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化与重生—对话陕北剪纸博物馆” 暨“原生艺术与当代话语:对真实性与可及性的阐释” 学术研讨会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资讯中心
研讨 | 物化与重生—对话陕北剪纸博物馆” 暨“原生艺术与当代话语:对真实性与可及性的阐释” 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4-07-20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40      分享:

2024年7月13日,“物化与重生—对话陕北剪纸博物馆”暨“原生艺术与当代话语:对真实性与可及性的阐释”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米脂县高庙山村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中共米脂县委、米脂县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协办,中共米脂县委宣传部、米脂县文化和艺术界联合会、米脂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米脂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许奋、委员余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副理事长、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王建中,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陈青、滕菲,秘书长孙磊,委员王檬檬、曹小鸥、周武、林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解勇、支林等参加研讨会及相关学术活动。


13日上午,中共米脂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树森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共米脂县委书记王曼华致欢迎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湖北美术学院原校长许奋,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分别致辞。开幕式上同时举办陕北剪纸博物馆揭牌、授牌仪式,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秘书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孙磊,榆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忠共同为陕北剪纸博物馆揭牌,中国剪纸研究中心艺术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副教授郭庆丰被聘为陕北剪纸博物馆“荣誉馆长”。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特邀专家学者、榆林市和米脂县的相关领导、剪纸艺术传承人以及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师生和剪纸艺术爱好者近200人参加活动。

开幕式后进入研讨会主旨发言环节,会议由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秘书长孙磊主持,特邀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十个议题展开精彩发言。

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秘书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孙磊主持研讨会。

中国民协顾问、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教授作主题发言。
乔晓光围绕《乡土感与现代性:中国剪纸的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个人关于剪纸领域基本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文明转型期中国剪纸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文化状态,陕北剪纸在中国剪纸领域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案意义,民间剪纸包含着最朴素的生存哲学:艺术是日常劳作与人生磨难境遇中的文化实践积淀,是人生存心理的情感依托。他进一步探讨了传承人的使命与社区实践、剪纸作为活态文化的研究方法、文化遗产地非遗主题博物馆建设、剪纸教育实践的多维性、剪纸创新实践的5个核心素养和11个基本问题,并提出,剪纸是自我对话的媒介与通道,剪刀的“心理书写”是手对心唤醒的自我疗愈,剪纸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湖北美术学院原校长许奋教授作主题发言。
许奋通过时间线索梳理陕北剪纸的造型语言及信仰,他认为,纸的使用与文明是和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剪纸是最具人性亲和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剪纸历史悠久,它与民风民俗、节日吉庆、祭天祭祖等活动共生共存,尤其是陕北剪纸在继承了本原思想下形成了其独特的内涵,即以生存与繁衍为其基本的生命主题,并始终贯穿于陕北剪纸文化中,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他认为,陕北人以剪纸承载生存的情感与信仰,并以剪纸的形式传承着黄河文明的图像语言。在这个未来已来,过去还未去的时代,我们应当透过陕北的剪纸看世界,从世界的剪纸反观陕北,才能看到陕北剪纸的未来,才能看到未来陕北的剪纸。

