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白明的《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时隔23年,这部书的出版愈发展现出它时间沉淀中带来的史料价值与文化意义。在1990年代,白明历时7年著就此书,所有工艺环节均拍摄自景德镇真实的传统制瓷现场,并注重显示关键技巧、手法和工具,兼具代表性和指导性。600余张艰辛收集、精心挑选的图片,不仅将这个千年古镇的神奇制瓷技术详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也使这部作品具有田野调查般珍贵的史料价值,本书曾获2004年度的“中国图书奖”。以下分享本书的再版前言与部分书中精彩图片内容:
许多事情是需要事后才能体会出的。比如,最初我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我会因为这本书而改变对传统、工艺、材料、陶瓷的看法,并进而改变了对中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看法。这样的改变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值得庆幸的。一个考古式、考据式的工艺记录,带来的思考竟然不是沿着单一古老样式的膜拜之路迅跑,而是在工艺与形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中,对与时代同步的创造和合理的精细分工产生无上敬意。一些思维、一些感受伴随着由此带来的不同认知而产生,使自己的创作与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改变就是“由此及彼”的时空观。
我们所有人都是传统的传习人和受益者。凡是优秀的传统都是能随时代发展而保持自更新的族群的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就是在研究与记录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过程中,在一个个匠人鲜活的手艺与情感中,获得了传统生机的真正启迪;在每一个分工协作的工艺环节中,感受到匠人之间让人惊叹的默契与互补,他们踏实做好自己所能,保持匠心本真。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的插图
稻田边炼泥的作坊
这让我对传统的理解又深了一步,在我眼里,好的传统其实就是人们跟随时代进行创造时,那种相互依赖并可延续的合理的生存关系。
我希望我的书能成为快速发展的景德镇的一个时间暂停键,或是一个切片式的工艺与城市的基因存储器。本书是对景德镇制瓷工艺新闻现场记录式的直接坦露和细节补充的一次尝试。
利坯工艺
釉上彩装饰 粉彩
青花仿古工艺
此书的再版,于我的意义,是为了书中出现的无数熟悉与陌生的面孔,为了让更多人看见他们日常中低微却极为伟大的劳作。这是我力所能及的向他们致敬的方式,因为他们才是景德镇真正鲜活的“传统”本身,是他们代代相传的生命与喜怒哀乐的生活维系了优秀的传统制瓷工艺,使其生生不息。
记录,是一种伟大的致敬。谨以此书献给景德镇。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白明艺术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