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霞:台绣传承中的坚守与新生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观点 | 林霞:台绣传承中的坚守与新生
时间:2023-03-02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785      分享:

台绣产品,以独有的“雕平绣”特色,曾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东方瑰宝”。

台绣刺绣研究所

台绣,起源于清末时期的台州海门(现台州椒江),是中国民间刺绣的一种独创。

它见证了早期中西文化的交融,也创造了出口创汇大户的辉煌历史。台绣产品以独有的“雕平绣”特色曾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东方瑰宝”。

鼎盛时期,出口产值共达 8 亿元,绣娘多达 13 万人。然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台绣产业逐渐走向低谷,不少绣衣企业陆续关闭、转产,绣花工人也纷纷改行,台绣技艺逐渐衰落、传承濒危。

近二十年,通过不懈的坚守和努力,试图以新技法、新表达、新媒介、新模式等一系列探索实践,在让台绣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同时,让台绣在时代创新中获得“第二次生命”。

一、核心技艺的坚守与创新

台绣工艺的最独特之处在于雕镂和抽纱,在布上做减法是台绣的特有符号。有比喻说,其他绣种是在布上做绘画,而台绣是在布上做雕刻;其他绣种只在布上做加法,而台绣除了做加法以外,还做起了减法。

这一独具特色的工艺特点,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也是台绣特有的符号和精髓。在传承实践中,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挖掘、提炼台绣传统内核与生命力,有意识地加强保护、加深认识、加以突出。

一方面,通过建设“台绣刺绣博物馆”,以实物、图文、影像等形式,对台绣技艺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原真性保护。

另一方面,筹建“台绣刺绣研究所”,召集一批绣娘重新回归并吸纳、培养新生代传承人,让台绣工艺在得到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究创新。

在创新实践中,重点突出台绣“抽”“拉”“雕”的特点,在不少作品的创作中,创造出了点、线、面、体的新形态和多种层次、序列的有机组合和灵活对话。

加减、凹凸、透空,层次的变化、形态的差异、质感的对比,加之光影和色彩的碰撞,实现了更为立体、丰富、浮凸的肌理效果。

二、独立语言的生发

在刺绣行业里,大家大多习惯于“画绣”的艺术形式,以绘画的手法对人、物、景、事件等对象进行较为直接的反映,往往在具象的视觉层面上展开。

集中体现在对针艺和绘画表现力上的寻求精进,随 之 产 生 的 优 秀 刺 绣 作 品, 也 多 以“描龙绣凤”“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词语来形容。

然而,在我的意识中,刺绣不应依附于绘画体系,它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刺绣体系语言。作品中的每一个符号,不仅是形式上的展现,更要是语言和情绪的载体。

工艺水平也只是刺绣作品的一部分,思想内容才是作品真正的灵魂。载体不是目的,内在精神性的传达,才是作品的本质。

一个完整的作品,它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而每个独立元素的完整性设计,使得作品在最小的片块下也始终可以构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碎片化的形式拼贴。

如此,作品不仅是一个精湛技艺的载体,更是一个具有形式感、观赏性和艺术性的艺术作品,一个有情绪有灵魂的生命。

如作品《紫椹》,演绎着蚕丝的生命,暗喻着丝绸之路的筚路蓝缕与绚丽华美。

作品《紫椹》

作品《原 • 衍生》 ,则探讨着生生不息的演进中的生命内涵,借助对生命繁衍循环的探究和表达,映射出我们之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发展脉络和形式的探索与体悟。

作品《原 • 衍生》

一系列的探索性实验,从对台绣传承核心技艺的坚守中,成功生发出“纤艺绣”,创造出属于台绣自己的语言和鲜明的风格特点。

三、跨界融合探索

刺绣不应局限于传统框架中的布、针、线,想法和实践应敢于脱离固有的知识经验和形式框架的局限,在保留传统工艺及技艺内涵的同时,在题材内容、工艺技法、形式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更大胆的创新、拓展。

