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战略目标,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三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如何发挥独特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也是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关注的话题。
今年两会前夕,吴为山发表了题为《把个人情感、艺术融入人民,融入伟大时代》的署名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吴为山强调了艺术创作与时代、人民之间深刻的联系,并希望通过作品,让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滚滚向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今年两会期间,吴为山带来的提案,重点关注文化艺术的时代功用和中华历史文脉的赓续。
一、构建文化养老新模式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传统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需求,开创养老新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吴为山今年两会的提案之一就关注养老新模式问题,他提出,推动养老院转型为终身教育书院,构建文化养老新模式。
吴为山在调研中发现,许多老人不愿入住养老院,不仅因环境问题,更因缺乏文化生活与社交,产生“被安置”的孤独感。艺术、文化、教育是滋养心灵、激发创造力的关键。如果养老不仅是“照护”,而是与文化、艺术、教育结合,是否能让老年人晚年更具意义?因此,他提出,将养老院转型为终身教育书院,以文化养老为核心,打造学习型养老模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吴为山告诉记者,在海南、青海等地,探索创新养老模式已有成效,文化养老、旅居养老等新业态正在兴起。但当前养老模式仍有一定局限,比如,心理抗拒与社会脱节,封闭环境易让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影响心理健康;缺乏文化与精神生活,大多数养老机构仍停留在基础照护,难以满足老年人学习创作社交需求;家庭观念影响,部分子女对养老机构存有顾虑,社会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优质空间不足,同时部分地区因生源减少,闲置学校资源未能有效利用,若与养老体系结合,将形成新的文化生态。
如何针对这些局限,推动养老院向终身教育书院转型?吴为山认为,在文化、艺术、教育、科技赋能下,把传统护理中心转变成文化书院,可有以下新模式:
建立“终身教育书院”,优化养老环境。设置书画室、音乐厅、手工艺工作坊、科技体验区等文化空间,鼓励代际共学,促进老年人与年轻一代互动。养老院可按老年人家中布局布置居住空间,增强归属感,并结合本地文化IP(如苏绣、秦腔),打造地域特色场景。
设立老年艺术与文化课程。如开设书法、绘画、音乐等传统课程,增设数字艺术、短视频创作等新内容,吸引“年轻化”老年群体。定期组织文化讲座、艺术展览,邀请专家学者分享,激发学习动力。
发展“智能+文化养老”。引入AI健康监测、远程医疗、智能陪伴系统,帮助老年人便捷获取医疗与生活服务。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线上课程和VR体验,让他们轻松感受世界文化。
打造“文化疗愈”体系。针对失能失智老人开发音乐律动、触觉艺术等非语言疗愈项目。开展“家庭口述历史项目”,鼓励老年人与家人互动整理人生经历,通过影像、口述历史等方式记录并传承。
建立“适度劳动养老”机制。设立“文化贡献者”荣誉体系,鼓励退休教师、医生、手艺人担任“公益导师”,并颁发实体或数字勋章,推动“以劳养老”模式。
设立“文化养老专项基金”。政府、企业、社会共建养老文化基金,支持终身教育书院发展。鼓励老年人通过教学和创作获得基金支持,手工艺品可入选书院展览、口述历史被档案馆收藏、创作故事出版成册——让老人的智慧被看见、被传承。
文化地标式养老,融合文旅共生。将养老院打造为可游、可学、可体验的文化景观。北方依托冰雪、民俗,打造冬季IP,比如“银发冰雪节”;南方结合园林、非遗,推出沉浸式体验,比如昆曲、茶艺。创新“银发旅游”,开发“养老院—文化遗产”联票,老人可旅居、导览,实现“以文养院”。
基于以上具体措施,吴为山建议,由民政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动,将终身教育书院纳入养老体系,给予政策扶持;先在部分城市试点,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投入,通过政府补贴、企业捐赠、社会众筹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强宣传引导,通过传播“文化养老”新形象,扭转社会刻板印象。
吴为山表示,养老不应仅是“安度晚年”,更应成为人生智慧的沉淀、文化创造的延续。让养老院不仅是护理场所,而且是承载文化、艺术、教育的温暖书院,让老年人不只是“被养老”,而是继续“创造美、享受美、贡献美”。
二、构建馆际协同机制
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一直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美术馆功能,今年两会提案之一就聚焦于此。
吴为山认为,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联合,既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路径,更是解码中华文明基因、铸就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选择。唯有以制度创新打通资源壁垒,以科技赋能激活美学表达,以全球视野讲好文明故事,方能使五千年文明长河真正流淌进人民心田、汇聚于时代潮头。因而,他在提案中提出,要构建馆际协同机制,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吴为山指出,近年来,美术馆、博物馆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中国美术馆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联合举办的“墨韵文脉”系列展览;辽宁省博物馆与北京画院等五馆联动传播齐白石绘画艺术。这些合作让藏品“活”起来,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但当前馆际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馆际协作多集中于短期展览,缺乏长效联合策展机制与资源共享平台,跨领域学术研究不足;藏品互补性未系统性挖掘,资源互补性未充分释放,难以完整呈现文明演进脉络;展示形式互动性不足,数字化应用滞后,年轻群体参与度低;公共教育功能局限,多局限于单向输出,未形成“历史-艺术-现实”的立体化阐释体系;国际传播话语分散,叙事视角碎片化,未能以全球语言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针对以上情况,吴为山提出,构建系统性馆际协同机制,是必须,也是必然;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鼓励美术馆、博物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目标、内容和方式。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合作项目开展,如联合展览、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同时,为合作提供资金保障,鼓励馆际之间全方位深度合作。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展览。共同梳理文物和美术藏品,联合策划展览。比如,以历史朝代为线索,展示不同时期文物与美术作品,呈现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品牌,比如“墨韵文脉”系列。以艺术对话文明为切入点,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打造海外巡展品牌,诠释“和而不同”的文明观,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
加强数字化合作。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和美术作品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展示,打破时空限制,让观众随时随地欣赏。合作开发数字展览、虚拟展厅、线上教育课程等,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提高公众参与度。
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联合成立研究中心或学术团队,与海外机构共建文明研究联盟,开展跨学科研究,深入挖掘文物和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展览提供学术支撑。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促进学术成果共享。
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合作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教育活动,如针对青少年的研学活动、针对成人的艺术鉴赏课程等,提高公众对文明连续性的认识。利用多媒体、互动体验等手段,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增强吸引力和趣味性。建立校区、社区美育网络,在校区、社区设立流动美术馆,开展美育工作坊。
健全制度保障,激活长效动能。可在《博物馆条例》《美术馆管理办法》中增设“馆际协作”专章,建立“双馆人才交流站”,实施策展人、修复师跨机构挂职制度。将联合策展数量、社会教育成效纳入考核机制并规定权重。
吴为山认为,通过长期系统化实施上述建议,可在文明阐释维度,构建贯通考古实证与艺术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可在文化生产维度,催生数字文博、智慧美育等新质生产力;可在价值传播维度,打造可感可知的文明传承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