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来英的传承,将时光捻成氤氲烟气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分支机构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
香艺 | 翁来英的传承,将时光捻成氤氲烟气
时间:2023-04-2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770      分享:
香药同源,舟山与香的故事,
最早可以从葛仙翁的故事讲起。
采集附近山野的各种植物,
融入基础香材制作线香,
既是药方,也是香方。
从敬天地,到宗教权贵专用,
再到后来进入寻常百姓家,
香与礼仪、文化融合,
在舟山形成了颇为丰富的香文化。


体验亲手制香,自然需先叩门拜访大师。
在位于东港的“自在香舍”,
传统制香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翁来英老师
和他的儿子“90后”制香师翁鉴智
招待了我们。

传统制香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翁来英老师教我们如何品香


走进自在香舍的制香室,一罐罐静置罐中的香料,以红纸墨字写就学名,将今人带回过往的那段岁月。
檀香、沉香,前者厚重,后者淡雅,香道中最为基础的两类香品。辛夷、佩兰,陌生又熟悉的称呼,曾几何时在屈原的《楚辞》中见过。
肉豆蔻、乳香、丁香,原产于海外,随着舶船跨洋而来,融入古代佛堂道观、皇家内院、官舍豪门及至市井细民的生活中。


汉代之后,古人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性,开始制作合香。所谓“合香”,其实就是按照中医“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将多种香料复合使用,从而制造出独特香气。  
“中国香讲究韵味,在意而不在形。”翁鉴智说道,例如要做一支梅花合香,若是西方,便追求忠实还原梅花的扑鼻香气,而在东方却未必如此写实,只是一缕清幽,让人仿佛置身冬日,身畔是雪后红梅,便已足够。

正如黄庭坚称赞墨梅画始祖仲仁笔下梅花,“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补上的,便是这一缕若有若无的清晨冷梅。



学习制香之前,先认识香料今天要亲手捻制的香,带有春天的味道。

印象中的春日应是怎样呢?在枝头跳动着的嫩绿,鸟儿的啁啾,因此在两种基础香料中,更为清淡的沉香占了大头。

当然,抽条的褐色枝桠依旧存在,印度老山檀和澳洲檀香,新老两种檀香搭配,便为这款香带来了木质调的厚重底蕴。



从罐中取出已经研磨成细粉的香料,用小勺子舀上几勺,倒入小碗中。这个过程需要极其精准,因此在碗的底下还安放了一个小秤,用来计量克数。


翁来英老师的儿子“90后”制香师翁鉴智教我们制香


随后放入的香粉,分别是藿香、甘松、公丁香和母丁香。“甘松是一味很有意思的香料。”翁鉴智拿起甘松让我们嗅闻,“初闻的时候带有一股难以接受的酸臭感,但是稀释过后,反而有一股花草的香气,甘香清冽,别致典雅。

而公母两味丁香,前者霸道浓郁,因此只需少许,否则会抢味;后者通透持久,多加入一些,起到和前者中和的作用。


最后的几味香料需要现场亲手磨制。

形似枯草的茅香,用磨粉机打碎后过筛,香味物质释放,粉末带上了一股香甜的气息。微黄的块状树脂则是乳香,它提供清新的柑橘调,需要用到石臼捶捣。

最后一味莹白晶片则是龙脑,它为线香带来一丝清凉感,这种在古时备受追捧的香料,如今在现代因为产量提升开始变得亲民了起来,它被翁鉴智比作烹饪过程中的“味精”,加入少量提味即可。

沿着一个方向碾压,直至变成极为细小的颗粒,和茅香、乳香一样经过过筛后放入香粉堆中。最后再加入玫瑰花露,香的配比便算完成了。



将各种香料拌均,加入以藤本植物树皮制作的天然粘粉后,便进入了不断揉捏的环节。


翁鉴智为我们演示,手法类似于揉面团,用手掌根将香团揉搓压实,摊扁后卷起来,再重复以上步骤,如此重复往来,为的是以手心的温度和力道让各种香料和粘粉充分融合,直至不再粘手、气味均匀分布为止。