台绣的创作中,我以“刺绣 +”的思维,注重对不同材质、不同工艺、不同艺术领域的融合探索。

如在作品《丝影 • 荷梦》的创作中,刺绣工艺与装置艺术、纤维艺术以及现代光影效果的融合碰撞,创造出了不太一样的艺术感受;为 Obscura 高级中餐厅专属打造的《络》刺绣艺术餐盘,将台绣与无影玻璃等工艺融合。

刺绣艺术与美食文化的交融,不同领域匠心的融会,为体验者带来视觉、触觉、味觉等多重感官体验;在最近创作的刺绣艺术餐桌转盘《若》中,则让台绣雕镂工艺与水晶相融。

水晶中的刺绣,如冰封般,晶莹剔透。多层叠加的工艺手法,起伏透叠、虚实相映,烘托出视觉与时空的无限延伸感。

《若》刺绣艺术餐桌转盘

四、产业化、品牌化、生活化

对于传统工艺而言,有应用才有传承。台绣的传承实践绝不仅是为了技艺的延续,更是要让它在当代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

1991 年创建的台绣服饰有限公司,1998 年创立的“台绣”文化品牌,以台绣传统技艺为核心,通过创意设计,将台绣的文化、技艺和艺术元素进行充分的萃取和转化,依托多样化的刺绣服装、饰品、工艺礼品、文创等产品,贯穿人们的衣、食、住、行、用。

如刺绣新中式服装、围巾、手包、胸针、项链、音响、疫情之下的防护口罩等,融入了受大众喜爱的实用与精神审美功能的,有情怀、重设计、有创意、有态度、高品质的轻时尚产品,让台绣传统工艺以更实用、更轻盈、更国潮的姿态融入大众的视野和生活。

五、文旅融合发展

在集“非遗刺绣 + 创意服饰 + 特色文创 + 个性体验”于一体的“台绣生活艺术馆”里,刺绣艺术作品展览空间,非遗刺绣服饰、文创等特色产品展销空间,可容纳培训、体验、交流空间;刺绣体验、分享沙龙、古乐赏析等特色活动以及专业讲解、精致茶歇、茶艺等高品质服务 …… 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与商业在此交融互动,实现了可观、可学、可玩、可购等功能,成为了包罗万象的“景点”、承载精神生活的场所。

同时,将“台绣刺绣博物馆”“台绣生活艺术馆”“台绣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台绣刺绣研究所”“台绣工厂店”“台绣工坊”等场所、模块融合串联,打造出集创意创新、生产制造、文化传承、艺术展览、休闲娱乐、旅游消费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路线,并制定系列特色培训课程和体验活动,打造出研学游、亲子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逐渐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下的台绣传承发展新路径。下阶段,将进一步利用数字展示技术,完美呈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打造出独具观赏交织的体验场景,为观众带来视觉、感官的冲击力和沉浸式的体验、感受。

作品《紫椹》

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变文化资源为特色产品,也是台绣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创新点。

围绕和合文化、垦荒精神、海洋文化、山海水城等主题进行系统性的内容挖掘,在图案开发的基础上,在不同类别产品上展开运用,打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旅游创意的多元化的特色产品。

例如,将和合文化、桂花与台绣技艺巧妙融合的《和合花韵》系列伴手礼,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应。

六、营销传播方式的转变与拓展

从销售物质产品向讲故事、传播文化转变。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已成为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的主要内容。

台绣改变以往“图片 + 文字”的内容形式,以更多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内容来驱动传播。

同时,突出手工艺的创造性和唯一性,使消费者更好地感受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工匠精神和传统工艺之美、文化之美。

发展以“人”为中心的体验式传播。通过举办刺绣体验、旗袍秀、品牌发布等线下推广活动,专业摄影师、多镜头的全程“跟拍”, 各种美照、小视频的推出,促使体验者进行二次传播,进一步增加产品和文化的口碑传播效能。

旗袍秀

新时代下,传统工艺在面对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走向未来?我们的实践探索仍在继续 ……

原文载于: 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 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