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勇:中国古代刺绣工艺的发展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是丝绸的发源地。以丝为原材料的丝织品和刺绣艺术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发明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凭借精湛的技艺,不断革新技术,凭借优良的原料,生产出品类繁多、巧夺天工的织绣品。长期以来,中国的织绣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品类繁多及制作精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技术上的领先和艺术上的独特魅力。
刺绣,又称“针绣”“绣花”,是用不同色彩、不同粗细的绣线在织物上穿刺运针,以表现人物、花鸟和山水楼阁等不同的物象,产生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由于刺绣工艺在艺术表现上不受织造技术的限制,因此构图和风格生动流畅。刺绣工艺以绣线表现物象,更具有物象肌理的质感和立体感,这是绘画所缺的方面,所以有人称刺绣“较画更佳”“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刺绣已经出现。《尚书·益稷》记载,帝舜命禹制作衣裳:“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这就是历代相传的十二章服制度,其中前六章的上衣纹饰是敷彩绘的,后六章的下裳纹饰是用细葛布作地刺绣的,“衣画而裳绣”即为古代礼服定制。
一、西周的刺绣
1975年发掘了两座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其中发现有用辫子股针法绣成图案的刺绣印痕,这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刺绣痕迹。经对印痕分析,可知采用的是辫绣针法,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刺绣技法。它用两条辫子股构成花纹形状,针脚长短均匀,花纹规矩整齐,从现存局部看,似是西周流行的云雷纹,花型较大,应是衣衾上的刺绣花纹。这件作品的刺绣技法虽然尚处初级阶段,但它充分证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人们已开始利用刺绣这种特殊工艺来装饰衣着,美化生活了。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刺绣
在1958年发掘的湖南长沙烈士公园3号战国楚墓中,发现墓棺内壁四面各裱贴一幅刺绣,这些绣品均是在丝绢上用辫绣法绣出,东壁的是绣龙凤蔓草纹,南壁的是绣花草枝蔓及图案化了的鹤与鹿。纹样活泼生动,气势奔放。1982年发掘的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出土的刺绣品有两件绣衾、四件绣衣、三件绣袍和一件绣裤等。这些绣品通常是在绣地上用墨或朱砂绘出底稿,再依样进行刺绣。针法为辫绣和平绣,无填彩,这标志着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些绣品构图丰富,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绣工纯熟,是精美的刺绣珍品,代表了我国战国时期刺绣工艺的高度成就。
战国时期刺绣纹样多是图案化的互相穿插的花草、藤蔓纹和动物纹,采用几何骨骼对称布局,纹样既有严格的数序规律,又有灵巧的穿插补充,使图案风格活泼生动。动物纹样往往头部比较写实,身部或简化,或直接与藤蔓结成一体,或彼此互相蟠迭。写实形与变体形共存、数种动物或数个动物合体、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动物图案变形与几何形骨骼结合,等等,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三、汉代的刺绣
