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讲到:“扶贫”,是过去五年至十年我们国家的三大战略之一,也是我们的东西部协作战略规划。“扶教”也可以理解为助教,是我们在精准扶贫当中对当地的传承人进行培训、培养,主要体现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方面;“育产”就是对当地产业发展的推动,也可以理解为“促产”,即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育人”则是我们高校的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大会主题“产教融合”,尤其是高职院校,包括本科应用型高校,应该把我们的教育和当地的产业进行密切结合。“产教融合”有三个层次,一是各自为政,仅通过一个框架将双方联系在一起;二是随着双方的理解和不断地融合,开始达到新的层次,企业、行业、政府和高校,四方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增强了交流力度;三是政校行企四个方面的高度信任与融合,使得我们的产业力、教育力、人才力、创新力在每个链条的都高度契合,这就是高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一、典型案例,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郁江,通过定向招生方式进入我校,在学校、镇湖街道和镇湖刺绣协会的共同培养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成为苏绣专业方向的实训教师。在校期间,她积极参与刺绣传承与教学,共培养了 60 余位刺绣新传承人并远赴新疆和海南,向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从艺者传授苏绣技法,极大地促进了苏绣的传播。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证融通”邀请赛中华传统刺绣技艺赛项并获奖。苏州镇湖是中国刺绣艺术之乡,有8000多位绣娘,刺绣产值近10亿元。为满足镇湖刺绣行业发展之需,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启动非遗织绣班招生,订单式培养刺绣新传人,助推传统工艺转型升级,形成人才培养的“镇湖模式”。
我校非遗研培学员潘仕学,来自贵州省雷山县麻料村,在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的支持下,参加了我校非遗研培计划。回乡后,建成了麻料村银饰技艺传习基地,将银饰锻造与旅游结合,帮助老弱妇孺及贫困村民创业增收、脱贫致富。多年来,我校依托文化和旅游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建的“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通过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等方式帮助西部地区开展脱贫攻坚。面向贵州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松桃梵净山可持续发展项目”等4个实践创新项目,培训中西部农村手工艺从业者2385人次,帮助兰州城市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西部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2020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等媒体对我校推动贵州雷山麻料村非遗助力脱贫和非遗品牌扶贫的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二、学校概况,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有着六十四的年艺术设计教育历史,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所艺术类高职院。荣获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优秀、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在2022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中期验收优秀,综合满意度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服务贡献50强、双师素质比100强。
2011-2022年间,学院最低录取分数线超出公办本科省控线平均40多分,连续八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创新创业示范校。专业特色有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两大专业系列,覆盖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部分职业岗位,同时设有七个二级学院,包含25个专业和54个小专门化方向。
三、主要做法,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机制体制创新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能有效激发办学活力,突破发展瓶颈,提高高职院校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二是形成产教融合四种模式:①镇湖模式,特色产业转型---教育凝力,②桃花坞模式,抢救文化遗产--教育给力,③雷山模式,民族文化出山--教育助力,④大师工作室,行业大师驻校--教育借力;三是四种方式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①立足苏州,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②西进贵州,支撑国家脱贫攻坚战略,③北联雄安,助力首都副中心新发展,④传承创新,服务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四、取得成效,一是面向工美重点产区,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二是激发产教融合活力,以立足长三角,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服务产区,支撑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师生参加“广交会”及苏州创博会探索高职教育新路径;三是通过教育扶贫,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实践育人;四是与法国国民教育部及其所辖的法国艺术设计高等学校开展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五是推动人才培养与非遗保护、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的有效结合,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成果被文旅部誉为非遗研培“苏工美”模式,被《新华日报》誉为工艺美术人才培养“雷山模式”相关案例进入国家内参,为高职教育改革与非遗新传人培育提供改革方向和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