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理创新,实践赋能——藤铁艺术专委会成立一周年纪念(二)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即将迎来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专委会在主任黄维教授的带领下秉持跨界交叉、融合创新的理念,大力倡导政府、教育及研究院所、企业与产业等多领域间的融合。
本次由黄维教授带领团队开展视觉符号设计”课程,以“中国文化,世界表达,传统元素,当代表现”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视觉符号设计的视角来认识与掌握不同维度的视觉设计的共同规律与方法。将作业转化为产品,在学生们掌握了课程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设计师文化审美意识与原创能力的提升,而独具特色的产品也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大众生活美学品味。正是校企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共识,使得本次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学术引领,赋能产业,服务会员的功能与意义。
现将学生们参加课程的实验成果做成了系列分享给大家。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已经上路并明晰了前进的方向,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持之以恒,必有大成!
0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如意连年》创作谈
作者:孙伟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视觉符号设计》课程虽短,但带给我了思维的升维及持久的力量,黄维老师在课程中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的向我们传授了独特且有效的“开眼论”理论体系与方法,从概论到“开心眼”到“开相眼”,再到“心相一致”,最后到企业实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条理清晰,一气呵成。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让我对视觉传达设计乃至其他设计门类都有了全新的、本质性的认识。本科四年的设计学习,虽打下了一定的装饰设计基础技能,但在设计原理与方法上还未开窍,“开眼论”旨在突破不同专业的隔阂,登高望远,山水无界,明理创新,一通百通。在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们前往安溪课程实验基地,将平面符号设计制作成立体符号产品。知行合一,协同创新。
设计历程:
从《视觉符号设计》课程初开始,我以牛年为起点开始做符号设计尝试。黄维老师生动的课程内容给了我符号设计的灵感及热情,刚开始接触“开眼论”的我,此阶段仍停留在“再现自然”的装饰风格,对提纯和视觉语言的统一还没有完全理解。
向黄维老师讨教交流后,我进一步了解了“提纯、重构、开眼、精调”的设计方法论,符号语言要纯粹,不要有太多“杂音”。我继续开始探索符号设计的构成原理,提纯出一个卷草形构成牛头形态,并据此衍生出整套十二款生肖图形。在平面图形的设计过程中同时考虑到了铁艺技术的应用,将线条相互联结,减少了结构的断点。
二次创作:
设计说明:
作品《如意连联》从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获取灵感,与传统纹样如意纹进行同构结合,形成简约明朗、风趣易读的十二生肖符号。在邮票创意上,作品强调“岁岁更替,年年如意”的吉祥寓意,形成十二方联邮票之间的顺承关系,故名“连联”;同时制作了虎年单枚邮票的设计,以强调2022壬寅年的生肖特色。岁岁年年生肖替,年年岁岁皆如意。
实践感悟:
《视觉符号设计》的课程已告结束,但这次理论学习及实践体验给我带来了全新的启发,视觉符号研究的方法论似全新的钥匙,帮助我以当代的思维角度去解码视觉传达设计,在传统的再现自然、装饰功能之外再进一步朝着中国文化、当代表达的方向迈进。
提纯、重构、开眼、精调的四步骤初见成效,但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积累,希望在未来的设计中能结合自己的体会翻译成我自己的语言,总结成自己的理论方法,为我所用。
