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陶艺对釉下五彩瓷的影响
张小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兴起的现代陶艺,是直接从西方现代艺术发展中嫁接过来的,它作为当代一种艺术形式已被广泛接纳和认可。中国的现代陶瓷专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也随之丰富,对各大产区的陶瓷制造特点的需求也随之而上,釉下五彩瓷就是其中的一章。
一、釉下五彩瓷历史
釉下五彩瓷源于唐代长沙铜官窑。在唐代中期,长沙窑首创了在青釉、褐釉、白釉的坯体上装饰釉下花纹的新工艺,突破了传统的单色釉,在工艺上“独树一帜”。在二十世纪初叶,湘人熊希龄在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公司。1907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青花一色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验,研制出釉下五彩颜料,运用中国工笔画双勾填色的装饰方法和“三烧制”的工艺技术,发明了釉下五彩瓷器。1909年至1915年,釉下五彩瓷分别参赛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以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均获金奖。自此,釉下五彩瓷名声大噪,驰誉中外。然而,这一历史辉煌在旧中国并没有顺利延续,由于倭寇摧残,这一世界创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竟处于技艺濒于失传的境地。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方努力,釉下五彩瓷艺术有如枯木逢春,得到了迅速恢复并在中国现代陶瓷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1958年起,醴陵窑生产的釉下五彩瓷成为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用瓷;1959年釉下五彩瓷被选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工人体育馆以及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处用瓷;1964年釉下五彩瓷国宴餐具又成批精制,随后毛主席专用瓷器,天安门城楼、中南海和钓鱼台国宾馆等用瓷均指定为醴陵窑烧制的釉下五彩瓷。釉下五彩瓷还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礼品瓷馈赠给克林顿、撒切尔夫人、裕仁天皇等外国首脑。因此,醴陵窑被誉为中国的“红色官窑”,釉下五彩瓷便是名符其实的“御用瓷”。
二、釉下五彩瓷的特点
釉下五彩瓷是由于它的文化底蕴形成的艺术价值。其特点是质地洁白温润,色彩清新淡雅,画面清雅明快、釉汁晶莹光亮,是陶瓷艺术中集材质美、工艺美、装饰美、釉色美于一体的一束奇葩(如图1)。从外观的视觉效果和内在美的因素,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陶瓷艺术精神。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釉下五彩瓷这一陶瓷艺术瑰宝在历练百年后,与现代陶瓷艺术相互碰撞与融合,面临如何做到既“尊重传统”又“走向世界”的问题,陶艺家们在注重材质、工艺、创意的完美结合上,在实用与欣赏及意趣的表现上,尤其是在揉和时代审美意识上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三、现代陶艺对釉下五彩瓷的影响
现代陶艺的创作注重的是个性的表达和精神追求。在表现形式上,它打破了既定的准则,完全超越了实用的功能,表达的是美感、意趣或是某些观念。它突破了传统陶艺的规范性,在创作手段上呈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尤其是在寻找新的艺术语言上,获得了某些突破,催生了陶艺风格的丰富多彩。 现代与古典是一种相对应的时代概念,陶艺的现代形态是对传统形态的变革和扬弃,也包含了对古典传统和现代传统的变革和扬弃,对于优秀的传统技艺要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的魅力是永远切割不断的,世界陶艺协会主席TONYFRANKS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釉下五彩作为一门传统的、民族的高雅艺术,决不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所能替代的。它的传授主要是世代传承的模式。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创办的湖南瓷业学堂教授釉下五彩,在历经百年后,工作作坊、学徒、产区传代等授业的方式不再适合釉下五彩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陶瓷专业院校在教学中对釉下五彩的教育只存在于陶瓷的工艺美术史,没有更多的实践课程,它只作为名字解释的形式出现在专业陶瓷学校的历史或者理论专业书籍上,并不符合现代陶艺的教学需要。现代陶艺的发展呼唤醴陵釉下五彩瓷这一独特的艺术创造形式的参与。
八十年代中期,受西方艺术观念影响,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形式和思维逐渐从传统意识中脱离出来,并将这种独特的风格形态扩展到一个更加宽广和自由的领域中去。进入九十年代,伴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陶艺首先面临的就是冲破一切旧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开发新的技术材料,避免艺术家在当代标准化、机械化、产量化的进程中个人的个性丧失,从既定的模式中寻找断裂口和突破点(如图2)。作为一名从专业院校毕业又在产区游历多年的,仍在从事现代陶艺的专业人员,以我创作经历谈谈我对现代陶艺教学的几点感想:
