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在报告中指出,学会的创新发展蕴含着未来愿景、现实路径和历史轨迹三个维度的问题。学会创新发展的未来愿景、现实路径,寓于学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之中,以史为鉴,方能行稳致远。他从科学史的视角,阐述了学会的发展脉络、历史特质和时代变局下学会创新发展之路。
一是优化学会的行政管理。当今科学研究日趋综合化、复杂化,分科日益精细化,呈现出交叉汇聚、多点突破的态势,很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虽然年轻却发展迅猛。应当对这些学科多一些包容、接纳,适当放宽登记成立学会的准入门槛,通过专项经费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学会监管与退出机制,加强对薄弱学会、僵尸学会的惩戒与警示,做好全流程监管,做到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平衡好自治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是改进学会的内部治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社团的核心主体和服务对象都是科技工作者。学会谋求创新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改进内部治理,更加高效地服务会员,提升会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为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从组织管理来看,中国学会在体制上和国外优秀社团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决策和执行效率上存在差距。国外优秀社团拥有高度专业化的管理和行政团队,决策层人数少,执行层人数多。而我们的学会则理事会人数多,秘书处人数少,存在理事不理事,秘书处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内部治理是学会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一环,如何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三是积极参与公共服务。近年来,学会积极承接资格认证与评估、科学普及、产学研合作等转移职能,实现了创新发展。但总体而言,学会参与公共服务还不够广泛、不够主动,能力也有待提升。在科学传播方面,近年来有了一些主动发声,例如中国计算机学会对IEEE不当行为的声明等,然而类似这样的主动发声次数还是太少,得到的关注也有限。如何进一步增强学会的社会服务意识,更好建立科学与科学家的公信力,塑造社会形象,持续提升社会服务力,都是亟待破解的问题。
四是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面对新冠疫情、全球气候变化等生存危机,国际科技合作日益重要。但是某些西方国家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造成国际合作日益收缩,步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探究更加灵活的、非政府的合作路径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科技社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国际化探索,比如举办境内国际会议、主办英文期刊、发展外籍会员等。但距离真正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开展共同研究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些国际交流活动陷入形式化与表面化。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是学会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原载于:中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