汉代的刺绣品出土实物比较多,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北京大葆台西汉墓、河北怀安汉五鹿充墓和满城刘胜夫妇墓、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墓、新疆民丰东汉墓、蒙古国诺音乌拉古代匈奴贵族墓等墓葬均有发现。其中,长沙马王堆出土者色彩鲜艳,纹样富丽,纹样题材以云纹为主,也有由龙头、凤头与云纹连成的云中龙、云中凤,以及茱萸纹、方棋纹等。北京大葆台西汉墓的刺绣品花纹是典型的汉代藤本植物图案,全部采用锁法绣成,针法灵活,色彩缤纷,富于表现力。河北怀安五鹿充墓出土的刺绣以云山、人物、鸟兽为题材。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刺绣除云纹和茱萸纹外,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花鸟纹、如意纹。蒙古诺音乌拉古代匈奴贵族墓出土的多为龙纹、鱼鸟纹等绣毯。这些精美绣品,针法细腻流畅,艺术性比锦更高,是过去出土的绣品中少见的。
汉代刺绣已经有了多种针法,如平针、锁绣(即辫绣)、接针、钉线绣等,针脚整洁,并且都善于用简练的“线”表现物象,使线条粗细结合,明纹与暗纹结合,花纹瑰丽秀美,显示出汉代刺绣的高度艺术水平和熟练的技巧。另外,在马王堆汉墓出土一件“缣地树纹铺绒绣”,运用了铺绒绣技法。铺绒绣是用平绣针法,数着绣底的纱线数,有规律地全部绣满,但花纹边缘留出一线宽的底色(也称留水路)来显现花纹。铺绒绣的花纹更为规矩、整齐,具有图案化效果。这样大件的早期铺绒绣作品,至今只发现此一件,弥足珍贵。
四、魏晋南北朝的刺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绣品,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都很少。文献记载梁武帝造五色绣裙,加朱绳珍珠为饰,可能是后世穿珠绣的先例。南北朝时因佛教盛行,刺绣常用来绣制宗教方面的佛像佛幡。1965年,敦煌莫高窟发现北魏时期的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刺绣一件,画幅正中绣一坐佛,其右侧为一菩萨,下方正中是发愿文,其左右绣供养人。这件绣品除花边外,均满地施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具有绘画性的满地绣。
五、唐代的刺绣
唐代的刺绣佛像日益增多,文献记载武则天晚年时曾命绣工绣制净土变相图四百幅。唐代刺绣佛像已发展成为一种可独立欣赏的艺术品,这在内容和题材上为宋代的书画刺绣开创了途径,这是我国刺绣史上的一大转变。由于刺绣技法提高,装饰性的刺绣也随之有了空前的发展。
唐代的刺绣在技法上大有创新和提高,已有戗针、擞和针、扎针、平金、盘金、钉线等多种针法。其中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和颜色的浓淡,后针继前针,一批一批地绣上,根据色彩深浅分成若干不同色阶,使刺绣作品具有色彩退晕和晕染的效果,再加之各种平绣针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充分表现所绣物象的纹理质感,大大丰富了刺绣艺术的表现力,这在刺绣的技法上,为宋代绘画性刺绣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宋代的刺绣
至宋,刺绣作品分化成实用性刺绣和欣赏性刺绣两大类。实用性刺绣多用于日常生活用品,注重装饰效果。欣赏性刺绣由刺绣宗教性装饰绘画转向仿摹名人书画,纹样注重写实,刻意追摹原作的笔墨线条、色彩浓淡和风格气韵。刺绣在宋代之所以成为可独立欣赏的艺术品,在很大限度上也与酷爱书画的宋徽宗赵佶有关,他特在翰林图画院内设绣画专科,集绣工三百余人,相继出现了思白、墨林、启美等著名绣工,刺绣画艺术迅速发展。
欣赏性刺绣要求融会书画的风采气韵,艺术修养之要求较为严格。此类绣品,往往只有条件优越、知书达理的名门闺秀成就最高,因此又有“闺阁绣”之称。明董其昌曾盛赞宋代欣赏性刺绣:“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 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在不断追求高超艺术水平的欣赏性刺绣影响下,宋代刺绣技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苏州瑞光塔曾出土一块北宋罗地花草纹刺绣经袱,正反两面均无线头绕结,花纹一致,但在两叶交接处有跳针,是双面绣的前身。浙江瑞安县慧光塔出土北宋前期一块双鸾小团花刺绣经袱,是用斜缠针绣制的双面绣。据此可知,我国至迟在北宋早期已出现了双面绣。此外,刺绣针法还有平金、钉线、滚针、旋针、网绣、刻鳞针、补绒、铺针、戳纱、打籽、扎针、锁绣等。
七、元代的刺绣
