯也从单一的荷叶元素外拓,将莲花、莲蓬和其他水生植物组合到一起。更重要的是,在呈现这一母题时,还显示出南宋后期工艺美术演绎绘画的一大突破,即平面到立体的转化。以往,绘画进入工艺美术多作为平面装饰。一般是选取器物上较为平展的区域,如盘心、碗底、枕面等,将图像直接挪移过来,再依据不同的工艺技法和材料特性加以取舍、调整,从而实现同一图式的跨门类、跨材质流转。而荷叶杯却是将必备的要素从平面转化为立体形态,并且具备使用的功能。所以,在杯外壁会安排荷花、莲蓬、茨菇、小荷叶,令“荷塘”元素得以表达。它们以浮雕的形式出现,视觉、触觉上都在凸显“存在感”,尤其是外壁的那片小荷叶,一侧卷起较高,与器壁分离明显。
这种做法并非孤例,类似者还有湖南澧县征集的元代银莲舟仙渡图盘盏和故宫藏著名的元代朱碧山造款银槎杯。名物学家已经将它们分别与“太乙真人莲叶舟”“张骞乘槎”的画题关联,并找到类似的绘画、图案等来对应[11](图10),表明平面绘画转化为立体器皿乃一股时代潮流。即便此二者的时代已入元,但风格品位明显是南宋的延续,加上莲舟盘盏的出土地澧县,以及朱碧山的籍贯嘉兴都是南宋故土,不难看出这类作品是在南宋文化余韵滋养下出现的。
10. 10-1. 银莲瓣形舟盏海浪纹托盘,元,托盘长20.2 厘米、宽13.7 厘米;莲舟长14 厘米、宽8.1 厘米,1994 年湖南省澧县澧南乡征集,津市市文物管理所藏;10-2. 莲舟仙渡图页,佚名(宋),绢本设色,21.4 厘米×23.5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10-3. 银朱碧山造款槎杯,元,长20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10-4. 乘槎图,佚名(宋),绢本墨笔,29.2 厘米×26 厘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在宋代,随着技艺和审美的提高,工艺美术中分化出偏重欣赏的支流。缂绣书画是其中典型,它们能将画风笔意模仿得惟妙惟肖,却也完全脱离了实用。潮流之下,其他工艺门类也出现类似倾向,从器皿的实际形态出发,寻找与绘画相宜的结合点,经过工匠巧思转化,最终将实用与欣赏精妙地平衡。金银材料造型的自由度高,写实、繁复、精致都能实现,加上其消费者经济裕如,求新求奇,是实现平面转立体的理想品种。玉石本就是立体材料,雕刻是在做减法,在转化这件事上也有先天的优势。宋元时期的一些小型立体玉雕,常为人物、山石、树木的组合,正是绘画题材的转化。有的下端还有钻孔,被认为是便于铆接固定于他物,用作盖钮、帽顶之类,也未放弃实用的功能。具体到这件白玉荷叶杯,设计时将把杯结构与画题诸要素巧妙结合,令小荷叶、莲茎化身功能性附件,不仅满足不妨于用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有助于用的更高目标,是一则优秀的转化案例。
