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由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导、中国传媒大学主办、法国索邦大学协办、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支持、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承办的“古都文明对话(北京-巴黎)”活动在中传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陈平教授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为题,作主题演讲。
陈平讲到:今天我很荣幸与各位相聚于此,进行北京与巴黎两座伟大古都文明的对话。
北京与巴黎,这两座充满了深邃历史记忆、历经了各种风雨的伟大城市,自它们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们的不平凡。巍峨雄浑的紫禁城和华丽壮观的凡尔赛宫,充满传统特色的北京胡同小巷和浪漫无处不在的巴黎林荫大道,都描绘了人类故事的画卷。每一处笔墨都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无论何时,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之上,回溯古代文明的时候,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人类祖先的智慧仍然为我们提供着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时刻提醒我们,要从前辈们的独创性中汲取灵感,建设更加充满生机的城市和人文环境,并且要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仰与谦恭姿态。
作为文化古都,北京和巴黎在世界舞台上都发挥着重大作用,从明朝的文化复兴到欧洲的启蒙时代,这两座城市一直是创新和创造力的中心,拥有灿烂的艺术、文化、哲学、政治与经济成果。
北京和巴黎植根于不同的文化沃土,从建筑风格到政治制度都表现出很多差异。北京的文化遗产与儒家、道教和佛教文化深深交织在一起,而巴黎的文化认同则受到基督教、人文主义和世俗主义等西欧文化的影响。但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它们各具魅力。这些差异不是两座城市相互交流与合作的阻碍,而是多元对话的基础。通过利用文化遗产,包容差异性,北京和巴黎可以建立有意义的伙伴关系,丰富两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促进人文艺术领域的全球对话与合作。
同时,两座城市又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人类集体遗产的守护者,都拥有千年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地标、多样化的标志性建筑和多姿多彩的人文艺术。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人类数百年的努力,直到今天,仍然点缀着我们的生活,并且为我们和后代带来无尽的福祉。因此,即使是进行城市更新,我们也必须保护这些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
当我们徜徉在北京的城市中心时,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息:那是一种在雄浑庄严的帝王宫殿与散发着质朴气息的悠长狭窄的胡同之间,相互依存的错落有致感。
如果说故宫作为古代文明建筑的天才之作,在宏伟之中隐藏着人类住所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准的话,那么,老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则是历经数百年的营建、拥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以及细部装修都富有京味风格,体现了建筑师深厚的建筑智慧。
四合院落的构建与设计,复杂又有序,承载了中国人向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因胡同依东向西,故四合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筑,结构精巧雅致,青砖灰瓦,红漆大门,整体色调为灰青色,造型古朴。院内装饰图案以富贵吉祥为主,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封闭式的住宅,以院落为中心,依照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院落宽绰疏朗,人们在此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做家务劳动。天棚、鱼缸、石榴树曾经是四合院的标准配置,养金鱼、喂鸽子、放风筝的休闲生活方式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精神,生活空间与周围环境无缝融合,可以说是早期的海绵城市。
当我们向西前往迷人的巴黎时,我们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历史与现代融合在一起的世界。每一条鹅卵石街道,每一座华丽的外墙,都见证了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努力和独创性。从雄伟的巴黎圣母院到风景如画的塞纳河畔,城市的历史景观深刻地提醒着保护我们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而是对我们共同遗产的致敬。
尽管巴黎是一座繁忙的城市,巴黎人还是通过各种方式来放松身心,公园、博物馆、美术馆、喷泉广场、艺术展厅随处可见,因此,将巴黎称作艺术的城市,当之无愧。
此外,巴黎还是对可再生能源、公共交通和绿色空间的应用典范,特别是塞纳河的改造项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证实了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我们文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化和全球化改变了很多城市的景观,为城市更新和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今天,当我们努力应对快速城市化和环境退化的挑战时,必须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灵感。环保建筑、绿色基础设施以及生活观念,仍然可以借鉴古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因此,我想起了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与卢梭。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那是中国古代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的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秩序、个人境遇等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而卢梭则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他的思想诞生于欧洲启蒙时代,这一时期的思想对传统权威和价值观进行了挑战,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老子和卢梭生活的时间距离了近两千多年,但他们有着较为相似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关系的共同关注和反思。
我们先回顾一下老子的思想。早在公元前4至3世纪左右,老子的《道德经》就已经问世。他强调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与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的规律,以实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提出“无为而治”、“随缘而生”等观念,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外在世界的过度干预,回归自然,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发展。
而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思想。他认为,过度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而回归自然则可以重建这种和谐关系。卢梭强调了自然状态下人类与环境的和谐,提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他们的思想也并没有直接针对城市发展,但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社会秩序和权力的质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们都提出了关于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这在当代城市规划和更新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和更新需要考虑到城市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不仅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还要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在北京和巴黎这样的大城市中,城市规划和发展往往受到各种利益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许多不合理的问题。而如果能够顺应自然规律、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样,城市绿地往往受到建设用地的压力,而公共交通系统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大量汽车排放,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卢梭的思想,加强对城市绿地的保护和利用、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和减少汽车使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如卢梭所说:“人类在自然中是自由的,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除此之外,北京与巴黎可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方法,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项目,共同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加强环境科技创新与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在合作的过程中,北京与巴黎可以借鉴卢梭和老子的思想,秉持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推动城市发展的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栖息地、历史景观和可持续发展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编织在文明结构中的线索。作为这个地球的共同管理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培育维持生命的栖息地和见证我们集体旅程的景观来纪念我们祖先的遗产。这是我们在努力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时不断吸取的教训。赫尔林德与海德格尔渴望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栖息地的本质与现代性的脉搏交织在一起,让我们一起踏上以时代智慧为指导的旅程,在这里,栖息地、历史景观和可持续发展融合在一起,创造无愧于我们祖先的遗产,并为子孙后代提供礼物。当我们对北京和巴黎比对时,我们被提醒,栖息地、历史景观和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支柱。它们表达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愿望,即与周围的世界和谐共处,留下超越世代的遗产。
本着合作和共同承担责任的精神,让我们共同开辟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我们的城市不仅仅是混凝土和钢铁的纪念碑,而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避风港;让我们利用创新和传统的力量,建设具有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社区;让我们保持借鉴古都的智慧以及谦和的姿态,建设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可持续社区,一起谱写人类故事的新篇章,创造一个不仅繁荣,而且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公正和公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