元代统治阶级大量使用刺绣物品。当时大都人匠总管府所属设有绣局,专造诸王百官缎匹。官服分九等,除部分用纳石失制作外,各等官服都用刺绣加工。皇帝即位时,对部分地区的诏书也用青缎绣白字,以示庄重。
1955年,在北京双塔庆寿寺出土了一批元代织绣品,其中有刺绣“香花供养”云龙纹包袱,以平纹绢为地,刺绣元代典型的瓣窠状纹样,中心瓣窠内绣祥云、龙戏珠图案。瓣窠外绣缠枝梅、野菊、牵牛花等各种花卉。四角绣莲花、芍药、牡丹、菊花四朵大花,中心为楷书“香花供养”四字。运用平绣、打籽绣、钉金、钉线等多种刺绣方法,工艺精良。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人物花鸟楼阁刺绣,构图严谨,极富装饰性。内蒙古集宁故城窖藏出土不少元代刺绣品,如仙鹤绣花等,制作精巧。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元代《刺绣金刚经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元代《刺绣西方广目天三像》,南京博物院收藏有元代女画家管道 《刺绣观音像》,都是不可多得的元代刺绣艺术精品。
八、明代的刺绣
明代刺绣又有新的发展。全国的刺绣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绣以顾绣为代表,北绣以鲁绣为代表,它们以技艺精湛而广受赞誉,名扬天下。
1.顾绣
顾绣亦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或“露香园绣”,是指明清上海顾名世家族所作刺绣,抑或指代表其刺绣技法和风格的刺绣品。顾名世为明代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进士,其家族女眷擅画工绣,其中以顾名世次孙媳韩希孟的刺绣技艺成就最为杰出。她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搜访宋元绘画名迹,摹绣创作完成《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图册》八幅。此册是作者“穷数年之心力”的呕心沥血之作,她在劈丝、配色和针法技巧上独具匠心,并进行大胆创新,将娴熟的刺绣技艺与绘画笔法巧妙结合,融画理于绣艺之中,画绣合璧,相得益彰,把顾绣艺术推向了极致,代表了顾绣的最高艺术成就。董其昌见之亲笔题词惊叹:“非人力也!”顾绣的成就大大促进了欣赏性刺绣艺术的发展。
从明末至清初,顾绣名扬天下,虽价格不菲,仍供不应求。《雪宦绣谱》中说:“上海顾氏露香园之绣,得其一幅者,往往列诸彝鼎,珍若璆璧。”乾隆以后,绣工渐差,以画代绣者增多,并出现了只用丝线绣出轮廓,其余全用彩绘的“空绣”,以致“价值愈微,做者亦罕矣”。
顾绣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①刺绣粉本多摹取名人书画。如《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图册》中的《洗马图》有赵子昂格调,《米画山水图》有宋人米芾的风格,《花溪渔隐图》仿元代王蒙笔意。
②在刺绣用料上不拘成法,根据物象灵活取材入绣,除丝外,还用头发、马鬃、鸡尾毛和扁金线等,以求绣画更具质感和逼真韵致。
③针法变化多样。顾绣常用的针法有套针(包括平套针、散套针和集套针)、齐针(包括横缠针、直缠针和斜缠针)、滚针、网针、接针等,此外还有钉针、盘金、平金、抢针、编针、鸡毛针、打籽、刻鳞针等。如故宫博物院藏清初的《顾绣五十三参图》,就灵活运用了这十余种针法绣制,恰当地表现出所绣物象的不同肌理,使所绣山水人物活现逼真,花卉草虫生机盎然。
④色线丰富多彩。如《顾绣五十三参图》使用了金黄、缃黄、驼黄、朱红、粉红、橘红、宝蓝、深蓝、月白、草绿、果绿、棕色、褐色、葡灰等二十余种色线,使画面多姿多彩,赏心悦目。
⑤亦绣亦绘,画绘结合,凡针丝不及之处,皆以彩笔补色,刻意追摹绘画效果。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顾绣八仙庆寿挂屏》,其中有的人物服装用墨绘后用丝线绣出花纹,云纹线条则以淡花青和赭石勾勒,刻意追摹绘画效果。这种以画补绣的手法,可以补足刺绣所不能及之处,达到虚实相应的效果,是一种大胆省工又能突显主题的独特风格。
2.鲁绣
鲁绣是山东地区的刺绣品,通常以精细亮洁的暗花绸、暗花缎或暗花绫等作绣地,用类似缝衣线的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作绣线进行绣制,因双股绣线合捻谓“衣线”,故鲁绣又称“衣线绣”。绣品具有丝线粗、针脚长、丝理疏、色彩稳等特点,其结实耐用的质地、简洁粗放的针法和苍劲浑朴的图案,与丝细针密、清丽典雅的江南闺阁绣迥然有异,体现了北方民间刺绣爽朗浑朴、粗犷豪放的风格。
