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
纤维|纤维艺术的新境界,让工艺美术走进生活
时间:2021-09-13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84      分享:

手工艺源自民间、来自生活,几千年来中国的手工艺生产、加工和使用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脱离生活的手工艺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无法真正融入自然的怀抱。要振兴传统手工艺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当下生活本身,要让手工艺真正融入社会”。这是纤维艺术家覃大立对当下传统工艺美术创新发展所一直秉持理念。

覃大立是广州美术学院的教授,是我国纤维艺术领域成果丰硕、辛勤耕耘的艺术家和实践者。他早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专业,师从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万曼(Maryn Varbanov,1932-1989)和中国纤维艺术家施慧教授学习染织设计。毕业后他曾在服装工厂从事打板放样,后进入广州美院建筑学院装饰艺术专业任教。大学期间,覃大立接受了较严格的传统编织工艺的训练。一次广交会的偶然相遇,给他提供了一个探索纤维艺术新境界的难得机会。国外客商希望开发篮筐这一类材料编织的产品。虽然当时覃大立还没有研究过这类材料的编织技术,但他对这一课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时代受到的传统编织技艺训练使他更容易进行这种转变,他开始尝试用柳条、藤条、木皮等材料进行设计和创作。

 图1《装饰艺术》,作者:覃大立,材料:木皮、竹片

 图2《毛毛球》,作者:覃大立,材料:柳条

传统篮筐编织技法主要是对图案的编织,但都是平面延伸,并已相传了数百年,加上使用方式也无任何改变和创新,致使这种产品模式已不太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今天,人们更希望艺术能够创造新的形态、新的生活方式,作为篮筐艺术理应也要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展现出新的模式。覃大立曾看到过一些国外的高级编织工艺品,这给了他开发中国新式编织工艺产品的灵感。在学校时,他的老师就曾经强调手工艺设计应当表达观念和表现材料本体美,通过编织本身创造思想及满足功能需求,由此才可能让营销创造利润。今天看来,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观念。

 图3为企业提供的产品设计,由覃大立指导设计的赞助企业提供

这一理念对满足国外厂商的“需求”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思维方式,只有“强调编织本身,找到其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传统编织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编织和介入思想。这就好比油画家的创作不应是在模仿以前作品的形象,而应是利用油画的工具、材料和语言创作出新的有思想的作品,即不强调技术本身,而是对技术延伸进行表达”。他认为,与其花费时间思考抽象的创意,不如直接将精力投入对材料特点和语言的研究中,最大程度发挥出材料的特性。如柳条长度不长,表面光滑,每一根的粗细均匀,但收口效果不佳,更适于编织一些富有转折和造型粗犷的产品;藤条柔软而富有韧性,更适于制作一些细腻的形态;竹子用大漆处理之后适于永久保存;而木皮则更为柔软,可以制作出各种起伏、旋转的样貌。根据这些特点进行的相关技术和造型的开发,将产生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编织形态。他的这些思考和实践很快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一系列突破传统的尝试在篮筐、生活实用品、装置艺术、纤维艺术之间跨界转换,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以一种新的语言呈现出来。 

图4《北极熊》,广州美术学院,作者:魏可凡、张浩鑫、冯嘉琳,指导教师:覃大立
 

图5《大鱼》,广州美术学院,作者:蔡晓君、潘裕晖,指导教师:覃大立

 图6《书海》,海南三亚瑰丽酒店大堂艺术装置,作者:覃大立,材料:藤条

覃大立创作出的作品很快在展会上吸引了不少客商的注意。随后,一些国内的厂商也开始寻求与他合作,进行人员培训和新的编织艺术品的开发。这也带给他更大的信心,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入的层面进行现代编织艺术和传播的实践探索。

“今天复兴传统手工艺的真正核心应该是‘自救’,以‘自救为主,扶持为辅’”。覃大立说,现在不少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总是停留在理论或不断复制的层面上,这并不能使传统手工艺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反而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延缓了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复兴。只有那些真正具有使用价值、能够为市场所接受,并创造出经济效益的手工艺术,才有可能在市场的洗礼和考验中繁荣发展。因此,手工艺要在今天的社会存在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成为一种“空间”。他在这里所说的“空间”并不是平常人们所说的物理的空间,而是一种“有承载能力的空间”,手工艺的生产和艺术要成为一种能够承载现代人的情感和文化的“空间”。

