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克美:“工美”的不息耕耘者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唐克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定海县人,1939年11月出生于上海,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曾任北京工艺美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北京服装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员,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1956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现中国美术学院附中),1958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现中国美术学院)。1962年至1968年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任教,担任设计专业基础课和毕业设计辅导教师。
1972年至1982年,在北京艺术研究所设计室工作的十年间,主要从事产品创新设计,编绘工艺美术艺术藏书,策划、组织每年举办的北京工艺美术展;研究书写北京景泰蓝艺发展史;受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邀请,参加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发掘文物的造型、纹样、工艺制作的研究与绘图。这十年,是她对传统工艺美术从深入认知到由衷热爱的重要阶段,这一飞跃是她毕生执着工艺美术事业的动力。
1982年至1999年,调入北京市工美集团总公司,曾任副总工艺师、副总经理,主管技术、质量、教育等工作。
1999年退休后,荣获北京市“科技奥运先进个人”“北京市工艺美术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唐克美在工美集团工作期间,主持恢复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建制,主持创建“北京工美集团职工大学”, 创办重点大企业如玉器厂、花丝厂、珐琅厂内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建制业内企业各工种年度技术比武及师傅带徒活动。在总公司系统内,建立起适应企业人才需求、实用型大、中、技、工的人才教育体系;设立年度“青年设计大奖赛”和“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奖赛”两项活动,有效地激励和提高全行业创新设计的意识、热情与能力。
在充分发挥技艺人员实力上,首先提出开发“高、精、尖”工艺美术品的创意思路,投入少而精的财力和人力,实现较高艺术价值的效益目标。通过实践,目标实现,由此形成行业优势,进而推广成为企业的重点开发项目。同时,她还探索工艺美术向高端建筑装饰空间发展,成功完成了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北京厅的部分装饰工程,使其呈现出具有中华民族艺术风范、高端大气的东方气质。
在企业技术管理上,在认真实施改造与优化老企业的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的同时,引进相关先进设备与技术,改善劳动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多元新品,均取得较好成绩。
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加强机构建设的研究,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集总公司人力资源新组建了地毯研究所、抽纱研究所、金属研究所,以研究所开发优、新产品的能力,引领并带动系统内企业的创新开发水平,从而提高北京工美的整体技艺实力。
在关键技术攻关上,她组织行业“金属模具学习班”,聘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权威教授郑可先生,全程主持、执教与实操,突破了北京工艺美术产品“千人一面”的老框框。
她组织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汉唐艺术学术班”,亲自动员了具有技艺实力的设计制作人员参加学习,聘请国内艺术学院、博物馆的名教授授课,并赴山西、陕西、甘肃敦煌等地参观、讨论和研究,再结合各自的专业进行设计和制作,学员们从理论到实践寻求到创作的新思维和新手法,结业作品风格焕然一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时,得到业内外广泛赞许。模具班和汉唐班的两期学员们,在今后较长时间的基层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引领总公司技艺的创新与提高。
在担任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期间, 她推动与日本工艺美术界开展多项学术交流,其中与日本七宝烧的互往展览、技艺交流活动延续至今,时间长达三十余年。
1980年,她借调至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现北京工美集团),担任北京市政府组织赴香港 “北京名艺人作品展”的总设计、总策展和总宣传。展览规模大、品相高,在香港展出获得成功,打开了文革十年封闭壁垒,为北京市重振工艺品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4年,她主持国务院颁授给十一世班禅的金印、金册、金匾的设计和制作任务,受到中国轻工总会的通报表彰,参与工程的全体人员,受到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接见,她本人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
1998年,她参与编辑撰写《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一书,获得首届“中华优秀出版图书奖”;参加《中国美术全集》王器、象牙金细两册工艺集的编辑,并撰写两册的论文。
2008年,她撰写的《奥运新道德观》一文,获得北京市科协年度论文一等奖。
2009—2013年期间,她担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编委、北京地区的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她编辑出版有《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造型与纹样》《玉器图录》《青铜器造型与纹样》等图录十余册,发表玉器、象牙、金银细金工艺等多篇论文。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