1、以多视角的审美视野来拓展创作设计的思维空间
瓷质的洁白透明、装饰色彩淡雅是釉下五彩最具特点的审美意味,也是它最具魅力的一面。釉下五彩装饰,在工艺制作上采用了以“勾线分水”的技巧来达到传统工笔画的视觉效果,陶艺家在审美取向上也几乎同样在沿用与认同传统工笔画工整细腻、唯美与装饰性强的审美法则,但当它成为唯一的一种视觉效果时,便是装饰艺术发展的致命障碍。其单一的装饰风格使其艺术性失之偏颇,最终导致了釉下五彩瓷装饰的单调和匠气太浓的尴尬境地。因此,当审美意识趋向传统,创作的作品势必与传统文化形成一种继承关系;相反,审美意识趋向现代,创作的作品与传统文化则会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现代艺术意识的影响下,陶艺家首先应以多维的审美视野,把关注点转向装饰的艺术性和情趣性方面,用现代陶艺的创作思维,去重新寻找艺术本质要求,将强调表现个性和精神追求有机地融进传统中去,改变程式化的审美标准及理念,在泥与火的对话中寻找釉下五彩瓷装饰独特的艺术语言,传递现代审美心声。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上,创作的表现性、观念性品质日益明显,经典陶瓷美原则被突破:具象表现、抽象表现、象征表现等手段使现代陶艺释放了泥与火的个性色彩(如图3)。釉下五彩瓷艺术也不应受缚于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审美,亦应在表现手段上发现、升华与自己情感和个性相吻合的特征,将以前的艺术形式与风格加以综合,重新解构或建构,创新一种非单一化的艺术语言,使创作个性、创作风格、审美趣味,表现手法和创作模式朝多元的方向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而又能够走出传统的阴影。搭建好传统与现代勾通的桥梁,在摆脱公式化的同时去探求适合新时代的艺术表现(如图4)。人们喜爱古朴风雅的传统艺术,同时也更需要艺术与人们的心脉相通。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对传统的继承,而且还需要借鉴、消化、吸收国外陶艺的精华。当然对待国外的东西决不能盲从,更不能拿别人的成果来代替自己的创造。所谓“时代感”并不就是“洋气”,所谓“现代艺术”也决不是一种“莫名其妙”。保持釉下五彩瓷明显的民族特色,并使其呈现出多重风格样式以及多种艺术语言的新格局,是重塑釉下五彩瓷精神生命的艰巨任务。
2、挖掘材质、突破工艺技术为优势,张扬艺术个性
黏土与火的创造力对艺术家来说是极具魅力的,当我们触摸或者被黏土碰触时,我们自身的感觉将信号传到大脑,形成复杂的理性和感性认知。陶艺也因这些艺术家的参与而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釉下五彩瓷长期受工艺的限制,在泥料、釉料、烧成等工艺手段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创作设计,作品的变化只有依赖于造型和装饰,故作品之间很难拉开距离,不同的人都用相同的材料与工艺技术制作作品,尽管陶瓷艺术家在装饰构图、装饰形象、装饰色彩上费尽心思,却也难以形成作品在艺术语言上的震憾,作品的个性风格很难突出,极大地限制了创造主体的个性发挥。
现代陶艺的创作以张扬艺术个性,彰显材质特性为主要特点,主张陶艺创作中的即兴、自由的发挥,将黏土作为艺术家表现情感的载体,随意盘、叠、刮、戳、压,而后经过烧成工艺的不同变化使陶艺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很大的实验性和挑战性,既有偶然性又是自然天成。釉下五彩瓷可以对各种独特材料的不断接纳、改造、综合运用,其结果是新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技巧的产生,多种才智的运用,媒介的拓展,观念的转化,这些现代艺术思维以崭新的面貌想世人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过程,其特有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会使釉下五彩的创作带来不可预测的意外惊喜(如图5)。
索然传统的设计有些不再适合现代人的需要,但对于材质的利用和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学习却不应该被忽视。传统陶瓷艺术非常重视陶瓷材料本身的美感,陶瓷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其材质本身的美感占有很大分量,与其说是陶艺家创造了美,还不如说是陶艺家发现或适应了陶瓷的材质美。釉下五彩瓷含蓄、温润、透明、内在的材质美,是传统审美上最需倡扬的,利用材质的美感来衬托装饰的美,获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如图6、7),而拓展材质运用的宽度、挖掘艺术表现深度是艺术家情感表现和新风格形成的重要内容。
高校可以具体讲解釉下五彩瓷的泥釉配制工艺、成型工艺、装饰工艺、烧成工艺等,熟悉并掌握这些工艺技术,有利于陶艺创作的个人风格形成。需要继承的是传统陶瓷工艺中合理的工艺形式和思想,而不是重复和模仿作品的样式和风格。釉下五彩瓷工艺中的程式和规范,决不能僵化地看待,需要灵活运用,并与其它艺术相互融合。从艺术构思、泥料、釉色的选择及工艺手段的运用上,不断形成新的釉下五彩瓷艺术语言。
随着现代陶艺对釉下五彩的影响不断加深,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釉下五彩艺术的最后结果,而是更进一步去关注创作本身。艺术家提供给观众最重要和最具体的是一种艺术创造过程的体验,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作品的传统意识,让观众与艺术家一起参与创作,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创造活动的结果,使民众对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醴陵釉下彩瓷》.邓文科编著.轻工业出版社
[2]《工艺文化》.柳宗悦著
[3]《现代陶艺的时代感与传统性》.王爱红.《装饰》2003.4
[5] 《醴陵文史》