将荷叶与饮酒结合起来,并非宋人原创,而是对前代酒文化的继承。曹魏时,郑慤取大莲叶盛酒三升,再“以簪刺叶,令与柄通”,称之为“碧筩杯”,有“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12] 的特色,这是以荷叶饮酒的滥觞。唐人的贡献是将其由天然物的取用变为设计的要素。“饮中八仙”之一的李适之有九品酒器,其中的“瓠子卮、慢卷荷、金蕉叶”[13] 皆取材植物,属于像生设计。存世唐代金银器中若干以荷叶为题材的盘盏,或是边缘起伏,或是用纤细錾纹表现叶片翻转效果,无不是在模仿风吹叶动,翻卷摇曳,应该就是对“慢卷荷”的阐释。艺术风格上,则带有明显的装饰意味,将游鱼、波浪,乃至鸿雁衔枝等纹样拼合在一起,图案工谨,构图对称均衡。(图11)11. 银錾花鱼纹花口盏,唐,口径10 - 14.7 厘米、高3.5 厘米,1985 年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面粉厂出土,河南博物院藏至宋,植物尤其是花卉题材成为装饰主流,绘画兴起引出肖生象形手法,使得荷叶、蕉叶杯得以发扬。在此过程中,苏轼等文人起着引领作用。他贬谪海南后生活拮据,“卖酒器以供衣食,独有一荷叶杯工制美妙,留以自娱,乃和渊明《连雨独饮》”[14]。能折银的酒器,应当是金银、玉石之类的昂贵材质。郑獬邀友人同赏并蒂莲,也说“为爱荷花并蒂开,便将荷叶作金杯”[15]。足见北宋时,荷叶杯已经在文士中流行。黄庭坚家又有梨花盏,“杨君喜我梨花盏,却念初无注酒魁。矲矮金壶肯持送,挼莏残菊更传杯”[16]。友人在畅饮时亦玩赏酒器,还相互馈赠令其成为合衬的组合。按宋人说法,这类酒器体量都比较小,“饮器中惟钟鼎为大,屈巵螺杯次之,而梨花、蕉叶最小”[17]。苏轼自称不善饮酒,“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18],指的即是蕉叶杯。鉴于他的地位和影响,“酒仅三蕉叶”代指酒量小,后世成典。对比南宋中至晚期皆为椭圆形的三种酒器,银蕉叶盏(图12)、金瓜形盏(图13)和玉荷叶杯,三者体量次第渐大,的确是蕉叶盏最小。不过,再观察更多的南宋后期的花卉形、瓜形金银杯尺寸,预估其容量与荷叶杯也都大致相当,并无显著的大小差异。
12. 银蕉叶盏,南宋,长9.2 厘米、宽5.9厘米、高1.6 厘米,1971 年江苏南京江浦黄悦岭张同之夫妇墓出土 13. 金瓜形盏,南宋,高3.6 厘米、口径10 厘米,1993 年四川省彭州市西大街窖藏出土,四川省彭州市博物馆藏宋是时代文化的主导,风格样式常为辽金追随,这类玉制荷叶杯也曾出现在北方。金人赵秉文曾获赐“玉荷莲盏一只”[19],他曾担任礼部尚书、主持编修国史,是一时文坛领袖。或许正是因为其身份,帝王才将这件颇具文士风流的玉器赐予他。而赵氏生活在金代后期,与史绳祖时代相当,所以其玉荷莲盏的面貌或许与史绳祖墓出土者近似。
这类玉雕乃一时流行,还能找到更多佐证。台北故宫藏有一件传世玉杯,由略泛黄的青白玉制成,杯体椭圆为一片大荷叶,边缘起伏略有翻卷,短径一端有小荷叶为指垫,下联一束莲茎先弯成指环,再继续延伸到杯底,成为连接大荷叶的柄。莲茎涡旋蜿蜒,生出的分支为一组茨菇叶,它们呈凸起的高浮雕,放置时正好托起杯体。(图14)其整体创意和结构与史绳祖墓玉荷叶杯一致,但此件茨菇茎叶的走势舒展自由,更得画趣,不似前者因追求分布平衡而略显拘谨。尤其是大小荷叶上各雕一只乌龟,相互张望,似有呼应,令作品颇添生意。酒器盛装液体,故设计中常以鲤鱼、螃蟹、乌龟等元素做装饰,正是“折苇枯荷绿一洼,游鱼戏蟹小生涯”诗意的写照。
