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如何建立工艺美术“学术引领” 的研究机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杭间在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上的发言
时间:2021-12-1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61      分享:


这次学会安排我的发言题目是工艺美术如何建立学术引领机制,“学术引领”概念是个常识,在座的各位都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今天重点讲“机制”。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目前工艺美术形势的判断。今天的工艺美术面临的问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次换届,促使我们思考“学会”与“协会”的不同工作性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都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领导下,但一般理解协会是行业组织,偏重于产业的协调与服务,而学会则同时要服从中国科协的学术组织管理,因此它的定位,则是偏重于学术和研究。但是现在学会协会的工艺美术内容属性还与社会上的不少群团组织、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例如文旅部的非遗中心和非遗管理,中国文联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还有不同政府部门综合性的名称认定或荣誉评审,如“大国工匠”等,商务部以及有关二轻管理体制改变而来的工艺美术贸易和国企,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关于工艺美术与文创相关的部分,资金项目管理还归属于中宣部和各省市的宣传部,这种多向度管理和交叉,增加了工艺美术发展进程中的复杂性,这是新形势下的一大新情况。
再说产业角度的工艺美术,50年代至80年代,基本提倡和强调实用和欣赏并重,但这些年,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品类,因为现代工业的兴起而慢慢在减弱,而由于材美工巧的特性,工艺美术近些年慢慢的偏重于艺术欣赏性,也就是向纯艺术性的发展。
在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定、产业推动中,如何平衡艺术性和实用性双重属性的合理关系?这个界限很模糊,不但设计存在,就是今天一些当代艺术,往往也是艺术性和技术应用性同时并存。
中国有着悠久的工艺传统,但是传统往往相对而言,应该承认它是不断发展的,否则今天我们只有汉代传统而没有唐代传统了。但是由于今天的工艺美术传统面临着工业社会的最大影响而显得传统手工的可贵,因此我们现在特别强调传统的不变性和古典性,这会让我们趋于保守,也会忽略今天年轻人的一些新的创造,在当代,年轻人在新的时尚影响下很快就会有一个新思路,出现一个新的文创产品,这一部分,已经获得成功的工艺美术界资深人士往往忽略。
在学科上,工艺美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99年中央工艺美院并入清华大学,具有全国影响的事件是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工艺美术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被取消,它被改成设计艺术或者艺术设计,后来,工艺美术专业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里面差不多有10年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前不久才恢复为二级学科中的方向。由于这段历史的这些变化,使得原来的中央工艺美院改成清华美院变为清华大学的一个二级院系,原来工艺美院的80%的专业合并以后,压缩成一个小小的工艺美术系,由此变化可以看出现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严峻性,因为未来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会收到很大的局限。教育的人才培养价值,往往是社会价值的晴雨表,而这也影响了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大家都知道有个时间效应——青年时最容易革命和激进,年纪大一些,阅尽世事后,才往往更为深刻体会传统的好,但因为教育主要是面对年轻人,因此很难在这个阶段实现有效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美术的有效教育,很多人对传统工艺的关注往往是年纪大了才开始,我自己也如此,年轻的时候选择很多,对传统的关注度比较小。这就使得工艺美术的教育有点像京剧和昆曲,不容易在职业以外培养大众的兴趣。
