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寄语|冯骥才:热爱非遗才能进入非遗学,有文化责任才能学好非遗学
时间:2022-10-02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53      分享:


近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举办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仪式,宣告我国非遗学一级交叉学科的“山门”自此开启,标志着我国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专业和科学的轨道,也标志着非遗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我国作为全世界非遗体量最大的文明古国,在非遗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一直处于国际前沿。但因非遗学的学科体系尚未建成,非遗专业只能“绕道”其他一级学科招生,在非遗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进行科学保护的当下,这无疑制约了我国非遗保护事业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

冯骥才先生及其团队是我国在非遗抢救保护、人才培养以及非遗学理论和学科构建等方面的先行者。凭借近20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在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大学于去年10月获批设立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授权点。首批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对于我国非遗事业意义重大,因此备受各界瞩目。

在入学仪式上,冯研院以一副“非遗传承开科有运为国器,民间文化治学无疆待后人”的对联,表明理想和决心。院长冯骥才与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将录取纪念证书及一套蕴含深意的入学礼物——嵌有明代木活字的水晶镇纸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亲手制作的蓝印花布围巾,颁发给七名新生。

“你们真的热爱民间文化吗?”冯骥才先生在致辞中先对新生们抛出一个必须要想的问题。他说,“热爱”不同于“喜欢”,热爱民间文化是要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它有深刻的认知,“热爱之中才能产生责任。热爱非遗才能进入非遗学,有文化责任才能学好非遗学。”他希望能在更长远的未来,看见这批学生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与田野中,为非遗事业生气勃勃地工作着。

随后,冯骥才先生提出教研工作目标:首先是建立起非遗学科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二是建立起一整套符合非遗规律与特点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满足非遗事业需要的非遗研究人才和非遗管理人才。他表示,非遗管理学、非遗档案学、视觉人类学、传承人口述史、非遗博物馆学、民间美学等都是接下来教研工作的重点,他尤其注重“把书桌搬到田野”,“田野体验和实践教学是我们最重要的方法。”

冯骥才先生强调,简单地把现有的相关学科整合起来不是非遗学科,“从它的性质与内涵而言,它是跨学科的,所以我们运用‘交叉学科’这一概念。交叉学科的学科之间不是加法,是乘法,不是‘物理性’的而是‘化学性’的。”天津大学作为我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为非遗学交叉学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冯研院已经与一些相关学院开展教研和课程合作计划,只要相关学科紧密合作,定能有效发挥天大优势。

冯骥才先生呼吁全国学界众志成城,共同推动非遗学科建设的前进,“它必将为田野大地上的非遗保护确立科学的凭据,为非遗事业培养与输送专业的人才。它还将作为具有东方特色的独立的一门学科,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是一代有理想和抱负的人。如果站在将来看,就会知道今天迈出去的一步有多么重要。”

扩展信息

本世纪初冯骥才先生受聘天津大学之际适逢他以中国民协主席的身份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此后十余年他带领冯研院师生组成的学术团队奔走在非遗田野第一线,以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促进非遗学理论建构。他最早提出非遗档案化的理念,最早意识到传承人保护的重要性,最早看到保护传统村落的迫切性并推动国家对传统村落的认定,早在2004年就第一次提出了“非遗学”的判断和预见。由他主持出版的一系列重要文化档案为非遗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他主持编纂并制定的民间文化抢救、传承人调查认定、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等田野工作规范手册,为我国非遗调查与整理确立了科学的规范;在田野实践中他还与团队创造出非遗保护的“独门绝技”传承人口述史。

近20年来,冯研院根据非遗学的学科逻辑凝练形成了非遗学理论与方法、非遗保护与管理、民艺学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等重点方向,并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创立了三个“国字头”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冯研院高度重视非遗教学与保护实践的交融,并根据院长冯骥才先生的文化保护和教育思想,发展出“将书桌搬到田野”“文化学习的一半是文化体验”等教学理念。学生在学期间可以全程参与冯研院的重要科研项目、国际学术论坛、非遗展览和文化活动,在田野实践中接受全面系统的学术训练。冯研院不仅“把非遗请进校园”,还追求“学院博物馆化”,将非遗教学置于深厚的人文环境之中。藏有大量民间艺术珍品的博物馆,为教学提供了丰厚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对文化真挚热爱的人文空间。

目前冯研院正分别在浙江西塘和天津杨柳青筹建“传统村落保护西塘实践基地”和“杨柳青年画教研实践基地”,以便将来更好地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线开展教研工作,探索符合非遗学交叉学科特点和研究型、管理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

原文载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