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潘鲁生 殷波:手工艺与AI——手工艺本质的再发现
时间:2024-06-30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90 分享: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手工艺曾是技术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科技范式全面建构及普遍应用之前,是最主要的劳动技巧、生产方法、造物形式,主要以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感性能力的形态存续。从哥白尼到牛顿,随着西方“科学革命”完成,实验科学兴起并广泛传播,工业革命迭代发展,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而是与科学结合,依据科学探究的规律原理,运用机械力对物质、能量、信息进行转换或加工,作为“科技”的技术,是通过语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系统,而非体验性的、默识默会的经验;是科学理论的实践应用、理性和逻辑的表达,而非感性经验的积累。手工艺因此与科技意义上的技术分野,保持和延续的是手工的、感性经验的要素和内涵。值得指出的是,在手工艺与现代技术分离的同时,也与艺术分离。18世纪“美的艺术”体系及概念提出,艺术的“非功利性”与手工艺的实用性、艺术的再造与手工艺的制造、艺术的天才、灵感、趣味与手工艺的现实的物用指向等进一步被区分和阐释,手工艺、工匠与艺术、艺术家相区别,手工艺与艺术相分离。从传统混沌不分、融合为一的实践到划定边界、凸显自身属性,手工艺与技术、艺术演化构建新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手工艺相对于机械技术更具有人文属性,在物质生产意义上被大范围替代的同时,手工艺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神情感价值、审美意义等进一步凸显,因而有向艺术领域延伸的趋势。不少手工艺的传承人、创作者从艺术价值出发认识和评价自身的工艺实践,许多艺术家也从手工艺的材料、形态、技法中重寻创作母题和灵感,进行阐释和表达。同时,科技对手工艺的介入也从未停止,各门类手工艺均有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术的应用。应该说,不论分离还是交融,手工艺的边界与本质是恒定的,差异并不一定导致矛盾和对立,也可能是融会协同的契机。正如我们探究手工艺与AI技术所获得的认识一样。近来,随着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AI)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进一步推广应用,AI技术发展再度成为热点。事实上,以大数据、算法和算力为基础的AI技术早已不只应用于智能识别、智能控制、智能预测、智能信息推送、智能管理等社会服务、生产制造、商业营销以及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也在音乐、美术乃至文学作品创作和相关设计领域进行探索使用。往往通过机器学习海量数据而获得创作能力,运用声音、图像、文字等完成艺术作品,再由人机交互向受众反馈。目前在手工艺创作制造领域,AI技术主要应用在设计建模和保护传承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创意生成、自动设计,后者侧重手工艺实践过程的数据采集整理和传播应用。在使用AI技术自动生成设计图或设计模板方面,目前可见“AI新锦绣”等设计应用,主要使用数字图片处理技术设计纹样,将顾客选定的照片输入软件系统,生成适合蜀绣工艺的纹样设计图,再由绣娘手工绣制。由此,刺绣图案纹样实现定制化,并通过AI数据分析和优化保证设计效果的唯一性,其生成一幅设计图用时仅数分钟,不同于传统画师耗费数天或数月绘制。从中可见,AI技术应用于手工艺设计,主要基于特定门类、品类手工艺构成元素及特色的智能检测分析并由机器学习建立相应的算法,生成符合特定手工艺语言风格的设计模型,不同于传统手工艺创意酝酿及纹样草图等绘制设计,不只是时效差别,还在于受众的参与介入程度。设计过程中的人机交互,使手工艺品的购买者、接受者可以参与模板的选择甚至用简单草图输入自己的创作意向,使传统手工艺相对封闭的实践过程在网络时代实现新的开放、共创、共享。在使用AI技术开展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方面,目前可见日本总务省于2019财年启动的匠人手工艺AI技术分析和保存项目,包括用摄像机拍摄匠人的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在匠人手腕上安装传感器对手指和手腕等动作的数据进行收集,从而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数据化,通过AI技术的大数据分析、信息提取、影像制作形成教材及相关影像资料,从而促进传承传播,即使失传也能依据数据信息使工艺复活。还有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在长城图像采集的基础上,用AI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对需要修复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并智能匹配维修方式,降低了传统工艺文物的维护成本。从中可见,应用AI技术开展手工艺保护与传承,已从之前的数字化记录进一步跃升到综合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从可见可闻的工艺操作过程影像、工艺作品数据信息、工艺传承人叙述等进一步向不可见的神经网络及其生态性关联因素的数据化采集、识别、分析,从而最大限度还原传统手工艺构成的主体因素和外在关联因素,为保护传承提供最完整、翔实、精确的模本。更深入的问题是,除设计和保护方面的应用外,直接以AI技术替代手工制作,如以AI控制机械臂或3D打印设备等进行操作,甚至在过程中模拟人力手工可能产生的瑕疵以制作传统手工艺形态物品等,是否将成为AI技术进一步介入手工艺的可能和趋势?正如美术、音乐、文学等领域曾就AI创作展开探讨,或许不妨搁置AI控制生成的传统手工艺形态的作品是否属于手工艺范畴这一问题本身,看一看作为人类技术史组成部分的手工艺与AI的本质区别。首先,手工艺与AI技术建立发展的基础不同,前者来自鲜活的生活经验,后者建立于二进制的数据信息基础之上。