14. 青玉龟游荷叶杯,南宋—元,高3.5 厘米、长11.5 厘米、宽11.6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荷叶杯杯体呈椭圆形,杯把安放在短轴一侧也是出于使用便利的考虑。饮用时,不论用左手还是右手端持,都是杯体的长轴对着人,酒沿此方向流泻。相比短轴方向,这边流口收束得窄一些,导流效果更好,不易漫洒,角度也更顺手。金玉酒器中的瓜果形杯与之基本形接近,可为对比。它们一般依物模仿,将瓜蒂或者果柄化为把手,安置在杯体的长轴一端。那么在使用中,若从短轴端饮酒,口沿较宽,酒液易洒漏;若从长轴端饮酒,手肘需要用回勾的姿态送酒,略为别扭。另外,端持时,把手在短轴端,重心离人手的发力点更近,也就更稳更省力。到了元代,瓜形杯依然流行,学者指出这与日益兴盛的祝寿习俗相关。[20] 其造型既有延续宋风像生做法,以银丝象征瓜藤,扭做环把,再连接平展的瓜叶搭在口沿处为指垫的,又有将把手移至短轴端,变化为宽大半月形指垫或其他形式的。而后者目前见到的例子更多,这表明,宋末至元,已经不再执着于依自然真实形态造型,装饰性在上升,也更多考虑使用中的人机关系,调整了把手的位置。如湖南临澧县新合乡窖藏出土的单耳瓜形金杯,用一枚带叶小瓜做成把手放在侧边。小瓜用两块中空金片合拼,立体易持握,又有瓜脐略外凸成为小流口。此杯底凸棱框中有一“寿”字,字底对着瓜脐,也证明此侧为饮口。湖南另两处窖藏的银鎏金瓜形杯与之相类,同样是杯底起框,内填梵文真言字,把手也在短轴端,做绶带形,呈环抱之势,下方亦有银条做出的环形把。(图15)这种宽大的绶带,与前述陶瓷把杯中的半月形指垫实属一类。15. 15-1. 枝梗瓜形银杯,元,通长12 厘米,1978 年湖南省临澧县新合乡龙岗村出土,湖南省常德市博物馆藏;15-2. 寿字纹单耳瓜形杯,元,高3.5 厘米、口径7厘米,1978 年湖南省临澧县新合乡龙岗村出土,湖南省常德市博物馆藏;15-3. 银鎏金梵文绶带结单耳瓜形杯,元,长径9.7 厘米、短径7.2 厘米,1982 年湖南省益阳县八字哨乡关王村窖藏出土,上海博物馆藏;15-4. 银鎏金梵文绶带结单耳瓜形杯,元,高4.8 厘米、长径14.1 厘米、短径11.17 厘米,1987 年湖南省华容县洪山头镇明镜村窖藏出土,湖南省华容县博物馆藏反观玉荷叶杯,它的时代更早,表明南宋后期的工匠就已经关注到椭圆形杯体的使用便利问题。尤其还能结合艺术元素,将结构和图像完美融合在一起,实在难得。由于出自纪年墓中,也方便与后续元代的同类器型联系对比。
史绳祖墓的白玉荷叶杯折射出宋代设计文化的诸多特性。从结构上看,外来金银器的形制至此已经完全消化,典型的功能性结构已经用纯粹的中国设计语言在表达。时代绘画影响着工艺美术,重写生故体悟入微,将荷叶形象雕琢得生动摇曳;重诗意故以实写虚,以一组水生植物搭配酒浆,建构出荷塘意象,韵味隽永。潮流的推动者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他们而言,知画是其基本素养,赏画是其闲暇雅趣。由绘画转化而来的设计极易触发他们的图式联想,赏物自然而然成了赏画的延续。尤其是这类器皿通过工匠巧思转化,从平面的图式变成具备实用功能的器皿,又引出行为的介入、体验感的获得,令源于绘画的雅意有了新的衍生。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至宋,逐渐分化出纯供陈设欣赏的一支。它们往往材质更高贵,制作更考究。这件荷叶杯正好处于实用转向欣赏的分界点上,反而正好能平衡好两个要素,成就了品位脱俗的优秀作品。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装饰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