明代是鲁绣艺术的兴盛期,传世有数十件技艺水平极高的鲁绣佳作。如故宫博物院藏《鲁绣芙蓉双鸭图轴》《鲁绣牡丹凤凰图轴》《鲁绣文昌出行图轴》《鲁绣瑶池集庆图轴》《鲁绣荷花鸳鸯图轴》等。进入清代后,鲁绣渐衰,传世作品极少,工艺也较明代逊色。
九、清代的刺绣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清代的刺绣工艺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全国各地的刺绣按当地固有的传统习惯,在针法、配色、用线、构图、题材内容等方面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其中以苏、湘、粤、蜀四个地区的刺绣产品工艺水平最高,有很高的写实性、装饰性和艺术性,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1.苏绣
以江苏苏州地区为中心的刺绣。苏绣以雅洁秀丽的特点著称于世,清代皇宫用绣品,绝大多数都取苏绣。苏绣的针法十分丰富,常用的有齐针、抢针、套针、网绣、纱绣等,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深浅不同的同类色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苏绣针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针线细密,平服舒坦,绣工极为精细。配色高雅清淡,典雅柔和,据沈寿《雪宦绣谱》记载,苏绣色彩有青、黄、红、黑、白、绿、赭、紫、葱九类,88种原色,因其深浅可制成745种不同色彩。图案取材广泛,有花卉、人物、山水、走兽等,多寓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
故宫藏清代苏绣作品中,有大量的题材为宗教内容。如有《绣线十八罗汉册》《满绣观音菩萨像轴》《满绣释迦像轴》《绣线释迦牟尼佛像轴》《绣像弥勒佛》《绣燃灯佛像》《红缎织金边彩绣秘密像轴》《彩绣弥勒佛圣界轴》《绣千手千眼观音佛像轴》《彩绣岳帝主像轴》等。由于清代宫廷对佛教十分推崇和虔诚,宗教内容的刺绣作品基本上都是精心制作,所以,宗教题材的绣品工艺精湛,绣工极为精良。
其中,宗教题材的绣品以《绣线极乐世界图轴》最具代表性,可以说,它代表了清代刺绣技艺的最高水平。这幅绣品纵290厘米、横148厘米,幅面巨大。它以佛经《阿弥陀经》所反映的西方极乐净土为题材绣制而成。画面以佛祖阿弥陀佛为中心,两侧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胁侍,周匝殿阁雄伟,毫光密射,宝树成荫,莲花盛开,天王、菩萨、罗汉、力士和众伎乐,层层拱护,各类人物近300尊。画面灵活运用套针、滚针、缉线、盘金、平金、齐针、打籽、钉针、抢针、施毛针、扎针、合色线等十余种针法,极为精巧而壮阔地展现了极乐世界的无限灿烂辉煌和庄严华丽。画面针法丰富,绣工精湛,构图繁密有序,用线飘逸酣畅而有韵致,设色绚丽灿烂而又调和悦目,充分显示了乾隆时期刺绣艺术的精美绝伦。其图纹的复杂和技艺的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古代刺绣技艺的巅峰之作。
2.广绣
又称“粤绣”,是以广州地区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以布局饱满、图案丰繁、场面热烈、用色富丽而著称。广绣相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明代广绣以孔雀羽毛编线为绣,绣品金翠夺目,又用马尾毛缠绒作勒线,充分发挥了广绣擅长勾勒的特长。清代广绣得到了长足进步。针法发展为40余种,以擞和针、套针和施毛针为主,丝绒极细,绣面紧密,针脚十分齐整。广绣针法富于变化,能巧妙地利用针法丝理表现物象的肌理,结合针线起落、用力轻重与丝理排列疏密及走向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加强形象表现力的效果。