若是调和不均匀,气味的呈现上就会有一种“割裂感”,而对于缺乏厨房经验的我们来说,这个动作做起来难免有些生疏。所幸多来几遍后也慢慢熟练了起来。

等到揉搓完成,手上沾了些许细小的香团颗粒,老师笑着说,若是不刻意清洗,这香气能在手心停留一两天不散去,倒真让人生起了不洗手的念头。

随后掏出的机器,类似于做面条的机器,只是形制上更为小巧。新手上路,首选直径较粗的挤香器,香不容易断,且气味浓厚。将揉成长条的香团放入T字形的机器内,朝一个方向转动把手,细细的线香便被“吐”了出来。

师傅的动作看似轻巧,自己上手方知对气力甚有要求。不在手腕上使点劲,很难将线香从筒中转出。

等到挤出适合的长度后,用指腹将它碾断。

刚制作出来的线香,歪歪扭扭地躺在以木框和细密纱网做成的晒香网上,有点类似没有抻直的面条。

它的华丽变身,还需要借助一款学生时代常用的文具——直尺。将尺子覆盖在线香上面,轻轻地来回滚动,不能用太大力气,否则会将圆润的线香压扁。

不多时,略有弯曲的线香就变得笔直。用尺子将其扫至一边空荡处,裁去多余的部分,使线香长短保持一致,手工的部分便完成了。

手工制作的线香不可放在太阳下暴晒,而要放置在恒温恒湿的制香室内阴干,因此,我们就需要静静等待时间的酝酿。



线香阴干还需几日。

回到茶几旁,翁来英老师和翁鉴智为我们点燃了一支海洋调的线香“水宗”,并以其原料甲香和龙涎作为对比。

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不变的话题。继承父亲翁来英的衣钵,寻着古籍中先人的足迹向前,在复刻过几款古方后,翁鉴智开始尝试制作带有自己印记的香。

复刻过几款古方后,翁鉴智开始制作带有自己印记的香
“水宗”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江汉朝宗于海。”他以《尚书·禹贡》中的这句话为这款香命名。
生长于海岛,对于海洋的气味自然再熟悉不过。

这支线香的香气,便是能勾起关于海洋的诸多记忆,如月光下的粼粼洋面,略带咸腥的拂面海风,以及枕着涛声入睡的夜晚。褪去腥臭的龙涎气息柔和,与螺盖制成的甲香共同奠定了这支香的基调,凛冽、厚重,带有一丝凉意。

中国有五道,书道以明志、花道以养心、茶道以协和、琴道以怡情、香道以静心。谈起古人与香的生活,写诗有香,弹琴亦有香,香道便融在寻常二三事中。

时至今日,我们很难完全复原那些令人神往的风雅生活,但踏入制香室后,却可以给自己一点时间,走进一场中国古典香气之旅。像古人一样,四下无事,一般闲情,只是专心调制一款属于自己现下心境的香。

纯手工制香,拥有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但令人难忘和神往的,或许并不单是自己做出来的这款独一无二的香,而是体验本身。

中国式制香,的确包含了太多神秘、浪漫,以及与时间、天地、自然通过各种感官进行沟通的莫测玄妙。

值得称道的是,新闻学出身的翁鉴智,借助bilibili、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传播香文化,积累了不少忠实粉丝。

去年他发起了“漂流香”活动,将制作的香寄送给粉丝,逐一传递,并邀请每个人写下品香的感受。不久前他收到寄回的盒子,里面多了很多大家自己做的香;来自全国30位香文化爱好者在本子里写下的言语,更令他感动。

就像父亲一样,传播香文化,是翁鉴智一辈子的使命。在父亲翁来英的盛名之下,他依旧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不仅研发出更多当代年轻人喜爱的香,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走进香,了解香。


来源:舟山普陀文旅公众号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