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陈青教授作主题发言。
陈青从数字召唤和都市再生两个角度探讨剪纸艺术的再生路径,首先介绍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形成课题成果“中华剪纸数字空间”,汇集剪纸创作、研究、展示以及创新实验的多元样本,借助数字技术通过数字信息集成,全面展现中国剪纸艺术的基本面貌,探索针对剪纸艺术保护与传播的新技术机制。关于剪纸艺术的都市再生,她认为,技术革命的数字时代,都市再生被再赋能,剪纸艺术的都市再生体现为移植、互植、被植三种形式。她提出三个样本,陕北剪纸博物馆是具有典型特征及实践意义的剪纸艺术保护性研究的都市再生样本,马蒂斯作为样本,他的剪纸不仅是形式的主体,也常回归于作为介质的技法,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符号重回生活,体现在建筑、家具、服装、壁画等现代设计应用中。镂空作为样本,既是剪纸技艺特征,也是亘久的审美样式,多场景的现代应用所形成的拓展与转换可以构建剪纸再生的共时空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杨阳教授作主题发言。
杨阳介绍了自己在家乡牟平区养马岛开展的“艺术乡村”社区实践,以剪纸艺术为主要内容,挖掘本地剪纸艺术,传承民间剪纸技艺。杨阳教授联合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地方剪纸传承人,通过理论学习、技艺操作、实践辅导、实地参观、讲评展示等内容,带领村民进入剪纸艺术,村民不仅掌握了剪纸的诸多表现技法,还结合养马岛渔村地域与生产特色,创造出很多带有浓郁海岛气息的海洋文化主题剪纸,创作出的一批原创作品,为日后建设特色文化艺术乡村积累了素材。
在剪纸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村民有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剪纸艺术回归生活,张贴剪纸烘托了节日气氛。在弘扬传统文化,普及民间艺术的同时,也提高了乡村精神力量的凝聚,探索了一条以剪纸艺术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周武作主题发言。
周武聚焦乡村文化振兴,以自己所带领的团队工作为例,探讨手工艺视域下艺术教育实践的场所精神。他认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实强国发展战略,重点是锁定乡村文化振兴首要任务,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介绍了中国美院手工艺术研究团队实践的四条主要路径。四个模块的思路与举措各有侧重,人文场所探索前沿领域;文创工坊注重创新、创意实践;非遗研培重视的是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拓展,工艺基因的研究;科技平台强调的是数字科技赋能,聚焦手工技艺关键技术和创新应用研究。以前瞻性、创新性、传承性、学术性的探索实践,提出多方位、多层次、多线性的见解,助推手工艺产业和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核心命题。


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曹小鸥作主题发言。
曹小鸥提出对窑洞空间与生活方式的思考,从社会学场域理论介入,“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探讨窑洞空间与陕北剪纸的关系。她认为,窑洞空间是一个实际空间,也是时间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艺术空间和资本空间,窑洞的时间空间与陕北剪纸的关系在于寓意,窑洞的社会空间与陕北剪纸的关系在于风格特征与题材功用,窑洞的文化艺术空间与陕北剪纸的关系在于创造、装饰与趣味性,窑洞的资本空间与陕北剪纸的关系在于传承与流通(传播)。

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院长林栋教授作主题发言。
林栋围绕创新表现,从材料、方法、形式三个方面,探索米脂剪纸艺术的新视角。他认为,在材料选择上,除传统的纸张材料外,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类型的材料,为剪纸艺术带来新的质感和视觉效果。材料选择上考虑环保因素,选择可再生或者可回收的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创作方法上,尝试利用数字技术,如数码设计软件或者数控切割技术,来辅助剪纸艺术的创作过程,并通过跨界合作来探索剪纸艺术在多元化艺术表现中的新角度和应用场景;在创作形式上,注重多层次的剪纸表现,引入立体化的表现形式,创造出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作品,通过透光材料或者特殊的剪纸技法,创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同时,尝试将剪纸艺术与其他媒介融合,拓展剪纸艺术的应用领域,考虑将剪纸作品与装置艺术结合,增强艺术作品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教授作主题发言。
武小川介绍了关中忙罢艺术节的经验与模式,2018年以来,“关中忙罢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六届,以展演艺术、生态艺术、民间艺术、社会艺术、大地艺术的综合呈现,用艺术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动力,唤醒人们的千年乡愁,使艺术的价值与土地相连、与人民相关,真正让文化落地生根,已经成为鄠邑区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IP。忙罢艺术节借助各类艺术形态、文化形态,挖掘本地历史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重塑乡村美学,推进美学经济,打造高品质的艺术活动与展览,形成对本地文化的提升,塑造朴实、厚重、温润的乡村图景,带动各方能动,持续探索一条艺术长期参与乡村振兴之路径。武小川认为,关中忙罢艺术节的根本,是一场“在地化”的现场艺术,在于用当代人的视角和表达,重新理解和揭示历史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系统。师生们进入到乡村、社区、城中村开展调研、展开研究,然后在现场中呈现各种由社会“问题”推动的艺术实践。并以此成为回馈乡村、回馈社会的最佳表达。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专委会副主任、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张西昌副教授作主题发言。
张西昌从剪纸传播、村落空间、剪纸功能、民间艺术与博物馆四个方面,探讨剪纸艺术的空间传播与功能变迁, 他认为,剪纸的灵魂不得不借助物质的载体和物理的空间,将人心的牢韧、宽阔和自由,将神灵对人类的慈爱与考验蕴含其中并淋漓表达。剪纸传播与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人之因素有关;村落空间是物理空间也是精神空间,有公共空间,也有私属空间;剪纸的功能涉及链接、疗愈、形塑和装饰。