如柏拉图所分析的理念之床、木匠制作的真实之床和画家所绘之床,手工艺制造的是真实生活之所需,是现实生活的回应与介入,其功能上的实用性或关于美的欣赏性都源于现实生活的需求和经验,而且由于特定地域、时间、族群在生活经验上的共通性,也成就了手工艺应用与审美上的特点。AI技术在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演化利用,通过数据化地模仿学习、算法生成,即使取代手工而生成具备手工艺形态特点的作品,也是作为技术主体创构的物化产品,而缺少意义主体的情感与精神向度。事实上,工业社会生产大分工以来以机械流水线大量制造的物品即往往因为疏离于自然生态、人情伦理、个体的精神追求而沦为感官刺激的消费品。AI技术若直接替代手工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算法、算力的衍生创构,有可能造就新的美感,但与人之生命体的鲜活经验、深度意义追求以及经验实践所构建的期待视野的疏离,也将导致与手工艺不同的内涵和趋向,因此二者不是能否替代的关系,而是不同本质属性和意义的并立。其次,手工艺与AI技术包含的时间维度不同,手工艺之“慢”与AI技术之“快”并无可比性,因为历史的积淀、手工过程中的生命力投入恰恰成就了手工艺独特的文化景深、生命意义、存在价值,所谓“立等可取”“快速生成”是实用性的效率,而非“美”及感性生命的意义。曾因生产力水平约束的手工艺之“慢”在工业化发展中在物质生产意义上被大范围取代的同时,在手工之“艺”的意义上得以延续和保留的恰恰在于时间之流、生命之“慢”不可替代的意义。手工之物里的人与事、过往与记忆、喜乐或哀伤都是时间维度上的生成与积淀,如果抽离了这一时间之轴,速成速得也可能速弃速朽,则由时间性、历史感生成的一物之美、寻常之物的特殊意义将缺失、空洞。文物或许因古而美,日常生活之物也会因时间积淀、岁月人生的融入而具有精神的、文化的价值,手工艺因此尤其具有非凡的意义。AI技术之速效、便捷因此并非介入替代手工的优势。此外,手工艺与AI技术的建构过程不同,传统手工艺因材施艺,不避讳材料的瑕疵缺陷,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境界追求之外,也接受包括有限性在内的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造物过程也是以直觉的形式展现复杂的心理空间和意义。AI技术的应用则在于精准操控以臻完美无瑕,虽然有数据、模仿基础上相似的质感、形态甚至极为接近的微妙变化,但建立在生命、生态意义上具有多样、复杂性的融通、变化则是欠缺、单薄的。特别是传统手工艺对于材质肌理的呈现、对于工艺变化过程的呈现即生态叙事的过程,烟花易冷琉璃脆,有限中的无限、刹那里的永恒并非精准、无瑕所能替代。手工艺对于自然、人生、物态的真实表达也是精准无误的程序运行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手工艺与AI技术的关系绝非此消彼长地更迭,而是各守所长的共存甚至融通与协同,实现更有韧性的发展。从现有应用和发展趋向看,手工艺与AI技术融通协同主要是以AI技术发掘手工艺的底层逻辑,见所未见,察所未察,使手工艺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存在经由数据、算法及交互场景的构建得到表达和体验,由此拓展手工艺设计和保护传承的空间。比如,运用AI技术的数据采集和算法推演,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实践过程中可见部分可以反复观摩和练习,不可见部分也可通过数据信息得到转化表达,以往需要大量实践而习得的手感、温控等经验可由数据转化而获得认知和传承。还有传统工艺所依托的生活场景或许已经在社会演进变迁中消逝、不复存在,但可通过AI技术及数字化呈现方式以交互体验的形式重现再造,就像伊拉克摩苏尔文化场景在“摩苏尔的艺术和灵魂”项目中得以复现。同时,AI技术在手工艺设计环节对海量市场信息的发掘和分析具有重要作用。手工艺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创作,具有生产性和应用性,不是唯我的个性、灵感释放,而是生活土壤中落地生根似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考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需求,AI技术对市场数据的分析有可能发现传统手工艺在变迁生活中应用存续的底层逻辑,具有支持作用。比如,意大利米兰的时装研究实验室运用AI技术对长达20年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包含数以千万甚至过亿张时尚照片、产品图像,将面料、色彩、形制等分析结果交给服装制作者,使之在AI工具辅助下做出设计,AI工具和数据因此成为设计决策和驱动的基础。由AI技术介入的手工艺设计也见于手工艺纺织品的开发,通过数据辅助分析进一步使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纺织工艺与年轻受众建立联系,甚至成为全球化的时尚运作传播。从这个意义上看,AI技术作为工具有助于使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经验得到新的表达呈现和传承传播,有助于使隐含在现实生活之中的传统工艺诉求、趋向得到全面地、深度地发掘、认知和分析,从而真正适应变迁发展的当代生活,甚至在互动中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传播路径和千人千面的多样存在。总之,手工艺与技术、艺术从混沌为一到分离自立,其间的关联一直存在,不断彰显突出的是内在的恒常本质。正如手工艺与AI技术的区别和联系,不在于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协同拓展新的空间并成就其本质意义。手工艺连接物我,存贮岁月,在日常之用中实现美的观照,在有限与刹那间洞见永恒,这样的生命意义和本质还将绵延发展,包括AI在内的迭代更新的科技或将成为辅助认知与传承的工具,“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生命意义还将以手工艺本来的形态去实现。作者简介: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殷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教授。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艺术人类学研究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