就编织艺术而言,覃大立认为,编织工艺最关键的核心并不是造型的创造,而是对当下社会人们的生活和使用方式的再设计。只有找到合理的使用方式,才能激发新的欣赏和审美认知,才能使手工艺产品具有不断生发的动力和与社会结合的契合点。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将使用方式在其可能的方向上予以放大,形成审美趣味的延伸。事实上,审美也是一种现代功能的实现。今天,一些对审美的表达还停滞在书本的理论知识层面,并没有和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发生关联,其结果只能是一纸空谈。

覃大立于是将其编织创作的重点集中在概念的提出和实现上。他尝试研发新的编织技术去实现各种新的造型,进而展现新的审美“空间”。而要解决审美价值的延展问题,就必须对传统的编织技术有所改变。他尝试将传统的编织地毯的栽绒技术运用到柳条、藤条等材料之上,改变了经线和纬线的穿插方式,以结构的造型变化催生出新的造型,实现了柳条和竹藤材料的立体造型编织的突破。除了像灯具、茶具这一类的实用物品,近年来,覃大立还创作了一系列大型的室内空间造型,将竹藤材料的特性演绎到新的艺术高度。

 图7《树巢》,覃大立教授指导其团队共同完成,广州美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在传统手工艺复兴的问题上,覃大立还特别强调营销。他认为经济效益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尤其在当下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只有创造经济效益,才有机会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入传统手工艺行业当中,这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如他所言,今天的营销模式和过去早已不同。作为设计者,今天应该有主动营销的观念,只有熟悉了当下的营销方法和趋向,对设计的推广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8《劲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者:覃大立,制作:山东工艺美院2-14级学生

 图9《重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指导教师:覃大立

覃大立提倡从编织本身入手,在编织制作中不断发现,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材料的特性。“材料即天籁。”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柳宗悦(Sooetsu Yanagi(1889-1961)曾经这样赞美手工艺的材料,“材料中凝缩了许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因素。工艺既是人工所为,则必然沐浴着自然的恩惠。民间器物保存了材料的天然美丽,也就承袭了天然的优良趣味。”的确如此,手工艺术中的材料本身就是有内容的。因此,在工艺和制作方式的选择上也会随主题的不同而各异。例如,“柳条本身就带有自然符号的特点,而其加工方式则是有着人文情怀的传统手工技术。将二者融入到现代生活当中,便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对话”。覃大立通常会先带领学生动手编织一些简单的柳条或竹藤篮筐,在熟悉了这类材料的属性和掌握了基本的编织技艺之后,再开始确定所要表达的主题。而后,进一步创造符号形象来表现主题,使其完善,成为具有思想的艺术形态或承载功能的形式。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继承与保护的问题上,真正需要的是对手工艺的创造和生产投入实践、脚踏实地去开发。只有创作出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品,传统手工艺才有存在和发扬的机会,这才是今天传统编织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之道。

覃大立的实践开创了纤维艺术的新境界,这种新的境界不仅体现在对传统产品功能的创新开发上,也体现在纤维艺术语言、技术的创新发展上,更体现在把艺术实践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上,真正体现了让工艺美术走进生活、带动产业发展,成为新时代高品质生活的推动者、实践者。祝愿他的纤维艺术跨界探索之路越走越宽阔。

 图10《相拥》,广州美术学院,作者:李园菲、黄靖,指导教师:覃大立

图11《浮生若梦》,四川美术学院,作者:童晓、闫国进、廖美玲,指导教师:覃大立

 图12《浮光》,中国美术学院,作者:黄相斌、胡屹峰、吴夏、何子、屠周仪,指导教师:覃大立

来源:《装饰》,原文:《由技进道·知行合一:覃大立的当代编织艺术和教育》,
供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