清代中期以后,广绣分为绒绣、线绣、钉金绣、金绒绣等四种类型,以衬浮垫的钉金绣最著名,它是在物象图案下垫以棉絮,使物象隆突,再于其上施绣,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广绣配色浓艳胜过苏绣,注重光影变化,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色线反差强烈,往往红绿相间,炫耀人眼,宜用于渲染欢乐热闹气氛,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图案题材一般多作写生花鸟,常以凤凰、松鹤、猿、鹿,牡丹,以及鸡、鹅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如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三羊(阳)开泰、杏林春燕等。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广绣有《广绣群仙祝寿图》《广绣凌霄仙鹤图》《广绣三羊开泰图》《广绣丹凤朝阳图》《广绣百鸟争鸣图》等,都是精美的广绣精品。
故宫博物院藏《广绣百鸟朝凤图》,绣品灵活运用套针、刻鳞针及擞和针等十余种针法绣制锦鸡、绶带和白鹭等十余只珍禽。布局丰满有序,配色鲜丽华美,针法繁复多变,绣工精细规整,充分展现了典型广绣的特点。故宫博物院藏《广绣三羊(阳)开泰图》则运用锁绣、打籽针、刻鳞针、扭针、洒插针、施毛针、扎针、风车针等多种针法绣制。物象灵动活泼,栩栩如生,一派富丽热烈景象。构图饱满热烈,疏繁有致;色差强烈,富丽夺目;针法多变,丝理分明。全面体现出广绣的艺术特色和高超水平,是技艺精湛的广绣杰作。
3.湘绣
以湖南长沙、宁乡等地为中心的刺绣,它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苏绣和粤绣的长处,于清末卓然兴起。其特点是构图优美豪放,绣技精巧灵活,色彩丰富艳丽,劈丝极细,擘后用皂荚仁溶液蒸煮,再裹起来揩拭处理,可防绒丝起毛,所以湘绣光泽胜于发丝,当地称之为“羊毛细绣”。湘绣针法吸取苏绣的套针并有所发展,用丝理点染阴阳浓淡,晕色如画。湘绣常以中国画为蓝本,多运用参针表现同一色彩由深至浅或由浅到深的过渡,点染出画面的浓淡和阴阳向背,使表现的物象具有生动灵活,富于变化的绘画效果。参针运针时,针与针之间的衔接必须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且不着痕迹,交接搭线不可过长,也不可一线太长,一线太短。参针又有接参针、拗参针、挖参针、排参针、直参针等,根据物体的不同形状和肌理灵活施用。
此外,湘绣的针法还有毛针、盖针、花针、游针、隐针等七十多种。湘绣用色丰富鲜艳,富有层次,物象形态生动逼真,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图案题材广泛,富于写实,生活气息浓厚。湘绣绣面有的题诗,或运用笔墨直接作于绫缎上,这是湘绣区别于其他绣种的独特艺术风格之一。故宫博物院藏《湘绣芙蓉鸳鸯图轴》《湘绣松鹤延年双面绣团扇》等,是精美的湘绣代表作品。
4.蜀绣
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地区为中心的民间刺绣。据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当时蜀地的刺绣已十分闻名。蜀绣在清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针法有套针、晕针、斜滚针、纱针、点针、覆盖针、切针、拉针、旋流针、掺针、棚掺针、编织针等一百多种,不同的针法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和特殊效果。如斜滚针,是蜀绣基本的针法之一,两线紧靠,形成条纹,适宜表现花藤、花秆、叶筋、水波、松针、勾云等;切针,适宜表现透明的轻纱、薄雾、鱼鳍、水泡;蓬铺针,有对折闪光的效果;掺针,装饰性极强;柘木针,有色彩过渡的效果。蜀绣用线工整厚重,设色鲜明典雅。运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楚,其花纹边缘,针脚如刀切般平齐。蜀绣构图洗练,虚实得当,花纹集中,地部空白较多,有花清地白的古朴之风。图案题材以山水、花鸟、人物及鱼虫等为主,如芙蓉、鸡冠花、鲤鱼、公鸡等。蜀绣的艺术特点是自然淳朴,富于民间特色。
除四大名绣外,清代还有京绣、顾绣、鲁绣及汴绣(河南开封)等。其中京绣是指清代北京地区的刺绣,它主要运用在服饰、生活用品,尤以绣制戏衣最为著名。由于地处皇都,京绣颇受宫廷绣精工细丽之风的影响,加上继承和改进各地刺绣特别是顾绣和苏绣工艺,终于形成京绣结构严谨丰满、富丽豪华、规矩工整的特点。京绣有的用料昂贵,如采用孔雀毛羽绣织或以金银珠宝为饰等。京绣绣法丰富,有洒线绣、平金绣、缉线绣、纳纱绣、堆绫绣和穿珠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