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岸瑛:创意阶层的聚集是发展文创产业的关键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专访
“创意阶层的聚集是发展文创产业的关键。以往的文化产业园区遇到了很大的瓶颈,亟待转型。最理想的模式是艺术、设计的自然聚集,如在景德镇、宜兴、苏州、鹤庆等地,这种聚集是没有院墙,开放的,没有统一管理,大家自由交流,在聚集的同时还能带动所在地旅游业发展。”
本届大展确立了“新起点·新风尚”的主题,相比往届主题,您如何理解“新起点·新风尚”在2023年的特殊意义?
↓
陈岸瑛:“新起点”主要指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在这个历史阶段上,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将更为深入地展开,生活的艺术化提上议事日程,与此相对应,艺术也会进一步生活化。在此过程中,艺术、设计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样式,建立新生活风尚做出重要贡献。
十四五以来,设计大展广泛挖掘2019年以来设计和公共艺术领域的优秀案例,展示新起点语境下的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在回应全球性的时代议题和回应我国的国家战略发展。您认为支持四届设计大展的持续精神资源来自于哪里?大家长期坚持不变的思路是什么?
↓
陈岸瑛:中国设计大展是国内规格最高、最具学术性的设计大展,入选这个展览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支持四届设计大展的持续精神资源,来自于中国社会的创新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关于持续不变的策展思路,我觉得杭间教授提出的“设计之为生活启蒙”的主张特别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他说生活启蒙的意义不亚于思想启蒙,“作为生活艺术的‘设计’,包含了‘启蒙’的所有含义”。
在您所负责的重点板块里,您如何通过“案例”新提炼形成展览叙事逻辑?如何协调其典型性、叙述性、逻辑性和视觉性?
↓
陈岸瑛:按组委会要求,每一个案例都需有主题、有问题、有答案。这是将不同参展人和展品组织到一起的逻辑。本次大展,我负责推荐与非遗、文创相关的设计和公共艺术案例。围绕“在新时代中国城乡建设中,如何通过复兴传统文化成就一种更具魅力的生活方式”这个总问题,我推荐入选了15个案例,展现了对这个总问题的不同回答和不同的实践路径。
在您负责的重点板块里,哪位艺术家或创作团队的作品,最吸引您的关注?
↓
陈岸瑛:我一直将非遗传承人看作是在地艺术家。《智能制造:苏绣与拓扑学的邂逅相逢》《手艺佛山:都市中重新激活的传统形象》《美丽鹤庆:与时俱进的云南金属工艺》《汝瓷新生:北宋生活美学的当代体验》等重点案例,涉及了众多富于创新精神和活力的传承人。在《溯源图新:年画重回春节》这个案例中,除了年轻一代年画传承人,原博教授还组织了一支设计师队伍,他们与传承人一起研制出很多好产品,使春节变得更有意思、更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