在此特别感谢黄老师及安溪的领导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及环境,也感谢温老师、学姐们的支持及鼓励。另外,这些作品也离不开安溪英发师傅们的辛苦付出,感谢英发李总、铁艺陈有金师傅及颜色设计黄月亮师傅等工匠师傅们。
02中国传统美学符号的“再尝试”——《太湖意境》《家》创作谈
《太湖意境》这个艺术摆件的创意是想反映中国园林和中国哲学的造物思想。我运用“开眼论”的原理,从自然的太湖石形态中提取了一个带有圆形缺口的方形作为基本元素,然后进行重复与大小更替,构成了方圆相融、虚实相间、阴阳互置、移步换景的、我心中的“太湖石”,并绘制了一系列的草图,在经历了几次修改后确定了最终的稿子。
而在《家》这件艺术摆件的创作上,我想构建字体和图形的共生体,于是想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所以利用“家”字的笔画与房屋结构进行一个同构的处理。而在功能性上,我选择将笔画之间进行空间上的隔开,这样就可以余出一个书立和存放文件的空间。
03扇中观静,花溆新知——《夜宴·清吹》《花想容》《静观》创作谈
上完黄老师的《视觉符号设计》课程,走在熟悉的校园里,不经意和朋友交谈时,大家都错愕这一周过得如此快,像是做了一场梦,那些忙碌渐行渐远,作品和照片是美好的证明。
刚到安溪企业后,设计师张老师又让我们改了一天稿子,而这一天的工作决定了之后的效率。
接下来进行电脑绘图、激光切割、焊接、打磨、烤漆、上色、拍照八个工序,这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到的。我似乎感到离自己的作品很近,但又仿佛很远。近的是对设计原理、审美法则的把握越来明晰;远的是对工艺、工序制作、生产经验的不熟悉。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的看到了一件铁艺作品,经过重重打磨如何诞生的过程。
我一共创作了三件作品,分别为《夜宴·清吹》、《花想容》、《静观》。
《夜宴·清吹》取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画面场景共分为五段,此作品取自第四段中的“清吹”部分,描绘夜宴中吹笛的美妙场景,五个乐师并排而座,姿态各异却又不尽相同,众人驻足观看,流连忘返。我将其转换为铁艺作品,是想赋予古画“新”的应用场景。
最后进行精调,其中块面部分,例如头发、笛子、脚等运用焊接工艺,来表示其中的前后遮挡关系,让其更具立体层次。色彩的金与黑、线条的粗与细相互呼应,产生节奏变化。
选用了金、银、黑三种颜色来产生呼应对比,也寓意画中人物形象的“雍容华贵”,在线条的粗细变化节奏之间,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来契合“美人如花隔云端”的缥缈之意。底座选用的黑色,要感谢张老师的指导,让其视觉效果变小,不会丢失主次。
一块颜色要不要上,好不好看,以及颜色的大小比例关系,张勇老师每次都能给我最中肯的建议,实践也证明了,张老师的眼睛有多厉害(✧◡✧)。
04静水流深,大美不言——《花窗》《大漠》创作谈
作者:龙一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第一件作品《花窗》脱胎于“开眼论”的课堂练习。花窗在中国造园艺术中扮演着极其独特而重要的角色,既能隐约透景,又可以作为画框收景入画。中国传统住宅文化中,住宅融园林为一体,居处与游览两相宜。花窗与它周围环境的关系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境美。当下,人的居住形态再次受到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再次受到考量。我想要撷取花窗透景的一个定格来完成这个摆件设计。意在让待在室内的人也能通过摆件这个“窗口”与室外的生机相连。
我将苏州园林中经典的花窗形状与花窗的“花”字字形结合,选取了八边形、瓶形和扇形三个形态,再结合植物的符号做一个古典与生趣相融的艺术摆件。《花窗》在设计草图的过程中比较顺利,经过黄老师的指点进行了造型上的微调后,已经基本达成了理想的形状。但在结构上始终无法将我设想的绿植形态与窗户的底座结合。
第二件作品的最初设想是以“小桥流水人家”和“大漠孤烟直”两个对应的概念来设计一组香插。“小桥”中,香插下的位置与“人家”的屋顶相交,代表“炊烟”这一意向,组合起来就是一幅颇具烟火味的人间景象。“大漠”中,香将以“孤烟”的概念成为大漠长河图景的一部分。我的意图是做一个略微带有互动性的设计:人点香、插香的动作将作为这两幅美妙图景中的点睛之笔。但在图形的设计过程中, “小桥”几次修改也无法让图形达到满意的效果。考虑到时间问题,所以只完成了《大漠》这一个作品,也算是此行的一个遗憾吧,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完成、优化这个设想。