中国剪纸研究中心艺术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研究所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郭庆丰副教授作主题发言。

郭庆丰从个人数十年来对陕北剪纸研究的角度出发,概括介绍了陕北剪纸的分布概况、具体分类、文化艺术价值以及对陕北剪纸博物馆的未来展望。陕北剪纸博物馆馆内档案收录的陕北剪纸艺术家129人,展出剪纸5413幅。窑洞中剪纸的呈现建立在对陕北地区剪纸文化艺术长期的田野考察实践基础上,包括郭老师从高中毕业后三十几年来对陕北剪纸的研究和梳理的重要成果。从衡山山脉馆到刘兰英个案馆,陕北剪纸的陈列大部分是按照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的。用极具艺术创作的手法分别将安塞剪纸、绥米剪纸、三边剪纸、神府剪纸、洛川剪纸陈列在明五暗四六厢窑的传统窑洞院落格局中。囊括了婚俗剪纸、巫俗剪纸、丧俗剪纸等剪纸类型,突显了陕北剪纸自古以来在艺术审美和民俗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13日下午,召开“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工作会议”,会议由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秘书长孙磊主持。会议首先进行集中理论学习,学术秘书王佳领读学习《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会后全体委员集体赴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开展党情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会议期间,参会委员围绕议题《数智化语境下工艺美术创作评价转向与专业建设发展》,结合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工艺美术作品评价标准,以及未来工艺美术创作与专业发展展开研讨。



针对“工艺美术”“手工艺”“非遗”等概念廓清、专业建设发展、创作人才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中全球与本土价值的挖掘以及评价标准转向等问题发表意见。会议一致认为,数智时代要主动迎接技术变革带来的创作理念和手法的变化,适时调整作品分类评价体系和创作准则。大会倡议,在数字化、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技术等为特征的数智化时代,一方面我们要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运用新科技助力地方民间工艺的资源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提高创意创作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深入研究地方民间工艺暗含的生活哲理、精神哲思和生态哲学并赋能我们的艺术创作,以此强化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无法超越的艺术家价值。同时,针对传统工艺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专家们呼吁在尊重地方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社会习俗的前提下,赋魅地方精神,赋能文化两创,赋予作品以个性化的“性格”和“灵魂”,推动地方创生、重塑地方价值、形成地方特色、凝练地方精神。



下午同步举办“剪纸艺术与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专题研讨会”,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教授主持会议。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一级巡视员傅亦轩,中国民协顾问、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鉴定与定级专家委员周晓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杨阳,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原院长马路,陕西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原主任委员王建领,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原院长詹秦川等专家学者及院校教师代表围绕议题在会上作发言。

本次学术会议,围绕大会主题和10个分主题开展了广泛研讨和深入交流,通过汇总,形成了重要的学术成果《高庙山共识》。

陕北剪纸博物馆全貌

陕北剪纸博物馆马俊英个案馆(原貌复制)

高凤莲剪纸《麒麟送子》

刘兰英剪纸《男人》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工艺美术艺委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