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即道”——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曾辉,推广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智慧的设计家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曾辉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
副主任兼策划总监
北京歌华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
曾任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设计》杂志责任编辑
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景观规划实施处处长
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部长
曾辉老师眼里的传统技艺不仅仅是先人留下的精绝技艺,更是中国人将美学思想与设计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表现。传统工艺在当代应起到发扬东方哲学中的“敬天爱人“、“日用即道”、“古为今用”的多重作用。
传统工艺大多依靠自然生长出来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竹材、泥土,同时服从于材质本身的特性,采取“柔性”非标化的生产方式,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传统工艺所遵循的是一种“天人合一、自然之道、物尽其用、物尽其美”的创造规律,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共同获益的创作精神。这与当代工业通过改变原材料化学结构,使其完全服务于人类需求的生产方式有所不同。东方手工智慧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其实对于改变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而言,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曾辉老师指出手工业与农业是支撑人类千年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农业给予人类生存上的需求,手工在满足日用的同时也给予人类精神上的满足。传统工艺聚集了民间智慧的结晶和传承,它不仅仅存在于某一件具体的器物、更是活在衣、食、住、行、用的生活中。如东北腌菜的坛子、江南腌菜的坛子、四川腌菜的坛子都是各不相同的;各地的楼宇屋宅、人们的衣着服饰也各有特色。传统工艺的诞生源自某一地区的环境条件、出产原材料特点以及居民的生活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才能有效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服务,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若不考虑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只将传统工艺当作装饰摆件,或者只延续了某种制作技巧,这种所谓的传承既不符合传统工艺的初衷,又无法真正呈现其魅力。人们也难以从传统工艺中“温故而知新”,感悟到传统工艺本身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敬天爱人的哲学之美。
(横看更精彩)
中国哲学十分强调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是自然形成的,那就是一种规律,是一种智慧。传统工艺思想强调“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突出得便是生活需求作为“道”的智慧,即明代哲人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如今许多被当作装饰物的传统工艺,本身也都是为了“致用”才被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如漆器,制作工艺流程多,是古代的防护涂料,具有轻便防潮、经久耐用、而且越用越有光泽、越用越好看等诸多优点。
如今需要找到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接轨的新属性,着力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让传统工艺重新走入日常的生活,让传统工艺产品转化为现代工艺产品,成为生活刚需,是曾辉老师多年来一直推动的方向。与此同时,曾辉老师坚持发扬传统工艺生态理念和经久耐用、历久弥新的特质,倡导当代人继承传统的优良生活价值观,将物尽其用发展为当代的生活美德。
(横看更精彩)
曾辉老师一向主张传统工艺传承的不仅是工艺技术,更是文化精神和美学价值。要让传统工艺的传承和设计创新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美好生活,为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品质、美学追求发挥作用。正是这样的初心,曾辉老师让传统工艺设计登上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平台,成为了核心板块,并且汇聚优秀的传承人、设计师共同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