《大漠》是以全线条的方式组合而成的。通过连绵起伏的线形主要表达的意象是沙丘、落日和长河。在草图阶段,聚丰公司工艺师们都热心地提建议,建议我修改尺寸,放大一倍多,以传达出长河落日的壮观景象。在上色阶段,黑色底漆上完,底座和线条造型部分有些分不开了,温老师指出可以用擦金手法上色,油漆师傅也轻松完成了这个要求,整体观感也很符合预期。我切实体会到在生产一线打拼的人眼光之犀利,以及工艺品行业中制作经验的重要性,在今后自身的设计中,还需更多考虑实际,多与工艺打交道。
在这里要感谢黄老师和温老师的悉心指导,能给我们这次宝贵的体验。还要好好感谢聚丰的张老师,非常细心地给我们提出意见,提供我们各种需求;感谢制作的陈师傅、朱师傅,烤漆的师傅和上色的师傅。他们善良又热情,对此我充满了感恩。还要谢谢我的组员们和可爱的学姐,在聚丰打铁的日子是一段珍贵而特别的回忆。
05纸上得来终觉浅——《比翼》《雁过无声,山水有痕》创作谈
第一件作品《比翼》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比翼鸟为灵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其视为夫妻恩爱亦或朋友之间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象征。在方案设计之初,我想着重突出比翼鸟形影不离的特征,故将影子作为其重要的元素,利用比翼鸟形态上对称的特征,使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让实体的鸟与其在灯光下投映的虚影的鸟共同构成的一只两头两翼的完整的比翼鸟。
这件作品的制作过程较为简单,陈师傅凭借其丰富的经验三两下就将我的图纸用铁艺还原了出来,然而经过黄老师的指导才发现我只是照着平面的图纸还原了我的设计,缺乏了立体思维,并没有充分发挥铁艺的优势。因此在和陈师傅讨论后,选择将翅膀进行重复,做成双层形态的同时将羽翼的间隔作出微调,让其在平视时每根羽翼都不重叠,相似中做出变化,最后从羽翼上牵出两根线构成尾翼。
最后的展示阶段我发现现实中的光影要呈现出我理想中清晰的比翼鸟的影子形态条件比较苛刻,在展示时难以实现,因此我选择了用镜子作为平台,用镜中影作为构成其另一半的虚影。
第二件作品是艺术摆件《雁过无声,山水有痕》,“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自古以来,大雁一直是人们寄托思念的鸟类,每每入秋,南飞的大雁总撩起人们思乡的情绪。这件作品以大雁作为灵感来源,表现了大雁结伴飞过万水千山的场景。
起初我的想法同样离不开影子,大雁和山水的结合打算以插接的方式完成,经过老师的指导后把设计改为将翅膀直接从一块完整的铁片上拉起,通过拉起的翅膀与其在铁皮上留下的负形构成一只只大雁,更加浑然天成。在制作这件作品时我遇到了比上一件作品更多的困难,由于我缺乏工艺经验,想象不出用铁艺制作山水肌理的效果,于是拜托师傅做了很多尝试,想用锤纹这种更易实现的效果代替设计图的肌理然而却不尽人意,在我因时间紧迫而着急时还是师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可以还原设计图的解决方案,首先用激光切割将需要翻折的部分沿着图纸切割出来,再对照着设计稿将铁片上需要凸起的线条用铁线做成模具焊接在另一块铁皮上,然后将切割过的铁皮覆盖其上用锤子敲打,铁线的痕迹就烙印在了铁皮之上。师傅使用了简单的方法实现了复杂的效果,再次让我感受到了手工艺人的智慧。
在安溪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创作的落地绝对离不开知行合一。这门课程短短的五周过去了,然而“开心开眼”的设计理论会一直运用到我们之后的设计实践中,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做出“形神兼备,合情合度”的设计。感谢黄老师和温老师的悉心指导,安溪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大力支持,感谢铁艺师傅们目营心匠,不仅不辞辛苦的反复打磨作品,还与我分享了许多工艺上的经验。感谢这门课程让我来到了世界藤铁之都安溪,在卓越的工艺条件下完成了作品,拥有了宝贵的实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