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鲁生:文化遗产与学科建设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观点 | 潘鲁生:文化遗产与学科建设
时间:2022-08-28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398      分享:


潘鲁生认为文化遗产的学术命名是动态的,是根据时代需要而演变的。他立足发展,概括讲述了文化遗产及其学科建设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回望过去,有历史、有积累。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生生不息。中国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实践早于现代文化遗产的概念。历史上,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组成的传统艺术体系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近现代受西方文化遗产和学科发展的影响,激发了民艺研究的自觉;21世纪以来,快速城镇化引发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学术探索。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以及钟敬文、张道一等诸位先生在“民间文艺学”建设方面累积了重要学术基础。


受邀参加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立足当下,有经验、有探索。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过20个年头,相关的专项法规、规范性文件及部门规章不断细化,四级垂直管理与保护体系日益完善,以人为中心的传承教育培训全面展开,培育形成了全民保护意识,这些实践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的学科建设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各高校依托传统学科优势,拓展传统学科外沿,在文化遗产跨学科人才培养上开展了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学学术队伍日益强大,夯实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基础。
面向未来,有政策、有目标。从国际层面看,文化遗产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共同财富,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从国内层面看,文化遗产赋能高质量发展,满足高品质美好生活需求,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资源,是建成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从科技层面看,以数字化方式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通与普及,“文化新基建”成为国家级战略。从学科自身看,文化遗产的优秀基因是塑造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精神的生命之源,加强文化遗产学研究是强化我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要抓手。


论坛现场

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要明确基本问题,立足学科属性进行学科定位,从理论、技术、传播三个层面展开具体研究,建构学科范式。学科设置上要考虑在完善“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建立文化遗产学成为学科门类。学科建设上要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加强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和资源调配,建立分类别分层级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机制;以专业、教材、课程为抓手,充实建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构建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强化文化遗产传播与服务社会能力。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基础和发展脉络。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框架下,建设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坛现场




原文载于:潘鲁生民艺馆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