我希望通过简单概括这些这些变迁过程,让大家看到对工艺美术行业的观念和人才培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另外我想提请大家注意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对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变化。现在行业里涌现出很多新技术,有些还甚至引起了争议,比如说电动工具、精雕机、3D打印等,现在3D打印的材料和打印的能力的拓展发展的非常快,有相当多的人部分用上了3D打印技术,虽然技术还处在初级状态,但可以推断出它的前景是很广阔的,它可以打印出非常复杂的结构,那些人工手工难以启及的复杂结构,慢慢地人工智能将逐渐的来取代部分人手人脑。当然这是指趋势,完全取代是不可能,但是我们不能小觑这样的趋势。在我们几千年的工艺美术发展历史中,新的技术的采用很正常,但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技术发展的很缓慢,所以我们觉察不出来,也没有引起根本性的争议,但是现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仅是现代机械、电子,现在则是互联网、大数据、交互平台等等,在这样的技术巨变下,我们需要好好思考手工艺术的未来。
我建议学会 “学术引领”的工作重点,一是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在座的有好几位都是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的资深学者,工艺美术界的理论研究薄弱是公认的,学会原来有理论委员会,但几乎没有声音。正是由于工艺美术学界都不能把自己的故事讲清楚,所以才被社会各界所误读。如何完整清晰的把工艺美术理论梳理清楚,这就是基础理论,基础理论虽然主要是历史和理论,但是它涉及到工艺美术历史叙述的价值观,涉及到学科定性、内容、范畴、方法论等等,非常重要,学会应该支持高校和产业界结合来攻关这个项目。另外在技术理论方面,包括一些关于创作的理论,也是长期薄弱的环节,社会各界对工艺美术的学术水平确实有议论,尤其在编撰一些工艺美术作品集、文集的时候,如果和文学、哲学和美学研究相比,我们的确是比较薄弱,在创作方面,包括我们的大师和艺术家都不能把创作从审美的角度,从风格的角度进行有效的阐述,这是理论水平上不去的一个重要表现。实际上,同样是学会。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华美学学会他们怎么做。
虽然学会注重学术,但学会工作跟产业还是紧密相关的,但它可能重点在产业发展机制的思考。中国工艺美术产业机制体制与其他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的异同,可以作为一个思考的重点,比如日本人采用“人间国宝”形式保护无形文化财,中国借鉴人间国宝制度,做了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我们国大师称号评审制度,这些与日本有没有不同?我们仔细研究了吗?没有,因为日本的认定严格性与我们有所不同,因为他维持了权威性;如何认定手艺的传承,这还不仅仅是严格与否的问题,还关系到艺术价值的判断,反过来影响创作方向;还有的是各省都在强调出“文化艺术精品”,但是什么样的才算?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确认制度。标准是应该通过研究比较确定的。例如中国古代有所谓的地方风物这个贡品,在传统的口碑——约定俗成中,这些地方贡品都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怎么来确定?仔细研究,会有传统与现代的坐标轴建立起来,我们今天也可以借鉴设立地方优秀的工农业产品的准入制度,对它们的研究和地方优秀品牌的认定结合起来,于国于民于企于人,都有积极意义。你看同仁堂、张小泉,或者其他等等,都有品牌的确立问题,都会涉及到历史渊源、技术的标准、视觉形象等,因此,实际上学会的学术推动,也可以对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我在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项目督导过程中,在做广东卷部分,尤其是深圳部分,行业就提出一个很鲜明的问题,现代出现了许多的新的工艺品种,这些品类如何界定,这些已经存在的新的工艺美术品,不能选择忽视,但是如何正视它,如何面对这些新兴的品种,这些都是学会未来可以做的工作。
第二个建议是将地方学会与专委会的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地方工艺、区域工艺文化、艺术风格、工艺品特性研究。尤其是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山东这几个传统工艺美术大省,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特色和侧重点。学会的很多专委会学术力量雄厚,如纤维、陶瓷、玻璃、民间工艺等等,如何跟这些地方的学会和专委会工作结合,开展品类和地域研究,值得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
第三个建议是学会可考虑建立一种新的艺术和学术推广模式。工艺美术办展览,一个传统的做法,就是出版一本画册,画册如何编?才真正能产生影响,这个问题很少人去考虑。有些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印刷已经很精美了,但是却很少有人看,每人现今社会的传播方式变化很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自媒体,现在大家都靠微信传播了。所以建议学会建立一套新的学术推广体系,从图书出版体例、媒体发布结构,包括微信、网站、自媒体,不同语种不同方式等等,务求有效。
第四个建议是学会定期举行全国和地方的不同类别的学术研讨会,也鼓励地方学会和有条件的个人大家举办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研讨会,但是要做好研讨主题规划和内容安排,避免形式化,内容要充实,传播方式要现代化。
以上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